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促進衍生品市場機構投資者的培育服務,推動專業機構投資者與產業企業、專業機構投資者與專業機構投資者之間的業務交流和對接,共促衍生品市場風險與財富管理業務開展,發揮專業機構投資者作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共迎衍生品市場發展新時代,大商所定于11月18日在大連舉行“機構大宗商品衍生品論壇”。新浪期貨全程直播。
敦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施建軍發表了關于“新形勢下私募基金大宗商品市場參與定位“的思考與實踐的演講。他認為私募機構的發展需要大宗商品來充實,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跟進,才能快速發展,一方面要加快發展,但是另外一方面也要鞏固基礎,加強監管措施。
附演講全文:
首先,感謝大連商品交易所舉辦這樣一次大會。大宗商品衍生品論壇是大商所新的品牌,大商所每年有四個大會,現在是第五個大會。機構投資者這個話題講了很多年,今天上午各部門領導做了主題演講,機構投資者這個東西是好的,要搞,但是要規避風險,為實體經濟服務。上午海外投行和海外對沖基金介紹了海外機構投資者在這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方向也是明確的,就美國的情況來看,機構投資者發展的路徑、方法、工具都很清楚,但是到了中國這個東西要怎么落地呢?剛才大商所也講了這個指數,公募規模大,私募規模容易控制,先搞行不行?以現在農產品的地位再加上其他的策略,比如說弄一個商品指數,弄一個波動率的交易,變成一個產品行不行?機構投資者如何在中國落地?我就這個話題談幾點看法。
第一方面作為機構投資者來說,私募基金這幾年才發展起來,從這個角度我來談一點與大宗商品關系的看法;第二方面從私募機構如何和產業投資者的結合;第三方面從市場監管角度來談。
從私募機構來講,私募機構的發展需要大宗商品,沒有這個領域的資產我們就少了一塊資產,這個資產對于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它自身的風險和其他資產有很大的差異,講來講去,機構投資者要搞大宗商品的配置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資產配置的相關性,可以分散風險,是一個投資的資產。作為私募機構來講,運用我們商品衍生品工具,比股票好的多,有杠桿,還能做空,成交量比較大。從現在中國私募機構組成來看,主要是三部分組成。一波人是從公募下海的,他們絕大部分還是偏重于股票,敦和有一個論壇搞了十年,這個里面70%是公募來參加的,有講宏觀,有講商品,有講股票的。他們也想弄,但是這個畢竟專業不同,他可能也學不會。反而是我們學股票還快一點,他們學商品,這個方面變化太快了,波動那么大,相對還比較難一點。當然也有一部分在學,總體覺得商品資產是好的,但規模比較小,大的私募也不多。像我們這種草根出身的,炒期貨炒出來的,對這個東西是20多年搞下來,現在套路比較多起來了還行,在這里面花費比較多的精力。現在說股票資產、債券資產配置起來以后產生不同的產品,就越做越有味道。第三類就是現在海外回來的,今天上午也有海外對沖基金。海外華爾街回來的,特別是做量化的比較多。大家也知道對沖里面也就七、八個策略,中國能用的也沒有那么多。特殊事件、并購好多都是沒法用的,我們專門成立PE公司,專門投海外。我大概分成了四個種類,第一個就是高頻交易,這個還管用,它對市場結構分析引導研究,這個收益比較高,幾乎每天掙錢,但是這個競爭也很激烈,大概有兩、三家在做。第二大類是趨勢型的,原來表現不及預期,這幾個月稍有好轉,有的機構投資者對趨勢策略比較理解的會投一部分,目前,在中國還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中間的策略當然較為豐富。第三大類是有專門期權的,我們的期權剛剛開始做,投入兩、三千萬也能掙一些錢,收益率也不錯,但規模太小。第四大類是從股票對沖中性策略演化過來的,做一些指數增強,多投策略,今年還是不錯的。
所以,這三波人當中,我覺得大部分人還是需要有大宗商品的,也是私募機構自身發展的需要。從世界上來看,美國發展了那么多年,機構投資者的持倉總體來講也占到1/3,套保1/3,機構投資者1/3,互換1/3。石油、黃金等金融性強的占比份額就多,指數及被動性投資里面黃金和原油會多一點。中國也是朝這個方向發展,這是毫無疑問的。
另外,我們對大宗商品的概念,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大宗商品現貨,大宗商品衍生品,大宗商品的ETT,大宗商品的其他產品,目前還拓展到大宗商品股票。大宗商品相關的上市公司的并購或是債券,這個資產的拓展對私募機構來講也是很有意義的,因為私募機構相對來講機制比較靈活,它不像銀行、證券、保險比較固化,私募機構自有資金,所以我們在這方面還是有優勢的。
無論怎樣,我覺得私募機構大宗商品在這個市場發展很重要的因素有以下兩點。第一點,存在這個市場,在中國參與這個市場有一個服務于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你得服務于大局。。
第二是人才的培養,中國需要大量的這方面的人才,很多的實體企業更需要這樣的人才。所以我們的公募機構、私募機構、銀行、期貨公司、證券公司,我們要提一個口號叫為客戶培養人才,不光要為自己培養人才。你的很多客戶搞不明白,很多鋼筋企業老總做空還能掙錢他是不知道的,他怎么來管理這么大的一個企業的風險,在期貨上做空,掉下來在期貨市場上掙錢他都不知道,用來彌補現貨的虧損,這都不知道。運用期貨進行風險管理、基差交易、套保理論、投資學,這些理論我們看來是簡單的,但是中國有大量的企業家不懂這些東西,風險與收益,無風險利潤,無風險利率,好多這些他們都不懂的。如何對投資者客戶培養人才,為他們輸送人才是市場發展的長遠的基礎。這就是我講怎么落地的問題,你講半天機構投資者重要,我們要納入機構投資者,可是怎么落地呢?
另外,今天也有很多產業客戶,我們私募機構如何與產業客戶合作來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我在想,也可能是我們中國私募的特有之處,美國服務什么實體經濟,自己掙錢就行了,美國不講這個東西,但是中國,銀行你讓去服務,有的銀行做了,但是把這個作為重要利潤抓手不現實,期貨公司實力又太小,私募機構大一點還可以。
一方面是衍生品,擁有很多平臺,可以有PE的平臺,可以有自有資金的平臺,可以設立并購資金,也可以搞私募資管,再聯合一些銀行其他金融服務機構為產業客戶進行服務。當然風險管理子公司也是很好的模式,這里面如何找到一種中國的機制。你說銀行業不行,券商也有大宗商品了,應該也還不錯的,但是在證券公司里面也不重視。公募基金以被動投資為主,另外一個很重要就是看的見摸得著的行業升級,很多都是功能過剩的產業,農產品都過剩了,倉儲那么多。但是它比較散,比較小。這里面有很多投資機會,如何捕捉這些資產,正如我剛才所講,私募也可以搞并購嘛,我最近碰到一個做棕櫚油的,他一年進口棕櫚油五、六十萬噸,我們國家一年才進口五、六百萬噸。私募靈活一點也可以做,就是這方面的整合有大量的機會。
產業客戶的服務方面有幾個方面,一個典型的就是風險管理,自己風險管好,現在很多中國企業是裸奔,不管期貨市場是漲還是跌,反正我不做期貨。所以,風險管理服務方面,我們也做了很多工作。第二就是為這些企業上游和下游客戶提供更多報價服務,給它的客戶有更多的選擇權。第三就是定增也好、并購也好、債券的發行也好都可以。第四就是適度的理財服務,我覺得也是可以的。因為現在上市公司也有很多理財,但是這個要適度。私募公司有自己專業優勢,相對于對于衍生品市場、對于股票市場比較了解,產業客戶有渠道、信息以及資金實力,在現貨領域的專業程度,所以兩者的結合是有很大的空間。我們最近成立了控股和參股產業投資公司,成立一些基金來做,有的已經談了項目投資渠道,看看里面的回報,就產業客戶來講,很感激。當然中間還有很多的磨合,理念不一樣,特別是人才的問題特別的需要,這是從產業客戶私募來講。
第三,我想從市場發展來看,從監管部門或者交易所來看要落地的。中國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做完,中國的事情如果做得快的話,像我們這個市場每年百分之百的增長。現在新常態,GDP只增長6、7%,期貨每年要增長30%、50%、100%?你增長個20%、30%差不多了,中國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干完。每年推出一個新品種,期權推一個,場外衍生品又有了,一方面要加快發展,另外一方面也要想一想基礎要扎實。這里面我想提幾點建議。
第一是關于法律建設的問題,現在私募可以做場外衍生品,但是場外衍生品我們有時候也慌,因為法律不明確,至少連行政法規都沒有,是協會上的規章,能不能上升到部門規章。這塊東西發展是很快的,大概現在是2000億人民幣,全球商品也就兩、三萬億美元,現在五、六十家公司干起來,這還是協會的統計,還沒有社會上的統計,社會上統計加起來三、四千億,如果發展到兩、三萬億是沒問題的,后天可能發展到五萬億或者十萬億,這個時候是有風險的,至少要有規章制度進行規范。
第二是私募碰到最大的問題就是限倉的問題。我總覺得我們如何把握一個機會,特別大的時候就放開,讓它持倉再增長一部分,另外一方面還要對外開放,所以我們交易所要具備管理大持倉、大資金、大機構這樣的管理能力,才能建設成為一個開放多元的國際一流的交易所。其他方面大家也都提到,品種的增加、工具的增加、人才的培養等等,監管部門也在不斷努力創造良好環境。
總的來看,十九大以后,習總書記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我們期貨市場衍生品市場包括財富管理市場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衍生品市場會大發展,一方面我認為金融市場會加強監管,不可能像前十年那樣擴表。所以如何把握節奏,控制好風險,聽黨的話,搞好企業自己的經營和市場的理性力量。謝謝大家!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責任編輯:張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