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從年初中誠信托債務違約開始,債券、信托市場的違約風險不斷挑動著市場的神經,“11超日債”捅破債券市場剛性兌付慣例,吉林信托總規模10億元的“松花江77號”產品已連續六期逾期未兌付。在日前舉行的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央行[微博]及銀監會官員對投資市場剛性兌付規則發出風險警示。
央行副行長劉士余表示,要下決心整頓金融的同業業務和各類理財業務,否則極易把投資者、社會公眾導向追逐短期高利,不追求長期回報的境地,這對資本市場發展將產生極大的溢出效應!氨热绻娔缅X到一家銀行購買預期收益率為8%的理財產品,這家銀行再加三個點,以11%的利率走通道業務,通道業務的特權機構再加三個點就進入實體,利率在14%左右,這種層層加水、每個環節都扒皮加碼的做法直接抬高了實體經濟的成本,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毫無貢獻的。”劉士余強調,很多人認為購買通道性質的理財產品是穩賺不賠的,特別是銀行的理財產品,但一旦出了風險,各方面將面臨剛性兌付帶來的壓力。
與此同時,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本次論壇上也指出,要處理好保護存款人金融消費的權益與防范金融道德風險的關系。對金融投資不應有隱性擔保、剛性兌付,應該最大限度地防止道德風險的發生,以及對金融安全穩定的損害。
所謂剛性兌付,是指當理財資金出現風險、產品可能違約或達不到預期收益時,發行方或渠道方為維護自身聲譽,通過尋求第三方機構接盤、用自有資金先行墊款、給予投資者價值補償等方式保證理財產品本金和收益的兌付。有了這一兜底機制,許多投資者盲目追求高收益,卻不愿自擔風險,如不能按照預期兌付就要求機構償付資金。而金融機構一旦存在第三方兜底的預期,也會忽視項目風險。
自金融危機之后,信托、債券等投資項目一直沿用“剛性兌付”規則,這也使原本在金融機構邊緣生存的信托業出現井噴式發展,全國信托資產規模從2009年的2萬億元迅速膨脹至2013年的10.9萬億元,規模翻了四倍多。但隨著兌付高峰來臨、部分實體企業資金鏈斷裂,今年以來少數信托、債券產品面臨違約風險。
剛性兌付引發的一系列反,F象,令監管層不得不著手拆除這一壁壘。央行此前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以專題形式表達了“有序打破”剛性兌付的政策意圖。央行稱,“剛性兌付”現象有悖于“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市場原則,不僅助長了道德風險,也抬高了市場無風險資金定價,應予以有序打破,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順應基礎資產風險的釋放,讓一些違約事件在市場的自發作用下“自然發生”。
普益財富研究員范杰表示,打破剛性兌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把監管的重心從結果監管轉移到過程監管上來。嚴格限制信托公司固有業務和信托業務之間的關聯交易,尤其是以“兌付”為目的的兜底交易。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擔憂,打破剛性兌付之后,違約風險的上升會讓投資者對購買信托產品心存顧慮,新的信托資金流入減少,那些原本期待通過借新還舊展期的產品風險可能會暴露。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