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國壽投資慈銘 還在等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6日 01:46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歐陽曉紅 王然實習記者 段寅燕 北京報道 已進入銀行、證券、公共基礎設施等股權投資領域的中國人壽目前正在攻克又一制高點——醫療機構北京慈銘健康體檢連鎖機構(簡稱慈銘)。這種合作模式有可能締生出一條新的醫保服務產業鏈,但問題亦在于監管層顧慮此合作具示范效應,時機是否成熟尚待論證,這令國壽投資慈銘懸念重重,投資進程陷入了膠著狀態。 漫長的等待給項目平添了幾分變數。這項始于2006年中的合作,在去年年底逐漸進入實質性運作狀況,并于今年1、2月份完成了盡職調查、法律進場等程序,且雙方簽訂了合作意向書,等待國壽上報保監會批準。 8月8日,國壽相關人士告訴本報,現仍在積極爭取與監管部門溝通,以期獲準得以上報有關投資材料。而8月15日,該人士又表示,此項目已暫時擱置,理由是除了政策受阻外,投資操作的難度也很大。 雙方合作互利 據國壽方面相關人士透露,與慈銘的合作意義在于壽險、健康險,都要對保戶進行常規體檢,而對壽險、健康險進行醫療方面的服務對接,既是其業務程序中的重要一環,又是改善投保管理質量的保證。 “通過服務外包形式收購體系內體檢機構,財務方面可以分享投資企業帶來的增值,另外,從戰略上又可以資源互補,整合體系內體檢機構,實現業務合作,提高投保的管控質量。”相關人士說道。 “慈銘資金流動性很強,負債率很低。與保險機構合作是趨勢,看重的是客戶資源,”慈銘總裁韓小紅告訴本報,“因為壽險基本都和醫療相關,像大量健康險、壽險等需要先期體檢,而這和慈銘客戶是互通的。” “保險公司與醫療機構合作其實已有先例,像新華人壽與一家臺資體檢中心合作已經1年多了,該家臺資體檢中心為新華的高端客戶提供體檢、醫療服務。而國壽與慈銘合作其實也是如此,至少可以減低運作成本,具備醫療保險優勢。”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說。 韓小紅透露,若與保險機構合作,保險公司占慈銘股份約為30%-40%,金額2億-3億左右。目前慈銘的股權結構相對簡單,她和管理團隊持有60%的控股權,而早在2004年,鼎暉國際投資公司出資3500萬元人民幣獲得慈銘40%股權。此次,如果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屆時,鼎暉基金的持股比例可能會稀釋。國壽方面人士也告訴記者,如果雙方攜手,其不會參與具體的經營管理,只是會派員進入新公司的董事會。 獲批受阻 目前慈銘在全國共有24家體檢中心,據透露,由于雙方合作進展不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慈銘的運行機制和效益——諸如無資金投入,諸多開店計劃受阻。 執意要與保險機構聯姻的韓小紅表示,項目在審批過程中耗費過多時間。2006年12月,慈銘與國壽簽約,但遲遲沒有音訊。今年4月慈銘單方給國壽信函稱,如果5月15日前沒有明確答復,國壽將不再是惟一選擇的合作伙伴。 “慈銘和幾家保險機構也正在接觸,不過沒有進一步的信息可透露。”韓小紅說,“鑒于國壽在保險機構中的領導地位,慈銘還在積極配合。” 至于此前雙方合作進度滯緩,國壽方面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主要還是缺乏保險與醫療機構合作的政策依據,因為一旦此次投資獲批,某種意義上還具一定的行業示范效應,因而監管部門出于慎重起見,尚未表態。 而8月15日,該國壽人士卻稱,現在項目已經基本擱置,理由是合作暫時還難有新的進展。此項目由國壽通過其旗下的控股投資公司與慈銘接洽,而接觸過后的反饋意見顯示,投資操作過于復雜,不僅涉及到國壽、鼎輝、韓小紅的股權問題,還有價格、企業管理等諸多因素,包括慈銘的經營管理帶有較強的家族化特點,此種管理模式可能與國壽現行的公司治理制度有所沖突。 “這點其實在盡職調查中,亦有了解。只是當做項目決策時,再次提出來,難免會引起決策層的重視,畢竟國壽投資要盡可能做到無風險,且管控好風險,風險顧慮占決策主導因素。”換言之,強調控股權的慈銘項目多少會讓國壽的投資存在不可控性的風險。 “如果對方是國企可能情況會好一些。”他說,“加上缺乏可實施的政策依據,只好選擇暫時擱置,但我們依然看好醫療機構的投資。”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認為,醫療與保險機構具體實施起來,并不一定有特別大的合作空間。對保險機構來說,即便是自己去建醫院或是參股醫療機構,亦不可能包攬所有的醫療單位。原則上,醫療保險最不能控制的就是成本,它是一個三方機制,醫保服務的提供方缺乏控制能力,成本控制完全依賴于醫院,尚無有效手段控制其開大單。 而鑒于監管層現持有的謹慎態度,郝演蘇表示,因為保險與醫療是兩種模式,保險是否可以進入醫療體系還需要評估,監管層的擔心在于如醫療衛生管理體制,醫療服務定價等技術上的不成熟。郝演蘇解釋,《國十條》中說險資可以介入醫療領域是政策導向,但對其狀態、制度、規則是否達到理想狀態,監管層仍有疑問,因而暫不表態。可是如果批準了,此決策便具導向性與鼓勵性。也許在學術價值層面上,監管層希望放開,但付諸操作上卻很慎重。 不過,郝演蘇認為,保險的投資渠道和方式很多,不應所有具體項目都要尋求政策上的依據。保險是否進入實業,而實業分得很細,監管層考慮得很多,都要等待明確的政策或法律是不可能的,但某種程度的試驗卻有可能。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