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好你自己的錢包 不要讓管家把手伸進去掏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2日 11:33 南方周末
銀行代扣屢屢出錯應引起警惕 你的電話費、煤氣費被銀行多扣,是偶然事件嗎?在本報記者的調查范圍內,這是一個概率不小于1%的事件——包括經過銀行確認的錯收費用、莫名其妙的多收費以及遲到的賬單。被疑出問題的領域,有電信、移 動、煤氣、有線電視等 記者 何海寧 這一幕可能發生在身邊:你盯著寄來的電話費,或者上網費、水電費等賬單,發現其中某項收費莫名其妙。但幾天前,費用已從你的銀行賬戶中扣走。 你沒法對賬單說“不”。基于你的授權,賬戶已向電信、煤氣公司、有線電視網等服務提供者敞開大門。服務商和銀行的聯網電腦系統代替了傳統的柜臺交易,自動默認收費,盡管賬單根本沒有經過你的確認。 銀行“代扣”,已經成為“方便、快捷”繳費的代名詞。幾乎五成人會選擇這種付款方式。但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一不留神,你可能被多扣三五元。 一筆糊涂賬 廣州的韋先生ADSL上網費由中國銀行代扣,每月100元。2006年底,他發現自己的賬戶被多扣了45元。 從9月起,每月15元。直到11月初,他才留意到賬單上注明的收費:“互聯星空15元”。由于當月無法取消,11月,韋先生只能看著賬戶里的錢又被扣走15元。 “登陸ADSL時,時常會有互聯星空的窗口彈出。”韋先生說。這是由廣東電信推出、為用戶提供網上應用和信息服務的收費平臺,有影視、QQ、體育、教育等各類服務項目。韋先生有時候會看幾眼廣告,“但一直沒有任何消費”。 韋先生把互聯星空網上記錄保存下來,作為投訴的證據。隨后,他在小區論壇上筆伐互聯星空和它的提供商。回應者此起彼伏——直到今年3月,依然有跟帖出現。許多鄰居也遇到了類似麻煩,比如張女士。 2005年10月,張女士的ADSL賬單忽然增加了180元“魔獸世界CDKEY(一種網絡游戲)”的互聯星空消費。問清楚家人沒有消費后,她不斷撥打電信投訴電話,并寫信給廣東通訊管理局。后來,廣州電信返還了180元,原因是“可能搞錯了”。電信工作人員在查實韋先生沒有消費后,也返還了45元。 這應該是此類遭遇的最好結局。但由于這些“不明消費”已被扣,電信公司無法退款,只能在今后的消費中逐月抵扣。 它是“偶然事件”嗎?在全國范圍內,此類差錯的幾率還是個迷局。但在本報記者的調查范圍內,這是一個概率不小于1%的事件——包括經過銀行確認的錯收費用、莫名其妙的多收費,以及遲到的賬單。被疑出問題的領域,有電信、移 動、煤氣、有線電視等。 值得一提的是,開始調查此事的第二天,一筆費用“飛”到了南方周末記者頭上——記者租住的房子并無電話安裝,但被劃掉了五百多元的“固話月租費”。記者詢問房東后得知,此處原有電話未被注銷——扣錢并無不妥;然而這個賬單沒有按月寄出,而是在扣了一年多后,“一次性”通知了房東。 在快節奏的生活里,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本用于銀行代扣的存折。銀行業內人士介紹,廣東某國有銀行,每年代扣業務就達到上千萬筆。 代扣、代付是銀行“中間業務”的一種。目前,中國國內所有銀行均開通了代扣業務。它起源于1990年代的四大國有銀行,最初只有實力雄厚的電信、電力公司參與。發展至今,很多周期性收費的業務都可以由銀行代扣,四大國有銀行中間業務的收益已占7.25%。由于可以一次性投入、長期收益、客戶穩定,這被看成是現代化銀行的發展方向。在一些發達國家,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全部收益達到40%。 代扣失誤如何“順產”? 45元從韋先生的賬戶中成功代扣的過程,可以窺探到此類業務存在的嚴重缺陷。 “代扣牽扯到三方合同關系:消費者和服務商、消費者和銀行以及服務商和銀行之間。”廣州律師陳北元說。他以關注電信資費的爭議和維權聞名。但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客戶和付款企業簽過協議后,就不需要再到銀行簽了。 這本是為了方便消費者。但在這種模式下,三方關系變成了由服務商面對消費者、銀行的單向關系。比如韋先生的“授權”生效后,賬單由電信直接送達銀行,無須再經他確認。 韋先生與電信簽訂的“代扣ADSL費用”協議,并無特別之處。他對本報記者強調,他簽協議時,電信還沒有推出互聯星空。這不被承認的45元,要突破電信、銀行兩大關卡,并從韋先生眼皮底下溜走,看似不易,卻悄無聲息地完成了—— 首先,如果用韋先生的ADSL賬號和密碼登錄互聯網,便可輕易地進入“互聯星空”的收費服務頁面。如果在“我同意互聯星空用戶協議書”的選擇項前打勾,收費服務由此產生。 第二道屏障是銀行代扣協議。雖然韋先生的協議無此項,但“互聯星空用戶協議書”規定:互聯星空用戶已清楚該業務的收費細則,同意按時足額通過固定電話或ADSL上網賬號“合單”,繳納使用費。于是,這45元就鉆進了韋先生ADSL代扣協議中,經過聯網系統,按月進入中國銀行的代扣平臺。 最后一道關卡是銀行。實際上,銀行系統無法識別這45元的真實身份。銀行內人士透露:在代扣業務中,電信等服務提供商沒有將用戶的消費業務種類(如市話費、長途話費、上網費等)交給銀行,理由是“可操作性不強”。所以,韋先生保存在銀行里的只是賬戶、每月扣款數額和簡要介紹。另一家銀行的人士稱,客戶留在這里的,是和服務商的協議復印件、名單和賬號。這應該是經手人員不同造成的差異,相同的是:銀行是執行操作的機構,只是按照企業提供的數據導入、導出。 “銀行所做的工作只是核實賬戶合法,消費者與戶名一致。如無差錯,便可以默認扣款。”上述業內人士解釋。 背后的單方邏輯 “這種代扣方式是繳費模式,而不是付費模式。”陳北元解釋說。前者是在壟斷行業中,服務商可以單方面決定;后者是一種平等交易關系,“我購買你的服務,支付費用給你”。 陳北元認為,代扣問題的核心,在于沒有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同意權。“無論哪種模式,都必須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以及知情后發表意見的權力。任何一個賬單都必須經過消費者確認,然后才能傳給銀行。”他說。 而服務商的邏輯相反,一份協議就是消費者的“同意授權”。只要同意了銀行代扣的合同關系,就等于喪失了任何救濟的權利。稍有法律常識的人都清楚,這違背了民法、合同法最基本的準則。 法律界人士認為,體現消費者的知情同意權,只是技術問題。比如設置“電子確認”,通過電子賬單的回復來完成消費者對賬單的確認。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這是通行的做法。而當中國的客戶不再信任這種“代扣”業務時,電子交易量將大幅度下降,銀行里那已經被無數人抱怨過的“長龍”會變得更長。而“信用”——這個剛剛在中國流行起來的詞匯,也將在它的提出者銀行那里,被逐漸消磨掉。 調查中,還有不少消費者向南方周末反映銀行本身的問題。北京的姬先生打理基金頗得朋友賞識。一名朋友通過廣發銀行匯款5340元,讓他幫忙購買基金。但在當天他準備通過網上交易劃賬時,系統提示“余額不足”——款項變成5290元,少了50元。 姬先生查實,朋友收到的銀行憑單確是5340元。銀行營業員在下班查賬時,通過監控錄像發現計算“出錯”(其實是他自己的錯),應為5290元。后來在無法聯系客戶的情況下,銀行自己進行了“平賬”。 這件事讓姬先生思考了幾個星期:“50元只是小數目,但銀行絕對沒有權力私自去調整客戶賬戶來平自己的賬。”他希望能提醒每一個擁有銀行賬戶的人:看好我們的錢包,不要讓“管家”的手伸進去。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