|
財政和稅收的大幅上漲,與經濟下滑的態勢之間形成了令人觸目的對比。從官方到學界,一場關于減稅的爭論正在進行。以減稅為主的稅收結構調整是否能維持經濟的健康增長?中國能否承受住減稅帶來的影響?一旦減稅,又該如何下手?
然而,想象無限,時間有限。
本刊記者江南
一連四則消息,令國人對減稅產生聯想:
7月23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報告稱,建議進一步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降低儲蓄存款利息稅稅率,增加居民實際收入;為緩解企業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可以降低收費公路通行費等稅費標準,對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的企業加大稅收減免和抵扣;在全國范圍內盡快推廣增值稅轉型改革。
7月24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上半年稅收數據,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累計完成3255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0.5%,其中個人所得稅完成2135億元,同比增長27.3%,比上半年國民生產總值 (GDP)10.4%的增速快一倍多。
8月9日,財政部公布,上半年國家預算收入完成34808.19億元,同比增長33.27%;國家預算支出則為22882.02億元,同比增長27.69%,收支相抵盈余11926.17億元。
而就在上述兩組數據先后出籠的同時,財政部官方網站上一篇由財政部長謝旭人署名的名為《加強和改善財政宏觀調控》的文章被置頂,其中“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調高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減輕低收入者負擔”的表述,令人不得不聯想到官方有意減稅。
在此背景下,稅收該不該減?能不能減?怎么減?三大問題迅速成為經濟界爭論的焦點。
爭論一:減稅正當其時?
呼吁減稅的聲音,源于對中國經濟下滑的擔憂。
2008年的中國,異常地不平靜。除了層出不窮的突發事件之外,在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美國次貸危機以及美元貶值等一系列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國內經濟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增多,CPI增幅遠高于年初設定的目標值,中國上半年GDP出現滑落態勢,1~5月企業利潤增速快速回落20個百分點,央企利潤同比減少10.3%,東南沿海部分出口企業瀕臨破產。但更堪憂慮的是,下半年形勢可能還要嚴峻。
居民和企業對于外部環境惡化的感受十分直接。統計顯示,居民收入增長率出現了近年來罕見的回落,其中上半年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長率由去年的17.23%大幅下降到14.4%,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后,可比增速由12.6%回落到6.3%。農村居民純收入增速放緩情況與此類似。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大幅度的收入增幅回落還是在就業增長背景下出現的,如果扣除就業增長因素,相信收入增幅更加有限。此外,上半年居民存款增加值僅相當于去年全年增加值的2.01倍,這同樣是罕見的。
與收入增幅回落相伴隨的是消費者信心的下降。據統計,今年二季度,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為94.1,分別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0.7和2.7個百分點。二季度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狀況的滿意指數為90.3,分別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0.5和2.7個百分點。反映消費者對未來經濟前景看法的預期指數為96.7,分別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0.8和2.6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