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婷
如今的重大疾病險,從10種、20種、30種到40多種,從字面上看,保險公司確實擴大了保障的范圍,但細究起來,投保人真正能享受到的的保障權益并沒有實質提高。
“你們保多少種大病?你們保的病種是最多的嗎?”隨著重大疾病險的逐步發展,現
在投保的人們經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實際上,早在3年前,就有保險業內的人士告訴記者,重大疾病險覆蓋的病種并非越多越好。而且,并不一定保的病種多,費率就高。這一次,記者又仔細分析了幾份重疾險條款,發現其中果然有不少奧妙。普通投保者應該事先了解這些情況。
大病種細拆:10種變40種
把一大類疾病細分,分裂出多種疾病。表面上疾病數量增加了,但是保費可以不增加。這就是目前重大疾病險常用的“拆病法”。
如早期的重疾險,覆蓋的病種無外乎癌癥、腦中風、急性心梗、慢性腎衰、失明、失聰、癱瘓等十來種。目前我國臺灣地區國泰、安泰、忠利等三家市場份額相當大的壽險公司的重大疾病險,仍然只保“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尿毒癥)、癌癥、癱瘓、重大器官移植手術”這七種基本的大病或大手術。
但在內地,目前市場上的重疾險產品把“癌癥”一項就按病灶不同,拆分為乳腺癌、子宮頸癌、腦癌等不同種類。如此一來,表面上看起來保障范圍大大增加了,但實際并沒有多大效果,反而會遺漏一些疾病。
好比“癌癥”是下圖中最大的那個圓,“乳腺癌”、“子宮頸癌”、“腦癌”等是其中的一個個小圓圈。最早的重疾險,大圓里的病都有保障,但經過拆分,現在只有那一個個小圓可以得到保障,實際的保障面積反而縮小了。
還有一些保險公司將“全殘”也列入保障范疇,但其實,在疾病保障種類較多的大病條款中,均已將全殘責任拆解為“失聰、失明、失語、癱瘓”等等諸條,分散隱蔽于“N種大病”之中,在保險責任中,再單獨提出“全殘”賠付,憑空又多了一條責任。
引入發病率小的病
第二種常見的“增加保障病種”的方法,就是引入該地區或該人群中發病率極小、甚至不可能發生的大病,這樣得到表面數字上的“光鮮亮麗”。
如有公司面向成年人口承保的重大疾病險中,將“骨髓灰質炎”也列入其中,但這種病常見于兒童,成人幾乎不會發生此病。這明顯是“強行”增加病種數量。同樣的,還有保險條款規定承保“I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臨床經驗表明,患此種疾病多數是少兒,成人基本上不會。成人一般患Ⅱ型糖尿病,但是Ⅱ型糖尿病卻不在條款之內。
同樣的情況還有帕金森氏癥。如一些保險公司規定,帕金森氏癥必須是在60或65歲之前確診才接受理賠。但此病在40歲以前很少發病,60歲以上發病明顯增多,多見于50歲以后發病。
再如阿耳茨海默氏癥(癡呆),這是老年人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是癡呆最常見病因,65歲以上患病率為5%,但早期不明顯。而有些條款中卻規定“此病必須在65歲前經本公司認可的醫療機構的神經科/精神科醫生確診,并有下列全部三項情況……”顯然,這種年齡限制,使得疾病發生大大降低。
還有保險公司承保象皮病。象皮病學名淋巴絲蟲病,是一種由絲蟲引起的亞熱帶慢性人體寄生蟲病。對于多數國土位于亞熱帶之外的我國而言,象皮病的發病率很低。此時,盡管疾病數量增加,但是保費只會少許增加。另有“原發性肺動脈高壓”,這種病的發病率是極低的,每百萬人口中只有2~3人左右,而且診斷比較困難。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