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2017年03月20日10:29 中國金融雜志

基金經理老鼠倉,說好保本變巨虧,買基金被坑請到【基金曝光臺】!信用卡無故遭盜刷,銀行存款變保險,理財被騙請猛戳【金融曝光臺】!

  穩步向一流金服集團跨越——訪全國政協委員、興業銀行董事長高建平

  本刊記者 魏革軍 孫芙蓉

  記者:感謝您接受《中國金融》雜志的專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金融發展方式提出了明確要求。“十三五”時期是中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型的關鍵期,也是銀行業的轉型發展期,銀行業將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面對形勢的急劇變化,商業銀行應如何保持和提升核心競爭力?

  高建平:銀行業未來一段時期,仍是挑戰與機遇并存。短期看,可能挑戰更大一些,如經濟增速下行、淘汰落后產能,不可避免會給銀行的資產質量帶來壓力;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同業競爭加劇,不可避免會造成銀行整體息差的收窄,等等。但從中長期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銀行業的發展機遇和空間仍然巨大,特別是傳統過剩產能將逐步“出清”,各類新興行業、新興產業將加速發展,為銀行新一輪轉型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對銀行個體而言,能否有效應對當前的挑戰,同時把握好中長期的機遇,考驗的將是辦銀行的真本領。

  各家銀行的經營理念、資源稟賦不盡相同,轉型發展策略也有所差異。就興業銀行而言,未來幾年已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高歌猛進。要保持和提升核心競爭力,對外必須靠深耕客戶、做實基礎、做優特色,對內必須靠精細管理、整合資源、提質增效。落實到經營管理上,關鍵是要緊緊盯住“兩個著眼點、一個基本抓手”。

  第一個著眼點是“提升專業”,就是著力提升各項業務的專業能力、綜合服務的專業能力、配套保障的專業能力,真正靠專業贏得客戶、靠專業創造價值。比如,現在客戶對銀行綜合化服務的需求非常強烈,興業經過多年布局,擁有了信托、金融租賃、基金、消費金融、數字金融等多元化金融牌照,可以說“抓了一手好牌”,下一步重點就要加大內部的整合,真正形成為客戶提供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的專業能力,把“好牌”打成“好局”。

  第二個著眼點是“提升效率”,就是要著力梳理、簡化各項工作流程,持續提高業務決策和客戶響應效率。比如,各類重要業務的發起、盡職調查以及審查審批流程,今年我們明確提出要在流程和耗時上砍掉三分之一以上。

  “一個基本抓手”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這方面,近期我們已著手推進新一輪專業化改革,重點從客戶和產品兩個維度,整合、優化總分行組織架構,配套完善風險管理、計劃財務、資源配置、考核評價等方面的機制,既推動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綜合化,又推動實現細分產品與服務的專業化、精細化。

  記者: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金融是重要的一環。您認為股份制銀行在改革中的著力點在哪里?興業銀行做了哪些積極的探索?

  高建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在新常態下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國“十三五”時期經濟工作的主線。對商業銀行而言,服務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政治責任,也是自身轉型發展的需要。在實踐中,具體該抓住哪些關鍵點、著力點,首先要深刻理解其提出的背景和邏輯。

  近年來,我國舊有經濟發展模式下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不斷凸顯,有幾個突出表現:一是供需結構性失衡,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與部分新興需求得不到滿足并存;二是企業杠桿率不斷攀升,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我國非金融企業杠桿率已從2008年末的114%上升到目前的210%左右,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處于偏高水平;三是受人口老齡化、環境資源約束趨緊等因素影響,企業綜合成本持續上升。這些問題導致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不斷下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項研究指出,我國企業的資產回報率2009年是4.54%,2015年已下降為1.81%,企業經營壓力顯著上升,并造成宏觀經濟增長動力明顯疲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實際上是對這些突出問題開“藥方”,針對性非常強。

  商業銀行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對癥下藥。我認為有幾個關鍵著力點:一是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一方面,要抽出對“僵尸企業”的金融支持,壓縮產能過剩行業中的金融資源總量,利用合理的金融工具幫助龍頭企業進行產業整合;另一方面,要加大對新興產業、新興經濟以及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技術水平短板活動的支持力度,以此減少無效供給,增加高質量供給。二是要創新融資模式,降低企業杠桿率。主要是積極開展直接融資,加大不良處置力度,降低企業整體財務風險及經濟系統性風險。三是要落實社會責任,減少企業經營成本。包括著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規范服務收費等。

  圍繞這些方面,興業銀行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比如,進一步明確重點行業、區域、客戶和產品的發展策略,將“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重大國家戰略實施省市作為重點區域,將各類新興產業作為重點行業,將發展前景好的企業、帶動力強的項目作為重點客戶,將滿足企業轉型升級需要的金融服務作為重點產品,加大資源傾斜力度。又比如,充分發揮集團綜合化經營優勢,大力開展永續債、投貸聯動、產業基金、資產證券化等直接融資業務,幫助企業獲得低成本、長期限的資本性資金,截至目前參與設立的各類基金達數十只、金額超千億元。再比如,通過降息減費、提質增效等多種措施增強金融服務水平,2016年僅銀行母體主承銷的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就超過4000億元,發行利率比貸款利率平均低107.5個基點,當年為企業節約財務費用70多億元。當然,商業銀行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面臨很多新情況、新課題,包括新的服務對象、新的業務需求等,需要在實踐中持續探索創新,這實際上也是銀行探索推動自身轉型發展的過程。

  記者:《政府工作報告》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提出明確要求,這也成為今年兩會討論的熱點問題,監管部門明確提出金融業要回歸本源,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高建平:金融體系如何“脫虛向實”確實是近期各界議論的一個熱點??陀^講,近幾年國內經濟發展尤其是產業間發展不平衡加劇,金融機構出于對自身商業利益的追逐,在金融資源配置上出現不夠均衡的情況。如出于自身安全考慮減少對回報率下降、風險加大的傳統制造業等行業、企業的資源投入,對需求旺盛、投資回報較高的房地產行業投入資源相對較多;又如近幾年國內互聯網金融興起,某種程度上出現一股“全民辦金融”的浪潮,由于參與者良莠不齊,呈現一定的金融亂象;再如個別金融機構經營過于激進,擾亂了資本市場正常秩序等。

  監管部門由此明確提出金融業要回歸本源,服務實體,防止金融“脫實向虛”,應該說非常及時也非常正確。但在具體實踐中,金融服務相對比較抽象、專業,與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又是密切相關,如不能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合理界定正常與非正常金融活動的范疇、邊界,可能會導致監管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刀切”地把一些原本正常的金融業務也劃入“脫實向虛”的范疇,影響金融機構的正常運營,最終損害實體經濟的效率。

  所以,我們建議并呼吁監管部門應加強對輿論的正確引導,既推動金融機構真正“脫虛向實”,服務實體經濟,又避免影響金融機構正常經營,鼓勵金融機構有效發揮應有的金融服務功能。對金融機構個體而言,也要牢記自身的使命和責任,堅決貫徹國家政策和金融監管要求,嚴守合規經營底線,更加合理配置金融資源,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記者:十八大將綠色發展納入五大發展理念。今天,綠色金融已成為中外金融界的共識。興業銀行是中國首家“赤道銀行”,在這方面始終起標桿作用。請您談談如何發展綠色金融才能兼顧環境效益與銀行效益的最大化?

  高建平:從我們的實踐看,發展綠色金融,環境效益和銀行效益是高度一致、內在統一的,不存在割裂,更不存在對立。其中的原理并不難理解:一方面,開展綠色金融業務要求對環境和資源問題作嚴格的考量和篩除,首先排除了相關業務和項目的環境和資源風險,確保了業務和項目的可持續,從而降低了總體風險,保證了銀行的基本利益;另一方面,國際上有一套成熟的綠色金融業務規則,通過發展綠色金融,商業銀行可以快速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的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制度,相應改進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和風險管理體系。雖然短期內可能增加業務流程、影響規模擴張速度,但長期看,對銀行經營尤其是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水平的提升是顯著的。

  環境效益和銀行效益的內在統一,在興業銀行11年的綠色金融實踐中得到了有效證實。作為國內綠色金融的開拓者、領導者,以及國內首家“赤道銀行”,興業銀行獲得了環境效益和銀行效益的雙豐收。從環境效益看,興業銀行綠色金融支持的項目預計可實現每年節約標準煤2647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7408萬噸,節能減排量相當于關閉170座100兆瓦火力發電站,或740萬公頃森林每年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總量。從銀行效益看,一是開辟了新的業務門類,加快了經營轉型的步伐。目前,興業銀行綠色金融已涵蓋綠色信貸、租賃、信托、基金、投資、消費等各個領域,成為集團一個重要業務門類和拳頭產品。二是直接經濟效益顯著。截至2016年末,我們已為1萬多家節能環保企業或項目提供綠色融資超過1萬億元,綠色融資余額近5000億元,而這塊資產的不良率不到0.5%,遠低于行業以及我行自身平均不良水平。三是通過采納“赤道原則”,引進并建立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社會和環境風險管理流程,既完善了公司治理,也提升了差異化競爭優勢。四是極大地提升了品牌形象。

  當然,考慮到綠色金融在我國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盡管其兼具環境效益和銀行效益,有較好的商業可行性,但要推動其超常規發展,還需要政府和監管部門的大力倡導和支持。我們也多次呼吁,在嚴格審核業務真實性、規范業務準入的前提下,監管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大對綠色金融發展的支持。比如,對綠色金融業務實行比較優惠的風險權重和資本監管要求,推動綠色金融業務得到更加準確的風險定價,進一步調動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根據綠色金融所支持項目實現的節能減排效果,對金融機構進行專項獎勵;等等。

  記者:《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當前系統性風險總體可控,但對各類金融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請結合您在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的提案,談談現階段銀行業該如何穩發展、防風險?

  高建平:金融與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的關系。在新一輪經濟轉型和動能轉換升級過程中,實體經濟運行中的各種矛盾和壓力必然向銀行業傳導,風險問題不容小視。對此,中央高度重視,反復強調,并作了相應部署和安排。

  《政府工作報告》說不存在系統性風險,并不意味著局部領域、個別金融機構不會發生大的風險暴露。對銀行個體而言,當前穩發展、防風險仍然是頭等大事。具體看:

  一是要堅持回歸本源、服務實體。要牢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一切業務活動都要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實體經濟效率、有利于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為依歸,堅決反對各種“脫實向虛”“自娛自樂”甚至助長泡沫的做法。要牢記商業銀行經營的基本規律,持續深耕客戶,做實做深客戶關系,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客戶的業務”,從源頭上防控風險。以清收、重組為主,繼續加快處置不良資產,盤活存量金融資源。

  二是要堅持穩健經營、提升管理。堅決摒棄“以大為美”、簡單追求規模擴張的粗放經營模式,合理把握發展速度和節奏,調整優化甚至是重塑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推動資產負債的再平衡,防范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把更多精力和重點放到提升管理、夯實基礎、提質增效上來,通過實施更加精細化的管理,補短板、強基礎,向管理要效益。堅持“輕資本、高效率”發展道路,自我革新,推動自身“去產能、去杠桿”,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三是要讀透政策、嚴守合規。要深刻領會、準確理解中央各項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堅持“聽黨的話、跟黨走、按黨的規矩辦事”,既敢于、善于以創新的手段、創新的工具,精準發力,有效服務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嚴守合規邊界,防止盲目作為、亂作為。要準確理解并嚴格執行各項金融監管要求,自覺維護金融穩定大局。

  記者:在2016年兩會上,您提出要關注和防范商業銀行“資本緊縮”風險。近年來,銀行業在補充資本、節約資本方面積極探索,如紛紛提出向“輕資本、高效率”轉型。當前形勢下,能否談談您對商業銀行資本補充的認識和建議?

  高建平:資本是銀行經營的“本錢”,其充足情況不僅反映了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也決定了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對銀行而言,伴隨著業務發展,資本補充是一項永恒的課題。資本補充,有外源補充和內生積累兩種基本途徑,具體采取哪種方式,與銀行所處的發展階段、監管要求以及資本市場狀況有關。比如,前些年,國內銀行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規模增長很快,同時監管要求又不斷提高,僅靠內生積累難以滿足,這時就要更多依靠外源性的資本補充。而當前及未來幾年,隨著行業規模增速下降,投資回報下降,外源性資本補充明顯越來越困難,這時銀行就要更多“眼睛向內”,在內部挖潛,以內生積累為主。

  當然,這其中也有矛盾和難點。一方面,行業投資回報下降,特別是近幾年不良集中暴露,這本身極大削弱了銀行依靠內生積累補充資本的能力;另一方面,實體經濟的發展,要求銀行保持一定的規模增速,以滿足實體經濟的服務需要,同時資本監管又保持高要求,目前銀監會對國內主要銀行的資本充足要求事實上比巴塞爾協議Ⅲ的要求更高,這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

  所以,我們建議監管部門加強研究,一方面繼續鼓勵和支持銀行創新資本補充工具,合理補充資本;另一方面,按照逆周期監管的精神,適時適度調整資本監管要求,包括資本充足率、資本計量辦法以及撥備覆蓋率、撥貸比等要求,在穩發展、扶實體與防風險、強監管之間取得更加科學合理的平衡。

  記者:當前,互聯網技術推動的金融科技方興未艾,數字化金融浪潮對銀行經營管理帶來深遠影響和挑戰。中國銀行業如何作為才能引領金融科技潮流?貴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有何實踐成效,未來有何規劃和設想?

  高建平:近幾年,科技的進步和應用對金融業務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其影響超過很多人的預期。但就此斷言銀行業將被徹底顛覆,我認為過于武斷。事實上,銀行業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行業,歷史上經歷了多次科技革命的沖擊,但最基本的功能仍然沒有變化,也未見被顛覆,反倒是銀行機構借助科技進步,不斷改進業務模式,提高服務水平,持續發展壯大。當前,面對金融科技的風起云涌,銀行業依然可以借勢前行。相比金融科技公司,銀行有幾個比較優勢:一是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深刻認識;二是對新事物的開放心態;三是資金、人才、客戶和品牌的積淀。只要銀行能夠始終敬畏規律,銳意創新,就一定能夠在科技發展大潮中繼續發揮金融服務的主流作用。

  興業銀行長期堅持科技興行戰略。近兩年,順應科技發展潮流,我們進一步提出信息科技的角色要從原先的支持保障向引領業務發展和轉型創新轉變,科技投入不斷加大,也取得明顯成效。反映到實踐中,我們進行了從底端到前線、從“硬件”到“軟件”的全方位改進和探索。

  一是強基固本。較早確立了全行集團的云化戰略,大力推進數據治理平臺和大數據智能云平臺的構建,初步搭建了滿足數字化時代要求的科技基礎設施。

  二是改進產品。將科技成果應用到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小微金融、消費金融領域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自動化信貸審批流程,在零售和對公領域全面實施移動支付戰略,在投資理財領域開發智能投顧模型,在風險管理領域推出“黃金眼”系統等系列產品。“黃金眼”還成為2016年度Gartner全球數據分析創新案例。

  三是創新模式。以銀銀平臺為例,從2004年我們開始構建這一平臺,以聯網合作、共贏共享、科技輸出為紐帶,現已延伸形成豐富的產品和服務體系,聯結網點超過4.6萬個,為313家村鎮銀行、城商行提供信息系統建設與運維服務。目前我行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銀行信息系統提供商。

  四是改革體制。我們建立了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探索區塊鏈、機器人、生物識別等前沿金融科技課題,現已形成多項成果。2015年,我們還成立了獨立法人子公司興業數字金融服務公司,作為集團金融科技創新的主要平臺,并參照互聯網公司的模式進行管理和運作。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我想,保持什么樣的精神可能比預測未來金融的具體形態更加重要。對于興業銀行來說,我們的基本態度是,對金融要保持敬畏,對科技要懷抱熱愛,不斷探索利用科技改善金融,使銀行的經營管理更加智慧,對客戶的服務更加優良、到位。

  記者:股份制銀行一向是中國金融創新的主力軍,尤其地域等先天條件并不占優勢的興業銀行,在綠色金融、金融市場業務、養老金融等眾多細分市場引領同業,形成獨特的差異化商業模式。從戰略和商業模式的角度,請您談談興業銀行的創新文化。

  高建平:創新是興業銀行非常重要的基因。興業銀行起步于福建,相比同類型股份制銀行,在地域、股東背景等方面劣勢明顯,如果不是靠銳意創新,不可能會有今天的市場地位和局面。總結興業的創新文化,我認為關鍵有以下幾點:

  一是把握趨勢、率先布局。興業銀行歷來重視對市場趨勢的研究和把握,對于看得準的趨勢,即使短期收益不明顯,也敢于并舍得投入,率先布局。比如綠色金融,2006年介入時,國內市場還是一片空白,前景也不明朗,但我們認為綠色環保是大勢所趨,所以堅決投入,持續耕耘,這才有了今天的綠色金融品牌。又比如金融市場業務,早在2002年,我們就認識到金融市場的深化和金融業務的綜合化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所以從2003年開始布局,先是在上海設立總行級持牌機構資金營運中心,后來又陸續設立了總行投資銀行部、資產托管部、資產管理部等金融市場部門,并相繼設立或收購信托、租賃、基金等非銀子公司,形成在金融市場業務和綜合化經營上的先行優勢。養老金融也是類似的情況。

  二是貼近市場、貼近客戶。因“先天”不足,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所以興業銀行一直具有很強的危機意識,并在實踐中形成了“勤跑市場”“勤跑客戶”以及“愛拼會贏”的文化。這使得我們這支隊伍市場嗅覺比較敏銳,善于發現并把握新的市場機會。比如同業業務,我們最早是從證券資金清算做起,這塊業務當時國有大行根本看不上,但通過我們多年持續耕耘,成為興業一大特色和業務門類。

  三是依法合規、容錯糾錯。創新都是從無到有,在創立之初往往缺乏制度依據,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毫無規矩地蠻干亂干。在創新工作上,我們始終堅持一條基本原則,就是要遵循基本的行業規律和會計準則,確保創新業務的成果和風險可識別、可計量、可監測、可控制,要“說得清楚、解釋得明白并且可以量化”。另外,為鼓勵基層創新,調動大家創新的積極性,鼓勵局部先行、個案突破,在業務初期設置一定的容忍度,允許試錯,讓市場和實踐檢驗,并在檢驗中不斷糾正完善,成熟了再全面推廣。

  記者:經過近30年、尤其是上市10年來的快速發展,興業銀行成功躋身國內股份制銀行第一梯隊,站在新的起點上,您對興業銀行的未來有何期待?

  高建平:興業銀行是中國金融改革開放的產物,能取得今天的成績,要歸功于改革開放創造的大好發展局面,歸功于廣大股東和客戶的信賴支持,歸功于全體興業人的拼搏奉獻。站在今天這樣一個新起點上,我對興業銀行的期待是,不忘理想,腳踏實地,繼續堅定不移打造一家把社會責任、堅守綠色理念始終放在第一位,受客戶信賴、受股東喜愛、受同業尊重的一流金融服務集團。反映在新一輪五年規劃中,我們提出的目標是圍繞投資型、結算型、交易型這“三型銀行”建設,全面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希望通過五年左右的努力,成為國內同業中轉型最成功、最具綜合金融創新能力和服務特色的銀行集團。我有幸自籌建以來一直在興業銀行工作,一路走來,在與廣大興業同仁的攜手奮斗中,親身參與并見證了太多的“想不到”逐一變為現實。我相信,興業銀行未來還會不斷創造驚喜,“一流銀行、百年興業”的夢想也一定會實現。■

責任編輯:王琛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

金融e觀察

熱門推薦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