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上海炒房人的奮斗史 在磨難中一步步成長(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2日 11:08 中國新時代 | ||||||||
住陽臺的少年 1970年代的浦東,還是個甚為荒涼的所在。沒有兩岸如花似錦的點綴,黃浦江有著天然純樸的美。 阿華的家就在黃浦江邊上,占盡地利,得以與美景相伴。這是阿華爺爺的私房。這位
爺爺對長孫阿華疼愛有加——爺倆脾氣性格相投,連屬相都一樣。 爺爺的慈愛,曾使阿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心中充滿無限的優越感。那時的阿華上小學,每天放學,他都會得到同學們得不到的禮物——爺爺給的1角錢。這招來了同學少年們無數羨慕的目光,“他在我同學中都很有名。”阿華說。爺爺在他的心目中,曾多年保持著無限溫暖的形象。 阿華是個孝順的孩子,也懂事。他的手上,至今還有一個刀疤,那是當年幫爺爺割牛草留下的印記。退休后的爺爺沒有享清閑,他在奶牛基地割牛草以補貼家用,阿華看他很累,就跑去幫忙,一老一少的身影曾是夕陽里無限美好的景致。 “他的吃苦精神影響了我。”阿華眼睛潮濕。那時的上海,已經有地方開始動遷,房子被拆掉后,地基通常先被撂在那里。爺爺拿著鋤頭過去,刨開地基,把里面的磚頭挖出來。85磚、95磚、空心磚,類型不同的磚頭,價格也不一樣。爺爺把它們按類別整理出來,刷干凈,一塊能賣到七八分錢。 磚頭堆在門口,方方正正的,小山一樣。 每過一陣子,就有工頭開著小卡車專門來收。 “他總是態度積極,對生活也充滿了憧憬。”阿華跟在爺爺的腳步后面,收獲著屬于自己的歡樂和驕傲。 但年幼的阿華很多時候憂心忡忡。因為每遇臺風海潮侵襲,黃浦江就遭受洪澇災害。劇烈的臺風呼嘯而來,常有房屋被吹倒。 這給阿華帶來了深深的恐懼。伴隨著大風,聽屋頂的油毛氈被暴雨打得“啪啪”響,是阿華最為恐懼的回憶。或許,那片油毛氈,也已經被雨打得千瘡百孔。 即使這樣,在鱗次櫛比的油毛氈房群落中,阿華一家三代也只占據小小的一隅。 一個筒間,另外有個小吊樓。總共五六十平方米的空間,擠擠挨挨地容納了8口人。兩個姑姑住在小吊樓里。 筒間里,用櫥柜又隔出一間,這里就是阿華和父母以及弟弟的棲身之所,一張床4個人睡,除了床基本沒有多余的空間,生活起居只好在床上進行。用水是需要到300米以外的地方挑的,沒有專門的廁所,只好用馬桶。 而且,這個狹小的房屋還需要隨時面臨漲潮進水的危險。 天氣暖和的時候,阿華喜歡用兩條長凳搭上門板在外面睡覺,這樣呼吸會順暢不少。盡管爺爺的疼愛使他在小伙伴中很有面子,但是,住所的擁擠一直使他悶悶不樂,他盼望和其他同學一樣,能有自己的房間。 上小學三年級時,阿華的夢想終于得以部分實現。 這一年,爺爺的房子動遷了,這實在讓阿華感到幸福。本來,拆遷后他們可以分到三室兩廳,但因為阿華的媽媽與奶奶關系不佳,就要求改成了兩套。當時阿華的大姑姑已經出嫁,爺爺奶奶和小姑姑住了一室一廳,阿華一家搬進了一室半廳的新居。 這依然是一個直筒間。順著走廊進去,兩邊是廚房和衛生間,再往里,是所謂的半廳,沒有窗戶,昏暗無比,夾在走廊和里邊的房間之中受氣。最初,這是阿華和弟弟的房間,后來被設置為飯廳,但終因悶熱窒息,最后淪為雜物的堆放地。穿過這里才是“一室”,然后是陽臺。陽光無私地照射進來,頗有點“豁然開朗”的意味。 少年阿華在參觀新居時滿目新鮮。讓他興奮的還有,他終于有了相對獨立的空間。在這里,阿華度過了13年,那是他最美好的少年時光。 “那時我已經能感覺到房子對我的壓抑。”在講述這些辛酸的陳年往事時,阿華總抑制不住地激動。 到阿華上中學時,逐漸長大的兄弟倆在半廳里已經無法容身,于是向更為光明的地方做了一次遷移——搬到陽臺上。上下鋪的單人床,在那時的阿華看來,是個相當美妙的小天地,至少能在里面看看書。 當時,阿華對動畫片《圣斗士星失》無限迷戀——這部片子正風靡全國。阿華最喜歡的是片中的“火鳳凰”——那個被打死又能活過來,總是用盡最后的力氣奮力拼搏的形象。只是,當時的他或許并沒意識到,這個形象對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會有怎樣的影響。 陽臺雖然明朗,卻總是很曬,在夏天尤其無法忍受。晚上11點以后,熾熱漸消,兄弟倆用涼水把涼席擦一遍,才能睡覺。 這樣的煎熬中,阿華已經成長為技校的學生,他還是住在家里,但對房子越來越敏感。 冥冥之中,阿華感覺必須改變這種狀況,他想到了爺爺那套房子。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