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小理財發財不難:3至22歲財商教育全攻略(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15:12 《理財周刊》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在學習國外的財商教材中,常有這樣的案例:美國幾歲大的小孩就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小熊擺在家門口,放一塊“Sale”(出售)的牌子,等待別人付錢拿走小熊,而自己得以獲得一點收入供零用。 但這樣的方式,在國內的孩子中大概很難實現。因為國人對于二手物品的接受程度仍然不高,而且把東西放在家門口代售也不太現實,還極可能被拾荒者順手就拿走。 所以,兒童的理財教育不能照搬國外的經驗,或照搬某個案例的經驗。最好能夠針對家庭的成員結構和經濟狀況、社區和居住環境的狀況等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意識的指導,在別人的經驗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改進,進行因地制宜。 在孩子的理財教育中,因材施教也很重要,其中最主要是注意孩子的年齡大小來進行安排,否則超過了孩子某一年齡段應有的接受度,極可能扭曲為“拔苗助長”,得不償失。 比如,讓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就自己出去“打工”賺錢,顯然缺乏一定的安全性,也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此時還不如讓孩子在家里好好學會辨認錢的大小。又比如,前面講到的美國兒童賣二手玩具的案例,我們的家長就可以在孩子進入高中或大學后,有意識地告訴孩子,通過網絡“易物”或在網絡跳蚤市場中拍賣自己閑置的二手物品,也能獲得一定的收入。 比如,英國教育部門現在就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提出不同的理財教育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并懂得錢可以用于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于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歲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儲蓄和初步的投資。 在本組文章里,我們就針對中國孩子各個成長時期的特點,為他們設定了不同的理財教育的主題,并通過具體的案例進行了記者點評,相信能為家長們提供一定的參考。 別讓孩子“金錢至上” 雖然我們說要重視孩子的理財教育,但家長們千萬要記住,對孩子從小進行理財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孩子一定的理財意識和能力,但絕不是讓孩子變為金錢的奴隸,可千萬別讓孩子形成“金錢至上”的意識。 這可能也是家長在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中無意間可能犯下的錯誤,為此,一定要有意識把握好“度”的問題。 比如,逢年過節,家里的老人總要給孩子們一些紅包,數額較大的主要是過年分到的“壓歲錢”。家長們當然可以教育孩子,把每年收到的壓歲錢,包括平時的零花錢存在小朋友自己名下的賬戶里,讓孩子懂得錢放在家里不會“長大”,但存到銀行可以變多一些,也就是取得利息收入,讓錢自己去生錢。 可是,當孩子們看到自己存款賬戶的數字越變越大,如果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為此著了迷(有些小朋友可能總會催著媽媽看存折數字有沒有變化),那就應該稍微調整一下孩子的心態。比如,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病時,告訴孩子也要盡一份孝心,問問孩子是否能夠把自己存折里的錢取出一小部分,買點水果給親愛的老人?如此,一方面是培養孩子對于親人的感情,一方面也是教育孩子錢能用來買東西,錢能幫助生病的老人,不僅不會讓孩子偏執地關注自己資產的增長,還能增加孩子的情商和財商。 又比如,現在很多家長都在談“股”論“金”,甚至有些幼兒園和小學里的孩子都會說“600xxx”之類的股票代碼,知道父母在投資哪個股票,還懵懂地互相“交流經驗”。但我們認為,股票是一種復雜的投資工具,至少要初中以上的孩子才能初步理解,作為家長更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為股票上的得失而爭吵。 今年高考期間,上海就出現了一對母子的對話。高考前一天,也就是6月5日,正在看書復習的兒子聽到母親的手機又響了,是媽媽炒股的朋友來的電話,告訴他母親一開盤又是全面跌停,心急如焚的母親讓兒子趕快放下課本,幫他開電腦看看行情。兒子有些火了:“到底是我重要,還是股票重要?你還讓不讓我安心看書了?!” 所以說,我們是要讓孩子懂得“錢”很重要,錢能“美化”生活,但別讓孩子以為生活里最重要的就是錢,別讓孩子以為炒股票比學習、工作都更重要!因為金錢只是一種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人們生活的最終目標。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