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如此,中資銀行之間的考核還是略有差異的,有的銀行考核較為苛刻,所以這些銀行的跳槽率雖然遠比不上外資銀行,但在中資銀行中仍屬流動性較高。
浦發銀行某理財師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我們的跳槽率還蠻高的,有的是跳往待遇更好的銀行。同時我們的業績壓力也是很大的,主要都來自于銷售產品和儲蓄的壓力。一般來說,儲蓄壓力要求每個理財師保持的日均存款量達2000萬元,而銷售產品的下限可能每個支行不太一樣,但一般水平上說,任務量少也需要一年差不多銷售產品8000萬-9000萬元。”
圈內人士還表示,民生和國有四大銀行的跳槽率比其他中資行會高一些。“四大國有銀行的主要問題是人多,福利不高,平均化問題嚴重,有點吃大鍋飯的感覺。而且人際關系復雜,層級太多,升職老升不上去。”某股份制銀行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我們銀行很多新同事都是從國有銀行跳槽過來的。”
圈內更有傳言,同一個級別的理財師,國有四大銀行的薪水只相當于以高工資出名的民生銀行理財師的一半。
而某金融獵頭公司內部人士則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我們接觸的國有四大行的對公業務客戶經理,由于沒有像外資行那樣的嚴格考核標準,很多人今年完成了指標之后,就不敢再去開發新的客戶,因為如果開發了,那么明年的業績指標就只會往上增加。”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未經大規模薪酬改革的國有大銀行為何流動性高。
“民生是國內銀行中最先向渣打的考核制度學習的。渣打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流動性高,當然效益也比較高。渣打的考核很嚴酷,每季度都要考核,而國內很多銀行是年度考核,季度雖然也有考核,但只關系到季度獎金。渣打的這種考核方式就是讓你拼命出業績,級別升的越高,規定的業績量就越大。民生主要是考核機制比其他中資行要嚴格一些,面臨的業績壓力相對比較大。”
獵頭公司內部人士繼續向理財周報記者聊道:“我有朋友在民生,他們的考核壓力很大,崗位不同,考核的重點就不一樣。比如做存款的,即使你其他業務超額完成,但存款拉不起來,你的考核仍會受很大影響;做理財的,其他業務再好,理財業務做不好,也是同樣的結果。”
而民生銀行內部人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我們分行這個團隊三四十人,一年有四五個人工作變動,其中三四個是跳出去的,其余的是在行內轉到其他崗位。”如果按該人士的說法,民生跳槽比例在10%左右,在國內銀行中應該算是一個比較高的比率了。
而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如興業、中信、光大等,面臨的業績考核壓力就要小一些。
一位興業銀行人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我們的業績考核也分存款、貸款、信用卡、產品銷售等多個方面,相對其他國內銀行要嚴格一些,但每個崗位不同,各種占比也不同。不過我們流動性并不高,有些同事跳到外資銀行了,又跳了回來,主要是由于外資銀行的業績壓力更大一些。”
光大銀行人士也告訴理財周報記者:“我們的流動性不高。我們這里好久沒見人出去,也好久沒見人進來。國內的理財師本來就少,隊伍缺,想招人都招不到啊。”
廣發銀行內部人士對理財周報記者表示:“我們行理財師也需要拉存款、賣產品。客戶經理分好幾個不同級別,如初級、中級、高級等,任務量的下限肯定是有的。不過作為客戶經理,下限一般都能超過,不過的就會影響收入,或被淘汰。壓力不是特別大,但也不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