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權證火中取栗風險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3日 15:11 《理財周刊》
文本刊記者 江南 “權證第一案”給人的啟示是監管條款和機構力量的缺失,但其實除了法律風險,權證本身的市場風險也是不容忽視的。 即時不考慮“末日輪”因素,從最近幾天來市場的暴漲暴跌和券商創設情況來看,個人投資者要想從火中取栗依然是非常冒險的。 權證暴富神話 據統計,截至到2007年6月22日,招行CMP1已經被券商在短短一周內創設了超過26.8億份。 “招行認沽權證的行權價格為5.48元,行權日期為今年8月31日。從目前看,招行認沽權證的行權到期時間尚余2個多月。招行6月27日收盤價為25.32元,除非招行股價在未來2個月內下跌80%以上,否則招行認沽權證的內在價值就是零。”北京首放分析師董琛表示。 而在6月20日開始的新一輪市場震蕩中,繼鉀肥JTP1、招行CMP1之后,市場炒作者又找到了新的目標,那就是南航JTP1。 事實上,隨著6月份以來股票市場的大幅震蕩,大量投機資金涌入權證市場尤其是認沽權證板塊,從而推動權證成交額迭創新高,6月11日,權證市場日成交首度突破千億大關,達到了1115億元,而在此后的3個交易日里,權證的日成交繼續保持了千億以上的水平,權證成交超過深圳股市已成為常態。 記者截稿前的2007年6月27日,權證市場14只交易品種的成交總額創下歷史天量,達到1372億元,超過了上海市場所有股票基金的成交總額。 市場錯誤觀點 很多投資者并不是不知道絕大部分權證毫無行權價值的事實,但為什么還會趨之若鶩呢?除了單純的搏傻心理外,還有不少人被一部分謠言所蠱惑,如“倒逼創設券商回購”、“超正股量的權證必須由機構買回”等,但最近由平安證券衍生產品部發布的一份辟謠性報告打碎了這些幻想。這份報告列舉了六個主要的錯誤觀點。 錯誤觀點一:認沽證價格可以無限炒高 有投資者認為,只要所謂的“莊”愿意拉抬,認沽證的價格可以炒到任意高的位置。事實上,認沽權證不同于認購權證,其價值存在理論上限,并且權證都有一定的存續期限,到期時權證的價格勢必回歸價值。而對于目前市場熱衷炒作的深度價外毫無行權價值的末日輪認沽證,其最終“歸零”的可能性極高。 錯誤觀點二:權證創設人可以被“逼空” 有的投資者認為,在創設人創設權證后,只要將權證的價格維持在高位直至到期,就可以迫使創設人不得不高價買回權證注銷,從而“逼空”創設人,造成創設人巨額虧損。事實上,創設人在到期前根據權證的價內程度以及市場價格,既可以選擇回購注銷,也可以選擇行權,并無強制性買回權證注銷的義務。 錯誤觀點三:最后交易日大量買入可凍結創設人資金 有投資者認為,可以在最后交易日以接近0的價格大量買入沒有行權價值的認沽證,迫使創設人無法回購到足夠多的權證進行注銷,從而使得其質押的資金無法解凍。事實上,目前并沒有硬性要求創設人必須回購注銷。權證投資不是賭氣,只要創設人選擇行權,那么,不管投資者在到期前以極低的價格買入多少份深度價外的認沽證,最終除給自己帶來確定的巨額損失外,都不會對創設人凍結的資金產生任何負面影響。 錯誤觀點四:認沽證創設后流通量不可以超過正股 實物結算的認沽證在行權時,權證持有人按照行權價和行權比例將手頭持有的正股出售給發行方或創設人。有投資者據此認為,認沽證創設后總的流通量不能超過正股的流通盤,其理由是,如果認沽證數量超過正股流通盤,將造成部分權證持有人無法行權。事實上,即使到期時權證流通量仍然較正股流通盤多,由于行權期為5天,在這期間投資者完全可以先行權一部分權證后,再買入正股對剩余的權證行權,也就是說,到期時投資者手頭持有的權證數量即使大于股票數量,仍然可以順利行權。因此,認為認沽證創設后流通量不可超過正股流通盤,在理論上并不是無懈可擊的。而對于現金結算的權證如南航JTP1,其考慮創設后的流通量更是可以不受正股流通盤的限制。 錯誤觀點五:權證到期前6個月內創設違背交易所規定 《上海證券交易所權證管理暫行辦法》第十條規定,“申請在本所上市的權證,自上市之日起存續時間為6個月以上24個月以下”。據此,有投資者認為,在權證到期前6個月內創設該權證,違背了這一規定。這混淆了“新上市權證”和“創設的權證”兩個概念,事實上,目前并未有任何文件規定創設的權證存續期不能低于6個月。 錯誤觀點六:創設人拉高權證價格參與認沽證炒作 有投資者認為,創設人創設認沽證后將“拉高出貨”,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根據的。首先,創設人拉高毫無投資價值的認沽證將面臨巨大風險,以市價盡快賣出毫無價值的認沽證才是最好的選擇;其次,創設的券商數量很多,沒有哪個創設人愿意拉高權證價格“為他人做嫁衣裳”;另外,從博弈論的觀點來看,創設人聯合起來的主觀意愿以及實現的客觀可行性也不大。值得一提的是,交易所以及各級監管機構對參與創設的券商有著極其嚴格的監控,從而保證了從資金股票質押、創設賣出、買回注銷以及期末行權等各個環節操作的規范。因此,認為創設人有動力拉高權證的價格,并在高位創設后出貨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