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太保壽險稱沒人比凱雷出價更高 價格略高于價值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他認為,“第一,最后確定的價格沒有背離價值,我可以嚴肅地說,價格略高于價值,但是有些附加的條件,這些條件是要加錢的。整體來說,價格是符合價值的。第二,有些地方,我也不盡完全同意,有些地方希望能夠更有利我們,但是商業談判中無法貫徹某一方100%的意志。” □本報記者 馬斌 多事之秋。 董事長更迭和“凱雷門”雙重旋渦,將太保推到了最前臺。 沉寂了近一周后,太保壽險董事長、總經理金文洪終于接受上海證券報等媒體采訪,就“凱雷門”事件進行了解釋,并首次披露了太保壽險六年引資的全部過程。 駁斥神秘報告 “我對今天所說的事實和數據負全部法律責任。”金文洪說。 一個月前,金文洪被正式任命為太保壽險的董事長,取代原先兼任壽險董事長的太平洋保險集團前董事長王國良。而在太保壽險六年增資擴股、吸引外資入股的事件中,金文洪不僅是重要當事人全程參與了整個過程,更是中方談判小組的負責人。 對于“凱雷門”事件,金文洪指出,既然出于著名投行之手,其專業性理應毋容置疑。“我沒有看過,也很想看這份報告。” 記者了解到,所謂著名投行的報告其撰寫日期大約在2005年8月20日左右,恰是太保凱雷交易懸而未決之時,“既然是一家著名的投行,評估方法應該不會錯。” 但是,金文洪旋即指出,有關壽險公司的估值至少有三種方法:市凈率、市盈率和內涵價值。而要完成全部評估過程,至少需要具備以下要件:對所有的真實經營情況、數據全面掌握要有充分的依據;經過審慎性調查;要采用科學的參數。 “比如市凈率和市盈率的水平,必需是要買賣雙方都能接受的,而不是一廂情愿的。”金文洪說。 而在測算壽險公司的內涵價值時,投資回報率、貼現率以及對未來業務發展的預期,都是影響估算結果至關重要的因素。 “如果對公司數據掌握的不全面,或者未對公司作審慎性調查,參數不一樣,會導致很大差異。”金文洪指出,更重要的是,“這家投行可能根本未對太保壽險公司進行過審慎性調查。” 金文洪稱,自己先后看過9份投行所作的有關太保壽險的價值評估報告,但是報告的結果大相徑庭。“這些報告差異性是很大的。尤其是一些投行,它的目的不一樣,差異會更大。有些投行想到我們公司做生意,就先把公司報告得很好,可以提供10期的報告,也可以提供20期的報告,說你請我來給你當顧問。” “我們見過這樣的投行,但是到最后它沒有給我們介紹一個有意向的合作人,沒有一個合作人可以接受這樣的評估。”金文洪稱。導致估值結果差異的原因不僅僅在于數據的掌握、參數的設置以及了解情況的多少,更重要的還有“目的的差異”。 利差損之患 不過,僅僅這樣的解釋,意味著太保壽險是否被低估仍舊是一樁懸案。 對此,金文洪稱,壽險公司的價值評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需要考慮凈資產、每張保單的現有業務價值,以及未來業務價值。此外,還需要考慮壽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和現金流情況。 “壽險是長期業務,與短期業務有很大差異,業務價值需要在五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體現出來,但是由于對壽險經營規律不了解,五年前種下的可能不是蘋果,而是一個越來越大的毒瘤。”對于發生于高利率時期的利差損問題,金文洪這樣比喻。 他透露,出于利差損的考慮,當時在評估太保壽險的時候,將業務以1999年6月為界,分成兩塊:1999年前的老業務,也就高利率時期的保單,“很多產品根本沒有經過精算、沒有經過批準就上市了,有的業務的責任期長達20年、30年甚至是50年。” 這樣的業務在當時高利率的環境下尚且可以尋找到短期的匹配資產,但是未來巨大的收益率缺口至今無法覆蓋。 對于當時高利率保單給壽險公司帶來的后患,他舉例稱,當時某壽險公司有一個產品,按不同年齡其回報率不同在16%-18%之間,銷售了100萬元,由于最長的責任期可能長達80年,最后兌付的責任額達到16億人民幣! “這100萬的業務,在2005年底需要提取的準備金是2.5億元,”他說,“往后幾年需要提取的可能更高!” 對于太保壽險的利差損情況,金文洪沒有直接透露,卻引用了中國人壽公開發行上市時公告的數據。 “在未剝離1999年以前的老保單時,中國人壽整體的凈資產是-1700億元,而在剝離后,中國人壽凈資產是300億元。”金文洪指出,“換言之,剝離掉的損失有接近2100億元!” 他透露,太保當時的老業務量大約是中國人壽的9%-10%,“按比例折算,意味著太保壽險的利差損是多少?” “不考慮老業務造成的利差損,單純考慮新業務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家投資銀行的估值是有問題的!” 揭密入股及價格產生過程:沒有人比凱雷出價更高 “不了解長期壽險經營的經驗,這樣做下去肯定完蛋。”金文洪說,在嘗到利差損的苦果后,就想到一定要找一家有技術、有經驗的國際保險公司合作。 他表示,引資所想要解決的有兩大問題,一是財務,一是技術。而增資擴股、吸引外資的工作就是從1999年開始起步的。 “當我們財務遇到困難,償還能力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一家公司愿意幫我們承擔,因為我們是一家賬面上到2005年虧損的公司,中國企業的經驗是它沒有辦法判斷是對壽險公司(能否)追加投資。”金文洪稱,即使是太保集團,在完成私募后也不敢投太保壽險一分錢。 由于償付能力嚴重不足,2004年-2005年間保監會兩次給太保壽險下發預警通知,“限制機構、限制業務,造成大規模業務的萎縮,如果萎縮到最后,就是現金流斷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償付能力危機逼近,引資顯然更加迫切。 金文洪透露,在引資的6年中,太保壽險先后同18家機構進行過引進外資商談,并同美國安泰、澳大利亞AMP、荷蘭ING、美國花旗、美國保德信、美國凱雷、國泰人壽、美國AIG等8家進入了深入的合作洽談,“簽訂了保密協議、提出合作的初步意向,雙方遞交公司經營情況報告。”金文洪說,“我們把精算報告、財務報告,都給他們了。” “深入談下來,大概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以花旗為代表的,要太保壽險把老業務全部拿掉,剩下的什么價錢都可以;第二種,就是ING,要求分期付款,10年每年支付4000萬到5000萬美金,并且中途隨時可以中止合作;第三種就是AMP和凱雷。” 他透露,AMP是在2001年談的,當時的評估價值是4億美金。5年以后,凱雷入股時候的估值還是4億美元。 對于所謂“消失的五年”,他解釋稱,太保壽險同AMP洽談時,設定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為6%~6.5%,而在凱雷入股的時候,則參照平安和中國人壽上市時的假設,設定為4.4%-4.5%,“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他表示,AMP入股之所以沒有成功,根本原因就是對方并不接受4億美元的估值,“(這樣的估值)作為參考是可以的,但并不是一個正式的定價。” 他透露,對于凱雷的入股,98%的集團股東同意、壽險公司股東100%同意,最后成交價是每股6.6元。 他認為,這樣的結果說明,“第一,最后確定的價格沒有背離價值,我可以嚴肅地說,價格略高于價值,但是有些附加的條件,這些條件是要加錢的。整體來說,價格是符合價值的。第二,有些地方,我也不盡完全同意,有些地方希望能夠更有利我們,但是商業談判中無法貫徹某一方100%的意志。” 他透露,2006年上半年,太保壽險已經實現7.35億元賬面利潤。 “入股太保,凱雷肯定會賺很多錢,但是太保更賺錢。”金文洪說。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