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個人合作建房”風起云涌,北京、上海甚至先后啟動了建房的程序。然而半年過去了,合作建房的倡導者卻有了不同的歸宿,有的地方被主管部門喊停后,銷聲匿跡了;有的卻選擇與地產巨頭合作,拿傳媒的話來說是被“招安”了。(本刊2005年第3期曾經做過專題報道。)但是,“個人合作建房”的浪潮并沒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熱,今年以來,廣州的一群年輕人也在此時炸響了自建理想“貓窩”的聲音,其中,魏琨是領頭人。
文/本刊記者 吳昕
魏琨是何許人物,想必許多房地產業內人士已經不再陌生。在房地產從業13年的魏琨,曾在廣州一家房地產公司擔任總工程師。去年4月,魏琨與太太通過某網站認識了5對情侶。這12個男女志同道合,合租廣州龍洞森林公園附近一棟小樓,過著“群居”的生活。
雖然居住的硬件不是非常好,但是這種“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深深地影響著他們。于是,他們萌發了十幾人小范圍集資建房的構想,后來受北京合作建房的啟示,魏琨決定召集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共同建設理想的家園。初步設想是,在非營利原則下共同出資購地,共同組建運作機構,采用網絡監督的方式,通過招標完成設計、施工、審計等與蓋樓相關的各項工作,建一高智能化的住宅樓或小區,每套間是120平方米左右住宅,造價大約30多萬元到50萬元,每戶包含一個免費車位;如在近郊新廣從、番禺等總造價在30多萬元,如在市中心區將會達到50萬元左右。
在合作建房上,魏琨是后到者,也是頗受質疑者。魏琨因而也有話要說。本刊記者撥通了魏琨的電話,和他一起了站在理財角度上探討了個人合作建房的話題。
“房地產商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私人理財:個人合作建房的會員人數和素質是合作建房的一個先驅條件,人數和可以提供的資金是個很關鍵的因素。
魏琨:剛開始發動“個人合作建房”的時候,我估計在200-300人左右,剛好前兩天我們做了個統計,現在注冊的會員大概在550人左右,呼應者大都是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學歷很高,還有幾個博士與博士后;不少人是二次置業,在購房時或與房地產公司發生糾紛,或跟物業公司鬧過矛盾,有過不愉快的經歷;約有近20%的呼應者為房地產行業及建筑、設計行業人士。
我想,合資建房的人數已經夠了。我們有個調查,就是關于“你前期能出多少成本合作建房”,大多數人選擇的是在15-20萬,也有一些人選擇了25萬以上的。
私人理財:不少人選擇個人合作建房希望能夠達到物業管理自主的目的。但這也可以通過“團購”來達成,我們知道,“團購”投資者面對的已經是實實在在的商品房,可省卻中間許多環節,避免許多麻煩。
魏琨:在房產界從事了這么多年,我明白能給消費者團購的樓盤一般不是設計方面有問題就是其它方面有硬傷。再者,團購的物業管理權不交給我們,這樣來說,和我們合作建房的目的相差甚遠,F在,我已經從房地產公司辭職了,我專心搞我的合作建房,我相信我能成功,我能實現我的目的。我的格言便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幸;得失不計,游戲人生。我在努力著,我不后悔。
私人理財:由于個人合作建房不同于發展商成規模大面積開發項目,沒法做到規模效應,那你是怎么看待的呢?如何降低成本?你所說的降低成本是怎么計算的?
魏琨:和開發商相比,我們是很有優勢的,優勢表現在成本可以節約20%-40%。因為我們合作建房是為了給自己提供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這樣我們就不需要作后期宣傳,在廣告、銷售等方面節約了不少資金。
說到這個規模效應,理論上我們同樣也可以和開發商一樣享受得到大量購買建材時的優惠。像開發商,在開發樓盤的時候肯定是分幾個合同的,我們建筑面積達4-5萬平方米,這樣算來,我們跟建材商之類探討的時候也同樣可以達到規模效應,從而節約建材成本。我在房地產公司里做過,這點我很清楚,他們能做到的,我們也可以做到!
我們的樓盤炒房價值不大,也不會造成炒房熱
私人理財:如何將幾百個人的上億資金組織起來并保證它的透明和有效運行?個人合資建房,你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實操階段了嗎?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