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概率的高回報 結構性產品零收益危機(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15:19 理財觀察
不能因為‘零收益’風波,就把結構性產品打入十八層地獄。 其實,結構性產品一般為保本型產品,“低風險,低收益”其最大的特點。其產品的實質是用利息購買期權去博取更高的收益,整體而言,獲得最高收益的概率的確是比較小。 換個角度,其最壞的結果也只是輸掉利息而已,因此適合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 對于結構性產品,并不能因為單只股票表現好,就代表產品收益高。其收益表現通常是與股票的漲跌幅度是否一致相關。 根據本刊統計,雖然部分產品收益表現不盡人意,但也不乏可以圈點的產品,不過結構設計和上述產品形式有所不同。 例如,浦發行的“匯理財06年第九期F1計劃”,到期實現了7%的預期最高收益,同時由于利息稅調整有利于客戶,實際收益率為7.0438%。 同為結構性產品,為何收益有如此之大的差異呢?據浦發行的客服人員介紹,如果這一產品所掛鉤的四只股票的收盤價均大于或等于初始價格的100%,客戶可獲得7%的最高收益,與F1相比,獲得最高收益的概率相對較。 而另一款產品“匯理財07年第四期F1和F3計劃,收益率=參與率*四個季度鎖定表現的平均值,而所謂的“鎖定表現”指每個季度末的觀察日表現最遜色股票的表現值,截止2007年10月30日,兩個產品收益率已分別達到了22.65%和10.78%,由于“鎖定收益”,產品到期時,客戶的收益率將不低于現在的收益。 不僅如此,民生銀行的“非凡理財—港股投資奪標計劃”掛鉤9只港股,因為實現了16%的預期年化收益,在2007年11月15日提前終止。 另外,銀行掛鉤股票的結構性產品說明書中,通常會有所謂“倒流測試”,即用過去的數據說明,產品收益可能的分布情況。但是,由于這類產品的收益表現只是與未來某一觀察日的掛鉤股票的表現有關,因此,過往數據并沒有太大的參考意義。(瑜磊)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