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理財品條款像天書 我咋看得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06:29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 如今,各家金融機構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幾乎都宣稱預期收益率高達兩位數,有的還強調“上不封頂”。這種預期高收益是如何計算出來的?要真正拿到手又有哪些限制?本金會不會有風險?面對這些問題,投資者抱怨,很多理財產品條款設計復雜如“天書”,讓人難以看懂。 抱怨:產品說明書如同“天書” 前不久,李霞(化名)收到銀行的一份理財產品宣傳單,上面的一句話吸引了她的眼球:“參考歷史數據,投資3年,美元年化平均回報28%、澳元33%。” 看到這里,李霞有些心動:什么產品這么好,就算沒有20%的收益,超過10%也不錯。她決定嘗試一下。可當她拿到該產品的詳細說明書時,整個人都傻了。長達3頁的說明書里,密密麻麻寫滿了各種各樣的數字符號,夾雜著五顏六色的表格、曲線、計算公式,“這哪里是產品說明書,分明就是天書嘛!” 其實,這種“天書”并非某一家銀行的“專利”。如今,各家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幾乎都宣稱預期收益高達兩位數,有的甚至還強調“上不封頂”。而當你拿到正式的產品說明書時,才會發現各種各樣限制條件一大堆,真要拿到了高收益,銀行立馬會終止協議,而不會讓它持續下去。這時,你只能另謀高就。 算賬:投資3年實際收益可能為負 這份產品介紹被李霞稱為“天書”的理財產品,是不是就真能如她最初所預期的那樣,每年最起碼也有超過10%的收益呢? 記者研究發現,這是一款掛鉤亞洲幾只大名鼎鼎股票的結構性產品,投資幣種包括美元、歐元、澳元等,期限3年。產品的最終收益,由它所掛鉤的這幾只股票未來的股價來決定,每半年有一次股價的觀察點,共計6次。 根據產品說明書的介紹,如果這幾只股票的價格表現尚可,經過一系列計算后,確實有可能獲得兩位數以上的收益率。但是,如果其中某一只或某幾只股票的價格不盡如人意,投資者持有到期,收益完全可能為零。此外,這款產品每月有一次提前贖回的機會,即便是投資者把握住了,在扣除相關費用后,也不排除本金受損的可能。 如此看來,銀行宣稱的平均每年20%~30%的收益,并不是輕輕松松就能拿到。萬一投資標的達不到預期走勢,3年的收益也可能為零,而如果再算上美元的匯率貶值,實際收益為負數也一點不稀奇。 銀行:很難像基金那樣透明 “買理財產品的人越來越多,為什么銀行在研發時,就不能將它們設計得更加通俗、簡單些?”李霞表示,就像基金、股票那樣,讓人一看就明白,理解起來也容易,信息更透明。 “這很難。”某銀行的一位產品經理認為,銀行理財產品與基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在結構上要復雜得多,“信息透明度雖不及基金,但它是有原因的。” 據稱,基金在進入開放期后允許隨時申購、贖回,所以定期報告會比較清晰的闡述投資、收益狀況,而絕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處于封閉式運行之中,“在約定的投資期限內,投資者通常是無權單方面終止協議的。” 這位經理表示,其實各家銀行也會定期向投資者披露投資、收益狀況,“一般是每個月一次。”據稱,即便是每天公布,由于投資者無法提前贖回,對他們來說意義不大,而無形之中也增大了銀行的運營成本。 東亞銀行結構投資產品部主管楊旭輝表示,這種“看不懂”的情況在香港比較少見。主要原因是,銀行理財產品在香港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它至少存在了10多年,銀行在設計產品時也是逐漸增加它的專業性,這是必要的環節,“香港的投資者已習慣了。”而內地不同,短短兩三年時間,一下子涌入了這么多類型的理財產品,別說是普通投資者,就連銀行的專業人士也不一定能弄明白。 專家:監管缺失是重要原因 中國注冊理財規劃師協會秘書長趙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理財產品信息不夠透明、太難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監管的缺失。 據稱,基金屬于公募的投資品種,證監會要求基金公司必須及時公布凈值、投資范圍、投資比例等大家所關心的信息。而銀行理財產品由于門檻偏高,目前針對的還是銀行的特定客戶群,“從這個角度上講,帶有一定的私募性質。”因此,監管部門在信息披露方面,要求得就不像基金那么細。 趙良認為,隨著銀行理財產品的日益增多和投資者需求的變化,允許投資者單方面毀約的產品會越來越多。不過,出于保護自身利益考慮,銀行肯定會收取相應費用,“相當于讓你拿收益換取資金的流動性。”招商銀行的這位產品經理預測,銀行理財產品信息透明度的增強是一個大趨勢,但短期內還難以徹底改變。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