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鷺[微博]
[ 做投資,要研究的就是這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而不是整天去猜測市場的情緒變化。猜測別人的情緒變化,有時能給我們帶來收益,但那是不能夠持久的 ]
十幾年前我剛進入基金業的時候,曾經問過公司的一個資深合伙人,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基金經理。
他說,其實很簡單,你只要記住兩條:第一,把客戶的錢當作自己的錢來珍惜;第二,把二級市場的股票投資當做一級市場的實業投資來分析。
一
如果是以自己的錢做實業投資的話,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這是不是一門好生意。但是二級市場有時就偏愛“爛生意”。比如說,今年市場中非常火爆的手機游戲行業,就是一門爛生意。
根據艾瑞咨詢[微博]的不完全統計,去年僅僅蘋果的IOS平臺,就有3883家公司推出了10400款手機游戲,如果考慮到安卓平臺那就更是不計其數了。在這么多的游戲當中,月流水過千萬的卻屈指可數。
即使你行大運出了一款火爆的游戲,產品的生命周期一般也就三到六個月,之后你必須能夠推出另一款火爆的游戲。而事實上,數千家游戲開發商中,能夠連續推出兩款火爆游戲的真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的手機游戲目前僅是單機游戲,單機游戲的特點就是生命力短。
這一點上和網頁游戲很像,事實表明,頁游行業的內容開發方很難做大,只是市場選擇對此視而不見罷了。手游不像端游那樣有較好的用戶黏度 ,一款重度端游可以火個五年十年,靠的是在游戲中建立起一種深度互動的、牢固的社會關系。但是社交游戲也不能保證一定持續火,就像Facebook上曾經一統江湖的Zynga,過去這一年多樣股價暴跌80%。
幾年前,火得不能再火的偷瓜偷菜游戲,也是熟人之間的社交游戲,但是火過一陣子也就沒聲沒息了,這樣的商業模式你怎么能給高估值呢?他今年賺的錢再多,你怎能知道五年后這家公司還能像現在一樣紅火呢?而且,手機游戲內容開發商的議價權其實是很弱的,主要的錢都被平臺商賺走。
大家都想成為平臺,但是,要成為一個平臺又談何容易?蘋果體系下只有一個平臺,安卓平臺最后成功的可能也只有兩三個,再加上騰訊的微信平臺鐵定又要分流走很多的游戲玩家。在這樣的形勢下,手機游戲開發商其實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把百分之七八十的收入讓平臺分走。
市場只看到了7億手機用戶這個巨大的市場,而忽視了這其實是個競爭無比激烈、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行業。人們只看到了成功的“一將”,而選擇性地忽視了“枯了的萬骨”。任何公司只要跟手游沾點邊,就能夠被爆炒,甚至就連旅游景點公司推出個手機自助游軟件也能夠受到市場的追捧。市場的非理性可見一斑。
二
以自己的錢做實業投資要考慮的第二個問題就是這門生意的現金流狀況如何,畢竟,做生意的最終目的是賺取現金流。
今年受市場熱捧的電影行業其實是個現金流狀況很差的行業。中國每年拍700多部電影,只有200多部能夠上映,其中票房能夠超過5億的屈指可數。即使賺了5億的票房,算是大獲成功的電影了,你扣除分給院線的一半,再扣除發行費、宣傳費,制片方能夠拿到手的,大概也就只有2億元多一點,再扣除給編劇、導演、制片和演員的薪酬和拍攝中的各種成本,最后剩下的凈利潤可能也只有幾千萬了。
更難的是,從現金流的角度看,拍電影你得先寫劇本,然后請導演、搭班子、雇演員,先是一大筆現金流出,然后一年半載之后,影片開始發行、宣傳,又是一大筆費用,而且電影公映之后你要等好幾個月才能夠從票房中分到錢。
所以很多電影公司,不管利潤怎樣,現金流都是大幅為負,抗風險能力特別弱,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元氣大傷。不論是美國的百年老店米高梅,還是后起之秀夢工廠,只要有一部大制作成為票房毒藥,都逃脫不了破產和被收購的命運。美國的電影業發展了上百年之后,居然沒有一家獨立的電影公司,全都成為大型的綜合傳媒集團的一部分了,這也體現了電影作為一個獨立的商業模式的內在缺陷。
另外,電影的定價權掌握在導演和演員手里,觀眾買票到電影院是去看范冰冰、徐崢和馮小剛的,不是去看電影公司的,所以名導演和名演員的薪酬總能漲到電影制片方不怎么賺錢的水平。就好比歐洲的足球俱樂部,球星天價收入,俱樂部虧損,原因很簡單,定價權在球星手里。迪斯尼能夠上百年屹立不倒,很重要的原因是米老鼠和唐老鴨不會要求漲片酬。
用自己的錢做實業投資的人,除了些另有所圖的暴發戶以外,其實很少有人會真金白銀地去砸重金投電影的,因為這是個現金流很差、不確定性很高的行業。A股的電影公司動輒兩三百億市值,但是與它們相同體量的在美股上市的中國電影公司的市值卻只有15億元人民幣,相差十幾倍。
我們再來比較一下房地產公司的商業模式,北上廣深隨便賣棟別墅,都是幾千萬利潤,頂得上一部好電影了。拍電影不一定每部都能火,而別墅幾乎每棟都賣得掉。再從現金流的角度看,地產公司只要出錢拍了地,挖個坑、做個沙盤就可以預售了,客戶就排著隊把錢交上,他用你的錢蓋你的房子,其實自己對現金流的要求并不高(盲目高價拿地的除外)。
三
用自己的錢做實業投資要考慮的第三個問題就是行業的競爭格局,和你是否具有比較優勢。或者說,你作為一個后來者,想對既有的龍頭老大進行顛覆,要看你能夠提供給客戶什么不可比擬的價值,你相對競爭對手的比較優勢在哪里?
互聯網金融也是今年的市場熱點。許多人認為,再過五年十年,傳統銀行作為一個行業即將消失,所有的一切都會被網絡銀行替代。其實網絡銀行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14年前我研究生畢業后買的第一輛新車,就是在美國的網絡銀行中得到貸款。當時只要在網絡上面填一張表格,第二天早上,快遞就把一張支票送到我手里,然后我把那張支票拿去4S店,就買下了一輛新車,用戶體驗可謂極佳。
2003年,比爾·蓋茨說,十年后所有的傳統銀行都將被網絡銀行替代,我也深信不疑。然而,十年過去了,美國的銀行業仍然是富國、JP摩根的天下,而我鐘愛的那家網絡銀行,也在2007年破產了,甚至都沒熬到金融危機的到來。
今年有許多研究員來向我推薦互聯網金融的股票,都說互聯網會取代傳統銀行,我就問他們一個問題,為什么網絡銀行在美國、韓國、日本、歐洲這些互聯網經濟比我們要更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嘗試了十幾年都沒有取得成功?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有的說是因為品牌和信任的欠缺。美國運通,這也是金融業中的老牌企業,巴菲特幾十年的重倉股,品牌號召力不可謂不強,客戶的信任度不可謂不高,他們也曾經搞過網絡銀行,我還曾經是他們的客戶,它的銀行卡可以在任何銀行的ATM機上取款,美國運通替你出手續費,付的存款利息也比許多傳統銀行高,你可以和其他銀行一樣寫支票、在線支付,用戶體驗無比的好,但最后也沒有做成功。
美國的互聯網金融,真正有沖擊的,其實就是傳統的券商經紀業務,對銀行業至今為止的影響并不大。那些認為,互聯網應該能夠輕易地擊敗傳統銀行的觀點,是嚴重地低估了銀行業的競爭力。其實,銀行在IT和科技上的投入,絲毫不比互聯網公司少,互聯網金融崛起的結果更可能是科技進步幫助傳統銀行業更好地服務于既有客戶,而不是顛覆性地改變行業現有格局。
大家都喜歡新東西,但是,有沒有人想過,為什么幾年前爆炒的風電、光伏、LED、電子書、鋰電池等新興產業千般扶植卻總是爛泥糊不上墻?為什么銀行、地產百般打壓卻總是賺得盆滿缽滿?這是內在的經濟規律、行業格局、供需關系和商業模式決定的,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四
做投資,要研究的就是這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而不是整天去猜測市場的情緒變化。猜測別人的情緒變化,有時能給我們帶來收益,但那是不能夠持久的。而那些經濟規律、行業特質、商業模式,是客觀存在的,你只要研究透了,它在三五年內不會有大的變化的話,那作為一個投資人就該有競爭優勢的產品。
本文寫于創業板創出歷史新高之日,多少有點不合時宜。但是,皇帝沒穿衣服,卻必須有人指出,即使是在市場的一片火熱和喧囂中。這樣的火熱和喧囂還能持續多久,誰也不知道,但是,即使在炒作和投機經常盛行的A股市場中,理性也只會遲到,卻從來不會缺席。 插圖/劉飛
(作者為南方基金投資總監)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