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經理日益年輕化的背景下,一個問題不得不引起行業注意:年輕人是否有足夠的定力去掌控誘惑;而對于這些高智商的后來者,監管在技術和制度層面是否做好了足夠的準備?
⊙記者 丁寧 ○編輯 張亦文
又一個80后基金經理“倒下了”。
在此前的債市監管核查風暴中,原萬家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監鄒昱被監管機構調查,業內唏噓一有為青年前途就此斷送。
就在昨日,深圳市人民檢察院發布信息稱,以涉嫌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批準逮捕博時基金[微博]經理馬樂。與鄒昱相似,此前馬樂頭上同樣頂著“年輕有為”的光環。
馬樂出生于1982年,在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讀本科,2004年至2006年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讀研究生,2006年進入博時基金工作,2011年4月起擔任博時精選基金經理。
按此計算,畢業后不到5年時間,馬樂就從基層研究員干到了基金經理;不到30歲的年齡,管理著將近70億體量的大基金。
據常識判斷,上述“勵志”的數據似乎表明,公司對這個年輕人應寄予厚望。
據博時內部員工回憶,馬樂平日非常低調,這也與有關其報道很少見諸報端的情況不謀而合。
“本人看上去很沉穩,工作也一直都做得很優秀,所以很被公司器重。”該員工表示:“剛聽到這個消息,感覺不太可能,仕途如此一帆風順,為何要鋌而走險?”
然而也有消息人士議論說,外表低調的馬樂,卻經常戴著名表混跡各種“圈子”。
多面人性的背后,市場更關注的是年輕人頻踩紅線的動機,以及“鼠患”不斷對于行業意味著什么。
滬上一基金研究機構負責人坦言,在利益驅使下,空談基金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顯得頗為無力;最重要的還是應在制度層面更加完善監控、加大懲處力度。
“海外成熟市場對于老鼠倉的懲罰力度很高,只有制度有了威懾作用,才能讓監管對象有所顧忌”。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鼠案”涉及股票76只,成交金額人民幣10億余元,獲利人民幣近2000萬元。
除了違法成本相對較低,也許對于上述有關馬樂為何要放棄前途鋌而走險的問題,另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對于一個30歲的年輕人來說,2000萬的誘惑太大了——更何況如果沒有東窗事發,這個誘惑會繼續膨脹。
于是,在基金經理日益年輕化的背景下,一個問題不得不引起行業注意:年輕人是否有足夠的定力去掌控誘惑;而對于這些高智商的后來者,監管在技術和制度層面是否做好了足夠的準備?
如同博時基金有關負責人此前所述,盡管基金行業及基金公司都建立了嚴格的交易監控機制和風險管理制度,但馬樂案件對公司的管控“提出了挑戰”。
上述基金研究機構負責人認為, 近幾年栽倒的基金經理已經從單純的一線基金經理向投資團隊核心人士轉變,從老資格的行業人才向新入行的基金經理轉變。
“這一方面顯示了行業的發展一日千里,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資產管理行業在面對新興業務泛起,在面臨業績和利益沖動下,遭遇到的全新考驗。”該負責人表示。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