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證報記者連日調查,泛鑫一系列的隱蔽招數終于浮出水面。但回過頭反思,其實并非無招可拆,如果不是保險公司重規模輕風險,核保回訪等程序流于形式,泛鑫騙局也不會等到實際控制人出逃后才被曝光于世。泛鑫事件敲響了監管風控警鐘
⊙記者 黃蕾 ○編輯 楓林
震驚業界的上海灘最大保險中介公司泛鑫騙局案,又有新進展。在派出現場檢查組對泛鑫開展檢查后,上海保監局近日又責成涉案保險公司聯系并接待客戶,登記并核實案件涉及的客戶信息。
就在逐一核實客戶信息的過程中,有保險公司發現,其掌握的客戶信息與泛鑫當初提交的保單信息并不吻合,從而牽出了泛鑫當初欺上瞞下、與監管玩“貓捉老鼠”的招數。
正是這些招數,躲過了早在去年底便對泛鑫模式提出質疑的同業及監管人士的“法眼”。
隨著上證報記者連日調查,這些隱蔽的招數終于浮出水面。也為保險業“寬進嚴出”的經營模式、流于形式的客戶回訪面晤敲響了警鐘。
招數一:投保單上留假電話
據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去年底,就有同業公司及監管人士對泛鑫格外留意。一家保險中介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泛鑫之前默默無聞,一夜之間迅速做大代理保費規模,一躍成為上海灘最大的保險中介公司。大家都很想知道,背后究竟有何秘訣。”
與此同時,關于泛鑫可能違規操作的說法,充斥于坊間,但具體手法無人知曉。直到今年3月,相關與泛鑫合作的保險公司在接到監管指令后,開始對泛鑫渠道的保單進行風險排查。風險排查的手段之一,便是進行二度電話回訪。
從目前已曝光的細節來看,由于很多受騙客戶只知悉自己購買的是泛鑫固定收益理財產品,而不知道背后還有一份保險合同,因此按照常理來分析,一旦保險公司電話回訪到客戶本人,泛鑫騙局便會自然穿幫。然而,根據當時保險公司反饋的結果顯示,電話回訪并無大的異常。
“之所以無異常,是因為保險公司的電話回訪并非訪到了投保人本人,而是泛鑫員工。”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按照保監會的要求,人身險公司要對承保客戶進行100%電話回訪,為了躲避保險公司的電話回訪,泛鑫在客戶投保單上不僅僅是代簽名,留下的聯系電話也非客戶本人,而是泛鑫員工的電話。
據記者調查了解,為了不引起保險公司的懷疑(不同保單同一個聯系電話),每個泛鑫員工手上都有數十個甚至上百個聯系電話,一一對應每份保單。
招數二:一筆資金拆多份投保
在電話回訪的同時,相關保險公司亦展開了面晤程序。據業內人士介紹,面晤也是保險公司風控的一種手段,主要審核一些大額保單,通過與投保人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來判斷客戶是否具有投保及續保能力。“保險公司的面晤門檻并不相同,有的是保費30萬,有的是50萬甚至更高。”
為了躲避面晤環節,泛鑫使出了兩個招數。
其一,是將一筆資金分拆成多份投保。如某客戶購買了泛鑫100萬元的理財協議,泛鑫并沒有將此100萬元全部用來購買一家保險公司的保單,而是將此拆分成多筆資金,分別在多家保險公司進行投保,讓每張保單的保費額度都達不到保險公司的面晤要求。
其二,泛鑫采用身份證作假等方式,成功躲過了保險公司的面晤排查。知情人士稱,“由于投保單上的聯系電話是泛鑫員工的,并非客戶本人,因此,實際接受面晤的是泛鑫員工,而非客戶。但由于保單上的姓名和身份證都是客戶本人的,因此泛鑫員工便制作了假身份證,冒充客戶進行面晤。”
對于泛鑫為何能躲過保險公司的排查,業內人士的回答一針見血:“由于保險公司的電話回訪和面晤通常流于形式,問幾個簡單的問題、核對一下基本信息,另外由于無法核對身份證真偽,泛鑫員工便很容易應付過去。”
招數三:拒絕主動上門客戶
實際上,早在去年,就有保險同業人士對于泛鑫的迅速崛起抱以極大的興趣與質疑。為了一探究竟,甚至有業內人士以客戶身份主動上門咨詢投保事宜,但結果卻是無功而返。
“泛鑫從上到下都格外謹慎,對于主動找上門來的客戶,泛鑫都要進行仔細追問,比如你是誰介紹來的,是怎么知道我們泛鑫的。一旦你說不出具體的介紹人,他們就會懷疑你前來咨詢的動機,最后拒絕和你簽任何協議。”一位曾經前往泛鑫咨詢的上海保險業人士對記者說。
顯然,為了不讓精心編制的騙局被揭穿,泛鑫在電話回訪、面晤等環節做足了功課。但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反思,這些招數其實也并非無招可拆,如果不是保險公司重規模輕風險,核保回訪等程序流于形式,泛鑫騙局也不會等到實際控制人出逃后才被曝光于世。
泛鑫事件敲響了保險業整治中介渠道、整治保險公司經營模式的警鐘。誠如一位保險業高管發出的感慨,泛鑫事件給行業的啟發是:企業發展必須尊重腳踏實地的規律,“一夜暴富”的奇跡背后,一定埋下了“毀于一旦”的種子;保險行業需要對“逆跨期”的傭金制度進行一次集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