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股指期貨推出初期的市場規模與投資者結構研究(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2日 08:51 中信建投期貨
恒指期貨上市初期成交量增長迅速,但1987 年股災使其隨后的成交出現大幅下降,1992年開始恢復性增長,1994 年到2002 年維持在每年500 萬張的水平,近幾年又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2006 年日均成交突破5 萬張。自推出之后,H 股指數期貨每日成交量持續上升,首日成交量的1419 張已成為歷史低點。推出后半年內,日均成交量為6218 張,單日最高成交量達23909 張。2004 年上半年恒生國企指數日均成交額為36 億港元,同期H 指數期貨的日均成交額為16 億港元,相當于現貨成交額的44%。從整個市場來看,從下圖可以看出,1996 年到2003 年,香港股指期貨成交額與現貨股票成交額的比值在1.6 左右,而2004 年以來該值迅速增加,2006 年達到2.4 的最高值。 圖5 1996-2006 年香港股指期貨成交額與現貨成交額(10 億美元)
考慮到恒指期貨推出時間最長,標的指數代表性強,這與滬深300 指數期貨有較強的相似性,以下我們考察1996 年以來的恒指期貨的投資者結構變化情況。圖6 顯示了恒指期貨1996 年以來不同交易目的投資者所占成交比例的變化情況,從中可以看出,恒指期貨投機資金仍然是主力,2002 年以前占所有交易量的七成以上,近年有所下降,2006 年已經達到52%,而套期保值所占比例已由先前的16%左右增加到28%?傮w來說來說結構趨于穩定,同時也反映了香港市場投資者的不斷成熟。 圖6 1996 年以來各類投資者所占恒指期貨成交比例的變化情況
進一步考察恒指期貨的投資者結構(圖7),我們發現,個人投資者的比例在2001 年達到頂峰后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06 年僅占所有交易量的32%,部分原因是個人投資者資金轉移到小型恒指期貨。而海外機構的比重近年來逐步上升,2006 年已經達到38%,這與香港市場的開放性是緊密相連的。本地機構的比重已從先前的20%左右下降到近年的8%。自營交易也占了18%左右的比重。 圖7 恒指期貨的的投資者結構(1996-2006)
4、韓國和印度股指期貨的發展情況 韓國從80年代中期就探討建立期貨期權市場的可能性,1996年5 月推出KOSPI200 指數期貨,KOSPI200指數包含韓國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最大且最具流動性的前200只股票,當時確定了較高的乘數(每點50萬韓元)和最低保證金要求(基本保證金580萬韓元),不鼓勵個人投資者過分參與市場,對外資也有嚴格限制,市場設計以機構投資者為。KOSPI200指數期貨推出后,1997、1998年的成交量分別同比增加3.5倍和4.5倍,2000年已逼近2000萬張大關,2006年的成交量為4700萬張。從期貨成交額與現貨成交額的比值(圖8)來看,該值在1996年KOSPI200 指數期貨上市初年就達到3倍,雖然由于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成交額都有所下降,但1999年以后成交額增長遠遠大于現貨成交額的增長,2004年達到最高的5.3倍,2006年為3.4倍。 圖8 1996-2006 年韓國股指期貨成交額與現貨成交額(10 億美元)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