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三因素拉升 農產品高價能走多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 04: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特約撰稿 鐵木 CPI指數在食品價格的引領之下接連走高,這引起了人們對農產品價格走勢的關注。近期,作為具有超前發現價格功能的農產品期貨,價格開始呈現強勢上漲態勢,這是否意味著農產品價格的新一輪上漲已經啟動?農產品價格究竟還能漲多高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簡要分析。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國內農產品期貨價格的上漲。導致國內農產品期貨價格上漲的因素有三個:一是受國際市場帶動;二是國內養殖業復蘇;三是天氣災害。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內,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國際農產品上漲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自然災害影響了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比較突出的是小麥,由于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小麥主產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影響,使得國際小麥供應十分緊張,目前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小麥價格已經突破十一年來的高點,而且還大有繼續創新高之勢。另一個原因是生物能源的運用。由于石油資源的相對匱乏,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開始尋找生物能源替代原油,本產季美國擴大了玉米的種植面積來生產燃料乙醇,這擠占了大豆、棉花等秋季作物本身的種植面積,導致其他農產品供需緊張。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雖然國際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揚,但國內農產品價格卻沒有同步上漲,原因是農產品價格的普漲開始導致國內下游需求的萎縮,表現最明顯的是玉米。由于玉米價格的高企,養殖業不堪重負,再加上一些突發疫情,給國內養豬行業打擊很大,所以,我們看到了自今年年初,玉米期貨一路震蕩走低。 但是,國際市場農產品的供需緊張一定會向國內傳導,特別是一些進口量比較大的農產品,比如大豆。我們國家每年將消耗近5000萬噸大豆,其中需進口大豆的量要達到3000萬噸左右。國內消費的疲弱,延緩了國際農產品上漲的傳導效應,但這僅僅是時間上的延遲,一旦當國內農產品下游產品如豬肉等發生結構性供需失衡的時候,國內農產品價格就會補漲。 目前正是秋季農產品生長的關鍵期,農產品價格對天氣的反應最為敏感。前期發生淮海流域的大水和東北地區的干旱,引發了人們對新產季農產品供應的擔心,表現在期貨市場上,就是投機盤追高的熱情不減。 從以上分析看,國內農產品期貨價格的上漲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全球土地資源瓶頸的制約和農業生產成本的提高,農產品價格的上升是一個大勢所趨,長期維持國內外農產品價格的倒掛只能導致后期的供需發生結構性的失衡。但是,目前我們國家的一些大宗農產品的供需相對平衡,國家的調控能力還是非常強的,所以,期貨市場的過分炒作只能導致后期的暴漲暴跌。我們在看好農產品后市的同時,仍需要把握好操作節奏。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