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用中信泰富所對沖的澳元為對象,利用近幾年的數據,估算了這種比率關系,1年期的澳元期貨價格的變動為其現貨價格波動的0.98左右。雖然相對差別不是特別的明顯,但是對于幾十億的交易規模來說,絕對數值應該也不小了。
為此,看似配合企業未來交易規模而采用的一比一的對沖比率,實際也是蘊含了不小的風險。1∶1難以達到完美對沖,其他對沖比例則更無章可循。
再回到中信泰富的事件中,從公布的情況來看,其預計在未來若干年中,對澳元的需求大約為25億,但是其實際參與的澳元結構性產品達到了90億左右。暫且不論這種產品收益結構比標準的期貨合約更為復雜,如果僅是期貨合約的話,價格下行的風險就已經是十分巨大的。相反,如果價格持續上升,不僅能夠對沖掉未來項目成本升高的風險,還能賺取更大一筆收入,因此,這也就不奇怪為什么在這筆交易當中其被指責參與金融衍生工具的目的,已經從單純的套期保值轉變成了追逐巨額利潤的投機行為。
隱含期權的風險
前面假設了中信泰富的對沖工具是標準的期貨合約,但實際上其參與的是一種更為復雜的金融衍生工具,關于外匯的累計認購合約“Accumulator”。其參與這種產品類似一系列購買澳元的遠期合約(注意不是期權,是一定要買的合約),但是多了兩個基本的條款。一是當企業從合約頭寸中獲得的利潤達到一定數額時,合約就自動終止了;另是市場價格低于合約價格時購買澳元的數量是市場價格高于合約價格時的兩倍。
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中信泰富的買入這個遠期的操作等于兩個期權操作的綜合:買入了一系列的看漲期權(漲的話,自己一定會執行期權),同時又賣出了一系列的看跌期權(跌的話,對家一定會執行期權),而看跌期權規定的標的資產數量又是看漲期權的兩倍,而且,中信泰富所做多的看漲期權還隱含著另一個期權,就是對方在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終止合約的期權。
就中信泰富最初套期保值的目的來看,其用做空的看跌期權換來的看漲期權,因為其中隱含的另一項期權而并不能在市場價格高于終止價格后對企業未來的交易活動進行持續的保護。因而,中信泰富用90億澳元對沖其未來可能的25億澳元的經營活動,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對這個隱含期權的考慮,用更高的對沖比率,彌補一旦隱含期權被執行后失去的對風險進行繼續對沖的能力。盡管如此,但是理論上,假設澳元升值夸張數十倍,且其在澳的實業投資必須執行,那么,中信泰富將因實業方面的投資導致巨大的損失,而衍生品方面的收益可能完全無法彌補,公司整體損失也將很大。
這僅是問題的一面,正像上文說的,增加對沖比率的同時,還加大了企業對價格向相反方向運動風險的暴露,而且根據合約的具體規定,這種風險又因為標的資產數量增加而更加放大,而且沒有相應的向下保護的措施。所以,基本看來,如果仍然把中信泰富的這次金融衍生品交易行為看成是一次企業的保值避險活動而非投機的話,其對沖手法絕對不能算是一個好的交易策略。
同樣的,最近被中國證監會叫停的深圳南山電力與一家高盛子公司簽訂的一份石油結構性金融衍生合約,也具有類似的特征。從已有的信息來看,在這份合約中,對方仍然擁有在南山電力獲得的利潤達到一定數額的時候終止合約的權利,而南山電力對損失卻沒有相應的保護條款。在前段時間石油價格節節攀升的時候,南山電力需要尋求對未來油價繼續升高的保護,而這份合約對南山電力來說看似是穩賺不賠,但是,價格如果一旦向下的話,其必須要對風險的足夠的分析和了解,對這種情況要有足夠的準備才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