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機構瞄準農村土地改革紅利
宜信擬試水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
專家擔心其監管缺位,風險難以控制
□記者 林遠 張莫 北京報道
《經濟參考報》記者獨家獲悉,因“眼紅”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巨大市場和政策紅利,號稱“全球交易量最大的P2P平臺”的宜信公司日前與內蒙古自治區簽署了合作意向書,擬在呼和浩特市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項目,區政府將給予貼息補助等政策傾斜。如果該項目成功落地,將是國內P2P機構參與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首例。
專家表示,由于宜信公司不具備抵押貸款的資質,因而需要找擔保公司或者保險公司“掛名”作為貸款主體,這種行為是無法可依的,并將增加整個業務的成本;再加上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本就面臨一系列法律障礙尚未突破,監管層是否會為其亮“綠燈”還很難說。另外,由于土地經營權抵押具備的特殊性,對于貸款的償還風險,就連國有銀行目前都還沒有成熟的抵御方法,作為私營企業的宜信公司同樣難以控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允許承包土地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雖然目前多地政府礙于制度和操作細則不明確而沒有嘗試,僅有零星的小型商業銀行在小范圍試點,但是農村市場巨大的潛力卻讓作為P2P平臺的宜信公司“聞風而動”。
“去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過后,已經確定政府將把很多資源向大型農戶、家庭農場主、農村專業合作社傾斜,這也是我們進入農村市場的一個契機。截至去年底,中國專業合作社擁有的土地大概在100萬畝左右,如果宜信的貸款能做到其中的1%,預計市場可以達到50億至60億。”宜信公司的一位經理告訴記者,在如此大的市場前景下,即便有風險,宜信公司也愿意承擔。
上述經理透露,目前宜信公司已經和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簽署了合作意向書,準備把試點落在呼和浩特。這項計劃得到了區政府的積極回應,不僅向他們承諾將在注冊和辦公場所方面提供協助,還會給予貼息補助及其他政策傾斜。
但是,目前仍有三個問題困擾著他們:一是農民的土地該到什么地方備案;二是土地價值該如何評估,計算方法還沒有統一;三是出了償還問題后土地該交由誰來處理,誰來協助變現。
實際上,宜信公司所擔憂的問題也是目前正在各地開展試點的商業銀行所同樣面臨的問題。不僅如此,比起商業銀行開展這項工作更為麻煩的是,由于沒有資質,宜信公司這樣的P2P平臺還不能作為抵押或者擔保的主體。因此,他們必須引進保險公司或者擔保公司來擔當這個角色。也就是說,作為抵押物的農民土地經營權將抵押給這些保險公司和擔保公司,宜信公司在這個過程中名義上是第三方的角色。
“我的想法是,找一個保險公司作為貸款主體,放貸時農民把土地流轉到主體的名下來,同時大家簽一個回購協議,一年后如果農民按時還貸了,他可以免費把土地再回購回去。”對于該如何抵御償還風險,上述宜信公司的經理如此表示。
業內專家認為,從法律法規、自身風險管控能力等方面看,P2P在現階段可能還不具備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的條件。據記者了解,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現階段面臨一系列法律障礙尚未突破。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為1995年實行的《擔保法》第三十七條規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抵押。對此,這位經理表示,也正因此才選擇呼和浩特作為第一步試點,內蒙古自治區是有一定立法權的,現在取得了區政府的支持,就相當于解除了一些法律隱患。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湯燙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P2P做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風險相對銀行可能要大的多。首先,P2P機構缺乏一個有效地對風險的評估、確權的機制,銀行對土地經營權的評估一面是自身評估,另一面是銀企合作進行評估,但是P2P在這方面可以運用的社會資源就非常有限。其次,與銀行相比,P2P機構整個資金的調度、運營和收回機制,都相對缺乏。“更重要的是,與銀行面對幾層監管不同,目前對P2P機構的監管是缺位的。”湯燙說。
湯燙還指出,做“點對點”融資業務的民間金融機構,一般帶有很強的獲利欲望,欲望強烈也會驅使其成本增高。另外,引入擔保公司或者保險公司等第三方機構進入業務鏈條,客觀上會提高業務的成本。“未來P2P機構做該業務,規模應該也不會太大,整個市場可能還是由銀行主導。”他指出。
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對于P2P機構打算探索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還是應該鼓勵的。所謂試點就是應該有不同經營主體,不同資本以不同的形式來嘗試,總體改革工作才能取得突破。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