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唐曜華
錢荒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被推至歷史高位,雖然理財產品投資者借機可獲得銀行讓渡的更多收益,但流動性緊張導致影子銀行規模收縮對理財產品所投資項目的影響亦不容忽視,如果風險大面積爆發,目前銀行理財產品默認的剛性兌付慣例也存在被打破的可能。
剛剛過去的月末,銀行攬存大戰爆發令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水漲船高。近日發行的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均呈現快速上漲的趨勢,上周更是出現了預期收益率達7%的銀行理財產品。
2011年貨幣市場資金利率走高亦曾推高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但彼時也很少有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達到7%以上。固定收益類即俗稱穩健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通常在4%~5%左右。
近期理財產品收益率飆升,除了銀行間市場資金利率飆升推高理財產品貨幣市場投資部分的收益外,銀行在半年關口這一重要時點讓渡收益給投資者以吸引存款也是重要原因。
貨幣市場資金利率飆升在推高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資金緊張導致影子銀行收縮帶來的風險。影子銀行為一些不能從銀行獲得貸款的企業提供融資,銀行間市場資金面緊張導致影子銀行收縮,融資渠道驟然斷裂的企業也將存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以地方融資平臺為例,此前地方融資平臺的融資渠道非常廣,包括發債、銀行理財產品、銀行同業業務、信托融資等。目前發債難度已經明顯上升,隨著銀行間市場鬧錢荒越鬧越兇,債券發行規模明顯萎縮,6月20日~6月26日期間信用債僅發行了138.7億元。其他融資渠道受銀行間市場的資金異常緊張影響亦正在收縮。這意味著,地方融資平臺的融資難度、融資成本均可能上升。而最近兩年又是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到期高峰,一旦影子銀行融資渠道受限,地方融資平臺靠借新還舊償還的貸款就可能出現壞賬,到期時無法還本付息。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基本上都按預期收益率支付收益,一旦理財產品投資項目出現較多問題,超出銀行能兜底的范圍,銀行約定俗成的剛性兌付做法就有可能被打破,屆時理財產品可能真正回歸代客理財的本質,按理財產品處置資產的真實收益情況扣除各項費用后支付收益率,投資者需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當然,相信監管部門不會坐視影子銀行出現大面積風險,但是容忍少數理財產品出現兌付問題以此加強投資者教育、達到警示風險的目的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