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報相繼公布,轉投私募的“公募一哥”王亞偉的重倉股曝光,其深挖重組股的風格仍然未變,但其一季度凈值仍然是個問號。自從2012年底成立昀灃計劃后,一年多來,王亞偉沒有接受過專訪,也沒有向第三方機構公開凈值,甚至其合作方內部也對產品信息守口如瓶。知情人士透露,即使是合作發行昀灃的外貿信托,有查詢昀灃凈值權限的人也屈指可數。負責清算的券商、代銷的銀行信托等機構均口風嚴密。理財經理表示,該產品“比較特殊”,只能針對購買人披露凈值信息。
“可能是去年底的業績被透露后,管理得更加嚴格。”一位知情人士說,“不過,王亞偉一季度的業績還可以,至少今年是正回報。”
但毫無疑問,奔私后王亞偉的業績不像他在公募時那樣亮眼,這令部分“粉絲”有些失望——那個鶴立雞群的王亞偉不見了。一位接近千和資本的人士表示,王亞偉今年一季度的業績其實“還行”。而在2013年底,據媒體報道,其“首秀”業績為13.8%,為私募平均水平。業內人士透露,從去年底至今,千合資本已出現數名研究員離職。
根據私募排排網的數據,從2007年至今,在權益類投資領域的私募基金經理中,有110位來自公募。他們中有的成功,有的失意。隨著公募基金公司在股權激勵和浮動費率等方面的制度突破,業內人士認為,從私募回到公募的旋轉門或將打開。
□本報記者 曹乘瑜
王亞偉:隱秘能否再造神話
根據私募排排網的數據,今年一季度1266只股票策略的陽光私募中,獲得正收益的私募基金還不到一半,業績最高的粵財信托—穗富1號一季度收益率為40.59%。這意味著,至少昀灃的業績在一季度排在前二分之一到前三分之一。知情人士透露,相關合作方比較滿意,甚至規模也有所增長,盡管幅度不是很大。
但在公募基金的日子里,王亞偉的業績大多達到“一枝獨秀”的地步。2007年,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精選勇奪偏股型基金冠軍;2008年大熊市下該基金在抗跌榜上位居第二名;2009年的最后一個交易日,華夏大盤精選完成驚天大逆轉,再奪年度收益率冠軍寶座;2010年,大盤股的下跌和中小盤成長股的瘋漲,股市風格分化達到空前程度,華夏策略精選和華夏大盤精選排名偏股基金第三名和第七名;2011年,A股再次走熊,但華夏策略精選和華夏大盤精選仍排名同類基金前列。多年持續排名領先令王亞偉被神化,其投資和重倉的股票被投資者大肆追捧,形成A股獨特的“王亞偉概念股”。
分析人士認為,昀灃的基金規模達到20億元,能做到這一步已經頗為不易,而業績排名靠前的私募產品大都規模在1億元。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陳伙鑄稱,投資中,能否形成符合邏輯、適合自己風格的投資體系是最重要的,市場的風格在不斷轉換,不同風格的私募基金會有不同的表現。王亞偉去年重組股的整體表現并不算出色,有關部門對重組審核監管趨嚴,除創業板中部分有并購重組的個股出現較大漲幅,眾多重組的流產導致重組股整體表現不佳,大部分甚至出現重組下跌的走勢,因此,王亞偉也不可避免受到整體環境的影響。但其重倉的環保類個股如三聚環保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
業績走向中庸,這究竟只是短期表現,還是其有意而為之的策略?一位公募基金經理認為,昀灃的部分資金來自香港,而且當時對投資者的門檻較高(要求金融資產8000萬元以上),因此客戶比國內“土豪”投資者更加成熟,對收益的要求沒有那么激進。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的陽光私募雖說不追求相對收益,但凈值大都會提供給第三方,因此實際上也有排名壓力。王亞偉隱秘地處理凈值,也造成外界無法對其進行排名。
公轉私:轉不走的烙印
王亞偉能不能再造“神話”,還需要時間做答。在他之前,從公募投奔私募的大潮已經持續多年,這其中不乏神話。
相比于一些草根派的私募,業內人士認為,公募派投資經理的特點還是較為鮮明——長跑、低調。
曾經因為2008年大熊市而沒讓投資者虧錢、反而有三只產品盈利,星石投資江暉被稱為“熊市的寵兒”,牢牢樹立了星石穩健的投資口碑。2010年,江暉在發表過一篇《踐行絕對回報之路》后就幾乎不再對外露面,“江暉太聰明,思路比說話要快,而且普通話不好,一般人都聽不懂他說話。”有人這樣解釋他的低調。
和江暉同一年發行私募產品的淡水泉投資總監趙軍,從嘉實轉至私募圈后,趙軍曾被媒體稱為“最忙”的私募經理,2009年淡水泉成長1期以121%的收益排在私募排行榜第十位后,2010年他管理的產品達到35只。和其老東家嘉實一樣,淡水泉也是國際國內業務通吃,設立了香港分公司,根據格上理財的數據,截至2013年9月,總規模已經達到50億元。據悉,2013年,淡水泉因長期業績和風控能力獲得來自加拿大的5億美元養老金青睞,令不少私募羨慕不已。然而他們同樣低調得無可復加,“淡水泉是少有的沒有市場部的大型私募。”一位私募市場部人士介紹。
同樣低調的還有曾在博時基金[微博]任職、后創立民森投資的蔡明。蔡明的民森A號和民森B號成立時以千萬元門檻震驚私募界,至今是少數十幾只業績翻倍的公募派背景的私募產品。2010年,蔡明低調創立民晟資產,僅一年多的時間固定收益規模便達到40億元。
在公募派私募中,幾乎看不到羅偉廣那樣的“過山車”一樣的業績,也不會喊出但斌[微博]、林園那樣“砸鍋賣鐵買股票”、“永遠滿倉”等令股民熱血沸騰的口號。一位曾在公募、后進入私募的投資經理表示,從公募出來的私募人士曾經有過完善的研究團隊,因此都更習慣于自上而下的研究方式,對于價值股也更加偏愛,業績不會特別突出,但或許能實現長跑。
不歸路,還是“旋轉門”
從公募跳出來的奔私者大多數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據報道,世誠投資總經理陳家琳在離開海富通基金時,給所有同事發出了一封告別信,在信的最后,他鏈接了山口百惠告別演唱會上的那首《Last Song For You》,中文版本是張國榮的《風繼續吹》。此后,世誠投資業績穩定,陳家琳逐漸以“不熟不做”、“主題投資”等穩健風格在私募界再造光環。
這種充滿勇氣的嘗試,有成功的,也有黯然失色的。套用托爾斯泰的一句話,幸福的私募都是一樣的,不幸的私募卻各有各的不幸。有的是因為業績問題,典型例子是曾是嘉實明星基金經理的王貴文。王貴文發行的私募產品為“隆圣系列”,業績一度可圈可點,然而隨著熊市到來,王貴文遭遇重挫。2011年年底,隆圣系列清盤,王貴文透露自己已心生退意,或將開飯店。
陳伙鑄認為,投研團隊的變化也是影響業績的重要原因,沒有了公募強大的投研團隊支撐,私募基金的聚焦范圍相對會變得集中,對精選個股的能力或者擇時能力等要求會更高;私募基金追求絕對收益和公募基金追求相對收益的操作理念也存在不一樣的地方,在操作上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資金量的不一樣也會對業績造成一定的影響,大量的增量資金對業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有的私募則因為管理問題而產生裂痕。2012年4月,由原上投摩根投資總監呂俊創立的從容投資出現內訌,呂俊與投資經理姜廣策[微博]爆出“決裂門”,輿論嘩然。2013年9月,原上投摩根基金經理芮昆,也被媒體披露,其創立的呈瑞投資已經人去樓空,此前呈瑞投資在2011-2012年曾連續兩年在私募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業內人士認為,奔私后,基金經理將面臨許多此前在公募時無需面對的問題。朱雀投資高級合伙人王歡表示,私募基金的管理涉及到尋找資金、尋找渠道、人員管理、公司運營等,對基金經理綜合能力要求非常高,已經不僅僅是投資能力的問題。
“不歸路”后面會不會有“旋轉門”呢?近些年來,公募基金公司的一些瓶頸也在逐漸被突破,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開始試水股權激勵和浮動費率,基金經理的個人價值有了體現。而靈活的激勵方式,是當初大量公募人士奔私的主要原因。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旋轉門”短期內或仍然很難。2013年6月,新修訂的《基金法》頒布,將私募納入監管,2014年1月7日,基金業協會開始設立《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私募可以獨立開戶,投資也更加靈活,打造私募口碑的環境越來越好。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公募基金,按1%的公募管理費和20%的私募業績浮動費來算,一個20億元規模的公募基金為基金公司創造的利潤,在私募公司或許要5億元的資金和20%的業績回報才能獲得,后者募集難度和業績壓力更大,如果公募基金的體制越來越靈活,說不定會有越來越多的私募基金經理回到公募。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