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購買理財產品的三大誤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06:29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訊 如今,市面上的理財產品層出不窮,在給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的同時,也增大了挑選的難度。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收益率和產品風險的誤讀。如果不能好好把握這方面的尺度,難保你投資以后不會后悔。 把預期收益當成實際收益 為了留住客戶,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幾乎都會把“最高預期收益××”、“收益上不封頂”等作為最大的賣點,這也是最容易引起客戶誤讀的地方。 其實,銀行在宣揚他的理財產品時,給出的預期最高收益是有很多條件限制的,只要某些因素無法達到預期的要求,這種所謂的高收益是拿不到的。所以,投資者在選擇產品時,一定要認真研究清楚,千萬不要被所謂的高收益蒙蔽了雙眼。 沒有辨清本金是否有保障 對不少投資者來說,保障本金安全是他們必須要求的。不過,在一些理財產品的設計中,保本與非保本的界限已經不像以往那樣清晰,這就要求投資者在投資前多做功課,對產品的特性進行深入了解。 比如說讓李霞有些心動的那款產品,如果她3年持有到期,銀行承諾保證100%的本金安全。但是,如果你要提前支取,在扣除必要的費用后,本金是否有損失就很難說了。 還有一種情況,現在不少銀行都在推QDII或掛鉤型理財產品,由于這類產品的投資對象是境外的股票、基金、債券等,所以用于投資的幣種必須是外幣。銀行在設計產品時,通常都會告訴你,100%保證美元或港幣本金安全。但是,如果你當初是用人民幣購買這些產品,到期時銀行也會按最新的匯率牌價將美元或港幣本金兌換成人民幣后退還給你,由于美元、港幣對人民幣的匯率波動,有可能你最終拿到的人民幣并非100%保證本金的。 忽視管理費對收益的侵蝕 記者發現,在一些新推出的理財產品中,銀行在產品說明書中增加了“補充性條款”。 如果你不認真閱讀這些補充性條款,最終收益可能就不會像你所預期的那么高。 最近,某銀行推出了一款信托理財產品。在這款產品的說明書上,就羅列出了很多收費項目,如銷售服務費、保管人的保管費、受托人管理費、投資顧問費、業績報酬、贖回費等。特別是業績報酬費,這款信托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越高,銀行與受托人向投資者收取的報酬也越多。 本報記者 楊斌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