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保險中介上市或將放行 機構估價成為業內心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4日 01:35 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鄧贊贊 北京報道

  保監會在7月2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鼓勵有條件的中小保險公司上市。而此前保監會草擬的一份關于促進保險中介市場發展若干意見的征求意見稿,正在各保險公司、保險中介公司、多個地方保險中介行業協會中征求意見。

  據了解,在該征求意見稿中,保監會將支持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市場化重組和并購,推進保險中介機構專業化和集團化發展。也鼓勵包括風險投資在內的各類資本投資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同時也支持有條件的保險專業中介機構上市融資。

  引進戰略投資

  事實上,在此之前,已有不少風投投資過國內的保險中介機構,如鼎暉投資基金1.5億元投資廣東泛華保險服務集團以及IDG注資華康金融等等。引進風險投資,對于國內尚未成熟的保險中介機構來說,是加速自身成長、發展的一個好辦法。

  “事實上,對于目前國內保險中介來說,引入戰略投資者,一方面能夠厘清公司的治理架構,提高公司經營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夠促使國內保險中介機構,早日與國際保險中介市場接軌。”保險分析人士李先生表示。

  同時,對于風險投資商來說,國內保險中介盤子小、市場潛力大、利潤空間無限,這無疑是他們投資金融業的首選。李先生認為:“風投較青睞于投資保險中介,因為只要花數千萬元的資本就能拿到控股權,掌握話語權,這是關乎它們日后退出通道與退出價格的最大事體。”

  雙方倘若能達成一致意見,對彼此都將有益。

  但是,對中介機構的估值卻是保險業人士的一塊“心病”。李先生表示,由于保險中介盈利模式不同于保險公司,保險中介的估值模式不能完全參考保險公司的估值方法來操作,因此對保險中介估值比較困難。“畢竟保險中介是服務機構,不是生產型企業,沒有償付能力、退保率可言,因此,相比之下,市場占有率、營業額規模以及未來盈利等應該成為保險中介估值的重要參考因素。”

  上市是手段而非目的

  而在7月24日保監會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袁力也表示,支持有條件的中小保險公司上市,因為上市可以提高保險公司的資本實力,提高了資本實力也就是保險公司提高了它的承保能力和償付能力,也提高了抵御風險的能力,這樣可以為業務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

  同時,袁力表示:“上市不是最終目的,上市是一個手段。我們希望保險公司通過上市能夠不斷轉換經營機制,大膽探索,改革創新,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保持健康、快速發展。”

  “針對上市這一問題,我認為,關鍵還是看保險中介的自身發展狀況。”保險分析人士李先生表示,“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如公司對資本擴張的需求不是太急迫的話,就不要急于上市,如不把住質量這一關,急功近利去上市,那會對公司自身發展不利。”

  在他看來,上市是保險中介未來發展的一個大方向。至于“有條件”的標準,他認為,市場環境允許、公司自身發展成熟是保險中介上市的兩個基本條件。事實上,保監會也一直鼓勵保險中介自身要積極創新業務,加強專業化操作。

  通過近兩年的發展,一些保險中介通過細分化的探索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經營路徑,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在2006年首度實現扭虧為盈,盈利9936萬元。

  對此,李先生表示,就目前來說,保險中介三大領域——經紀、代理和公估的發展還是有待提升。對于保險中介機構來說,要強調專業化,即專業人才、專業技術、專業渠道。“畢竟自身專業操作能力加強了,上市才能促進其良性發展,反之,夯實業務基礎才是當前的首要任務。”

  平安養老點燃年金爭奪戰

  數百億市場如何瓜分?

  本報記者 鄧贊贊 北京報道

  作為首家進入北京的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平安養老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的正式掛牌令這塊市場諸侯紛爭。在北京,除了太平養老、國壽養老等老牌保險公司外,一些中小保險公司和外資保險公司對此也虎視眈眈。

  眾險商的關注意味著,作為企業職工養老補充的企業年金在北京的發展將加速,同時也意味著一場涉及600億元到700億元的巨額年金市場爭奪戰已正式打響。

  平安布局全國

  “北京市場匯集了100多家央企,其市場潛力巨大,是平安養老保險公司重中之重的市場。”平安養老總經理趙衛星如是說。

  企業年金是指基于國家強制性的基本養老保險之外,由企業和企業員工共同負擔的一種補充養老保障體系,這一為發達國家和地區廣泛運用、對國家、企業、個人均有利的做法,在我國也從被熱情關注進入到了積極實施的階段。像平安這種專業養老金保險公司的成立,無疑將會對這一市場的正式啟動和規范發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今年4月下旬,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了《關于做好原有企業年金移交工作的意見》文件。文件規定,要求原有行業統籌、自我管理的企業年金,全部交由商業化運作,并在2008年年底前完成年金移交工作。該政策推動了專業養老保險公司的誕生和發展。

  趙衛星曾預計,新政策的出臺,將直接制造一個600億元到700億元的企業年金市場,而核心區域就是北京,因為這里集中了太多的大型中央企業。平安養老北上搶奪企業年金市場,也是基于這個原因。

  “我們已在全國開設了35家分公司,央企群集的北京將成為我們包括廣東、上海在內的三大龍頭之首。”趙衛星表示,在順利攻克廣東市場之后,平安養老開始分食上海和北京的年金市場。截至2007年6月,平安養老保險公司累計企業年金客戶1122家,管理年金受托資金逾35億元。

  “作為首批在去年獲準設立的專業養老保險公司的平安,在廣東、上海業務擴張后,再進軍北京這塊年金市場,主要是看中了北京的市場優勢。此次北上,亦是完成我們公司的全國布局。”平安保險集團工作人員表示。

  據業內人士測算,到2030年,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達到24%。屆時國家退休金體制面臨的資金缺口將達500多億美元,而正在實施的企業年金計劃將改變這一局面。根據有關機構預測,我國企業年金到2010年估計能達到1萬億元的規模。對于這塊市場,除了平安的全國布局,相信其他保險公司亦很垂涎。

  中資“關系”優勢

  據了解,盡管中國企業年金市場前景廣闊,業務卻大都掌握在平安和人壽兩家手中。由于這兩家在年金市場業務方面相對比較成熟,同時也有專業養老保險公司,業內人士指出,獲準設立的專業養老金保險公司自然被各家保險公司“求之若渴”,因此,被批準設立的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就等于有了一塊“敲門磚”。

  而對于目前尚未成熟的企業年金市場,國內保險公司一分析人士對此并不樂觀。他告訴記者,能否設立,關鍵還是要看未來的業務開展情況。因為說白了,從目前情況來看,企業年金甚至包括團險業務都是“關系”業務。而設立專業養老金保險公司只是規范運作的開始。

  “事實上,在企業年金市場,由于涉及的都是規模上億元的大單,一般的保險代理人是很難拿到的。”保險人士朱小姐向記者透露,“而這種企業年金保險,一般是老總親自出馬的。”她告訴記者,其實目前在大型國有企業中,很多保險公司做的年金業務,都是自己的股東公司,或者是與公司有著連帶關系的。

  就拿中意人壽之前沸沸揚揚的200億天價報單來說,簡單說就是,中資股東中石油花200億針對中石油39萬已退休員工制定的團體退休年金。很顯然,這么一筆巨額的年金保單投在自己控股的中意人壽是毫無疑問的。而在這項業務上,其他的養老保險公司跟中意人壽的優勢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像這種通過股東優勢取得年金市場,是當前整個行業的狀態。”朱小姐透露。

  因此,業內人士指出,對于中資保險公司而言,要在企業年金市場上大有作為,是不能單靠“股東背景”的,只有在自身品牌、技術、服務以及渠道方面下功夫,把自身培養成專業的提供商,這樣才能進入市場化操作,增強自身競爭力。

  外資“水土不服”

  從中國企業年金市場的規模或是發展潛力來看,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來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底,全國企業年金總規模達910億元。而根據相關的預測,每年還將增加1000億元的資金量。這無疑給了外資金融機構充分的想象空間。

  然而,記者了解到,大多數外資保險公司在實際操作中對進入這一市場卻抱觀望態度。是什么原因使擁有豐富運作經驗的外資保險在進入中國這一市場時顧慮重重呢?

  雖然外資保險公司在國際市場上有著豐富的運作經驗、成功的產品及技術系統,但是由于中國年金市場的特殊性,外資保險公司顯得水土不服。一位深諳年金市場的保險分析人士表示:“國內和國外的年金市場根本是兩回事,中資有著股東背景,外資保險機構在國外市場運作的經驗在國內根本不適用。”

  因此,相比外資“水土不服”的經驗優勢,內資保險公司在尋找客戶方面反而存在著自己的地緣優勢。上述人士表示:“由于投保年金的主要是央企和一些大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投保年金的很少。在實際運作中,除了股東背景外,這些企業容易涉及到國家機密,因此不會將年金業務交給外資。”所以,內資企業的地緣優勢很容易轉化為業務優勢,這也是外資對中國的年金市場有所忌憚的原因之一。

  “當然,除了這些實際的情況外,外資保險進入年金市場還有硬件設施問題,例如政策法規仍不明朗。”上述人士告訴記者,由于目前管理層只是透露了簡化審批這一政策導向,具體的申請和審批形式以及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還不清楚,所以一些外資保險公司沒有明確表示短期內會進行資格申請。

  對此,分析人士表示,不管是中資的依賴股東背景或是外資的水土不服,對于中國這塊巨大的年金市場,可以說大家還在同一起跑線上,至于誰能最終搶分到年金這塊大蛋糕,就要看險商自身的水準了。

  暴雨敲響

  洪災保險缺失警鐘

  本報記者 李軍慧 北京報道

  今年各個地區發生的洪澇災害考驗著保險業。來自國家減災網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24日,僅安徽一省因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107.6億元!而保監會的數據則顯示,截至7月15日,全國報損金額僅有6.8億元!同樣遭遇洪災的英國,整個賠付金額卻超過了40億美元!

  面對洪災的突襲,中國保險業顯得如此勢單力薄!

  投保者少

  7月18日3小時的暴雨橫掃,把濟南變得一片狼藉。據統計,山東全省受災人口42萬人,因災死亡32人, 直接經濟損失逾15億元。而據人保財險山東省分公司初步查勘情況,全省承保財產損失金額僅為1.2億元。

  “保險業的反應還是迅速的,災后立即開通快速理賠通道,向受災嚴重的投保人實施預付保費。” 人保財險山東省分公司的孫先生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說。

  各保險公司除了積極理賠,還紛紛解囊捐贈,然而保險界的力量依然很薄弱。

  7月24日,保監會召開二季度定時定點新聞發布會,主席助理袁力介紹,截止到7月15日,受災比較重的安徽、福建、廣東、江西、廣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市的保險業共接到報案1.3萬起,報損金額僅6.8億元。

  對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袁力解釋說:“投保的面兒不大,所以我們在災害過程中保險業能夠賠償的金額保額占的比重比較小。平時沒有災害的時候,一方面保險公司宣傳不夠,另一方面,百姓風險和災害意識還沒有形成。”

  據袁力介紹,在比較發達的國家,一般的災害事故損失保險賠償在30%至40%,我們國家目前只是接近5%,這是一個很大的缺口。

  洪災保險產品缺失

  也許在洪災面前報損金額的偏低還有其他原因。

  我國于199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防洪法》第四十七條已經規定:“國家鼓勵、扶持開展洪水保險。”然而,直到目前,我國仍沒能建立起一個統一的洪水保險機制。

  人保財險山東省分公司孫先生介紹說:“目前,我們公司還沒有推出專門針對洪災的保險險種,據我所知,別的保險公司也沒有相關的產品。”

  不僅洪災保險缺失,而且在我國,整個農業保險體系目前很不健全。

  “我國目前還沒有政策性災難保險,我國的災害補償只能依靠民政部每年的20多億元補貼以及微弱的商業保險補償,大多數災民只能自行承擔損失。”首都經貿大學保險學教授庹國柱分析道,“國外建立政策性洪水保險、巨災保險機制的國家,當災難發生時,受災百姓的損失70%至80%可以得到補償。”

  有消息傳水利科學研究院已經在研究有關政策性洪水保險機制的項目。水利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研究所負責人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研究所有相關的研究,但沒有專門的項目,只是在一個大的研究中涉及到洪災保險機制的問題,但只是作為一種科學研究,短時間內不可能拿到政府決策。

  險資“出海”

  保險業要做的功課還很多

  7月25日,中國保監會與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允許保險機構運用自有外匯或購匯進行境外投資。

  允許保險機構購匯投資境外市場,這是最近繼首次允許保險機構進入同業拆借市場、直接入市比例上限提高到10%等一系列措施之后,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的又一次拓寬。

  根據《辦法》,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總額不得超過上年末總資產的15%。截至2006年底,我國保險業總資產達1.97萬億元人民幣。據此測算,理論上有近3000億元保險資金可以“出海”尋找投資渠道。

  從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看,保險資金“出海”有利于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支持國家宏觀調控;有利于保險機構改善資產配置,分散風險,增加收益,提高競爭力。

  國泰君安總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長李迅雷指出,保險資金境外投資對于資本的向外擴張無疑是一大利好。在人民幣升值的過程中,境外資產用人民幣衡量相對便宜。同時這是對國內過剩資金的一種釋放,有助于“流動性過剩”的緩解。

  此次出臺的《辦法》規定,保險資金可投資全球發展成熟的資本市場,配置主要國家或地區貨幣。保險資金境外投資品種包括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存單、回購與逆回購協議、貨幣市場基金等貨幣市場產品;銀行存款、結構性存款、債券、可轉債、債券型基金、證券化產品、信托型產品等固定收益產品。除此之外,還包括股票、股票型基金、股權、股權型產品等權益類產品。

  據悉,《辦法》的配套文件《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目前也已基本成型,其中明確,保險資金可投資境外主板市場的績優藍籌股。

  當然,《辦法》規定看似放松了管制,實際上對保險機構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保監會副主席李克穆此前曾表示,開展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利于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使保險機構得以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產、分散風險、提高收益、加快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保險業在投資能力、風險控制能力等諸多方面面臨極大的不足,這將是今后保險業在資產管理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早些時候,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各大保險機構就開始厲兵秣馬,搭建海外投資的專業化平臺。中國人壽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和平安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已先后獲得香港

證監會頒發的資產管理牌照,這是內地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取得的資金運用“通行證”。

  除了設立海外投資機構,保險業要做的功課還很多。“要研究海外資本市場,研究金融衍生工具,配備專業人才,還要與外資專業投資機構進行溝通,選擇合適的投資管理人。”一家保險機構投資負責人說。

  (毛曉梅)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城市營銷百家談>> ·江南水鄉商業開發反思 ·新浪郵箱暢通無阻 ·攜手新浪共創輝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