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中介》雜志主筆 白水
8月,人身費率改革正如火如荼,就在業內人士普遍為3.5%的利率拍手叫好之際,卻發生了令保險業蒙羞的“泛鑫保高管攜5億保費潛逃”事件,引發全行業一片嘩然,行業整治的警鐘再次敲響(詳見本期封面故事《“失落”的中介》)。
泛鑫事件更引發了保險中介行業的一場“地震”:客戶利益是否因此受到損害、與泛鑫合作的銀行和保險公司能否渡過難關、監管如何重拳出擊等,都成為了從業者最關注的話題。
據《保險中介》了解,泛鑫保險得以發家的“圈錢游戲”早就潛伏在大部分銀郵代理業務之中,如將期繳產品包裝成躉繳產品。泛鑫還利用高凈值人士的“客戶大單”和保險公司的高額傭金、渠道費用等短期內迅速提升公司規模。更有甚者將代理所得以新客戶名義來購買新保單,繼續套取保險公司返還的傭金,并要求保險公司給予更高的返還。
這種瘋狂的模式,在代理人行業早已十分普遍。泛鑫有一款產品為20年期,2005年此類產品首年傭金只有30-40%,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強,該產品在2010年左右首年傭金就超過了100%,一旦客戶次年不再繳費,保險公司將血本無歸。而如此高的傭金也意味著,客戶如果正常退保,第一年交得保費也將血本無歸,最后的結果是代理人得益,很多代理人無法面對客戶質疑的時候只能選擇“跑路”或“消失”,泛鑫事件只是代理黑洞中的一個縮影。
跑路事件也引發了一場監管層整治中介的“風暴”,其實保險代理行業的亂象早已引起了保監會的注意。去年3月,保監會曾發布通知,暫停區域性保險代理公司及其分支機構和金融機構、郵政以外的所有保險兼業代理機構市場準入許可。今年2月,保監會擬提高保險代理公司的注冊資金要求,將保險專業代理公司及保險經紀公司的注冊資本提升至不低于5000萬元。而在2004年出臺的《保險代理機構管理規定》中,保險代理機構的注冊資本或出資僅為不少于50萬元。
盡管如此,當下國內保險代理市場“小、散、亂、差”的現象并未得以根本改善。《保險中介》認為,保監會要做的不僅僅是排查風險和頒布相關政策法規,還要深層次考慮觸及幾百萬代理人利益的實質問題。保險機構要做的不只是保費的增長,而是要將中國保險業回歸本來的風險保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