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基金 > 2011年中國基金投資者服務巡講 > 正文
還有就是股價的推動力,如何把這個推動力量化呢?第一個叫做Smart Outsider,除了看我自己的分析師以外,我也非常關注那些外面的分析師如何來看這家公司,有一些分析師在業界非常有名,他們的意見對股價有很大的影響,這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對象。第二個叫做Smart Insider,有些公司的董事對股價的把握是非常敏銳的,比如李嘉誠(專欄)買自己長實的股票,李兆基(專欄)買恒基地產的股票,這兩位內部人士都非常了解自己公司的情況,如果原因是正常的,他也非常看好,就可以納入我們的模型中來。所以可以看到這三個股票的推動力是負相關的,你看到這個指標,再加上那個指標的話就會影響投資,三個指標都是相對獨立的,所以可以看到,如果我只投資最便宜的股票,估值最低的股票,過去13年,從1997年到2009年過去13年的時間中最便宜的20%的股票要比最貴的股票高過6%,同樣,如果你的管理層質量比較好,他們的差距在4%左右,還有就是我剛剛所說的推動催化劑,表現大概在5%-6%的水平,但是如果把這三個因素統一考慮進來就會發現溢價非常高,大概是12%左右,所以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把這些放在一個投資流程里面,我剛才說的三個指標是比較硬的,比較數量化的指標,我們還有從風險管控的角度,從市場助推器的角度來看,我們最后會通過層層篩選,最后達到75-120只,這是在做研究型RDP這個流程中所帶來的結果。
我們第二個投資模型就是行為金融學,股票市場的周期大概是5年,包括過去的信貸危機也是一樣的,市場總體可以分為兩大類股票,第一是價值類股票,你看一些大盤股,盈利狀況都非常好,公司的經濟環境都不錯,第二就是增長型股票,每年的盈利在25%以上,這種我們稱之為增長型股票,在整個周期里股票的風格不一樣,不同的時間段表現也不一樣,從投資者周期來講,最早的時候就是股票價格很低,有些人發現了就開始買進,然后發現盈利狀況也非常好,但是還沒有取得大家的共識,因為大家都非常保守,包括那些券商也都不敢去調升他的盈利預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股票表現越來越好,每次都可以達到投資者的預期,價格節節攀升,這個時候券商就開始慌了,開始調升股票價格,在盈利方面繼續超越他的預期,不斷地往上調,股票價格就越來越高,這個時候就成為市場上公認的成長型股票,因為盈利的預期是比較好的,成長型股票到某一個時間點肯定是不能推動了,整個市場開始對盈利,對外調價有一些負面的消息出來,所以你看到股票價格整體在全球市場不斷波動的過程中,你希望什么時候去買這個股票,我希望在價格最低的時候買價值型股票,我希望股票剛剛成長的時候買這個成長型股票,這樣可以獲得最大的收益,背后的原因就是人的行為邏輯,比如你過度自信,就是這家公司好,我也不認為它好,還有就是我有意地去規避,規避我的損失,如果這個賺錢了我心里很開心,如果它虧損了我就一直拿著,所以股票投資其實有形形色色的行為,還有一種叫做毛各定,原來是15%,最多提7%,如果原來是10%的話可能就調到15%,所以最初始的價格往往也會影響整個投資的心理。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是一些估值比較便宜,成長比較快的股票表現就會比消息面比較差,比較貴,成長性也不行的股票表現得更好,在過去的13年我們都從數據上得到分析,這個模型數據怎么來的我就不跟大家進行詳細的匯報了,把所有歐洲的2000多只股票全部按照他的盈利,這是未來12個月的市盈率,分為10等分,以后你會發現,最便宜的每年大概可以達到10%以上的報酬,最不便宜的,在過去13年每年只能拿到1.3%,所以最便宜的股票往往在市場上表現要比最貴的股票還要好。第二就是成長性的,未來3個月分析師調升的盈利預期作為指標,還有未來12個月的盈利增長率,把這兩個指標作為綜合考慮,也是分成10等分,增長率越高的股票,每年達到了將近18%,而增長率最低的股票只有0.9%,這當中的差距非常大,將近18%左右,并且跟市場平均水平相比還有10%的超額回報,所以我們做了一個投資模型,把剛剛考慮的因素放到這個流程里,在2000多只股票里進行初步的評估,評估分為四方面,第一就是我剛剛提到未來12個月的PE值,第二是它的盈利增長率,未來的調升幅度,第三就是價格的動能,過去12個月股票市場的表現,第四就是盈利的調升條件,把這四個因素考慮進來,我們再考慮其他的情況,比如最近的兼并收購情況,市場負債表是不是健康的,最后選擇排序最高的100只股票,這就是我們在投資管理的過程中的兩個收益來源,一是怎么在市場上拿到超額回報,我的風險不提升,但是我需要打敗市場指數,或者打敗其他的競爭者,我需要拿到超額收益,就是通過這兩個主要的流程來處理的。當然,在過去的40多年里,在美國的基金行業還有很多形形色色的策略,這些策略的集大成者就是對沖基金,一般對于公眾來講,他們銷售公眾基金是需要經過很嚴格的審批,包括你在香港賣一只基金的話不能做對沖,做對沖只能是保值的目的,或者說規避風險的目的,如果想把對沖的比率,在香港大約是20%,如果要把這個比率提高的話也可以,那你就成立信德基金,就是在2004年我們出的第一只面對零售投資者的對沖基金,他的要求就是原來的基金大概是1000美金,你可以開戶進行投資,這需要5萬美金,也就是說你的投資者進去的初始投資是5萬美金,把你的風險承受能力提高。
這是我們在香港對沖基金的案例,其中有很多不同的投資策略,投資的范圍非常廣,包括股票、債券、貨幣,還有一些商品指數等等,操作的手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幾種典型的,首先是Growth(音)成長型的,以前國內的投資者只能買股票,但是不能進行對沖,剛剛也提到在對沖的這個過程中我們想達到的目的,就是獲取超額回報,我們投入了1億美金,有很強大的信息資源和研究實力,啊但是做研究分析的時間,把股值從高到低分為5類,我選擇的是第一和第二類,換句話說,我拿到的是最便宜,最優質的股票,有沒有可能從那些最不優質的股票里獲取收益的來源呢?股票市場上漲,當然有收益了,股票市場下跌就沒有收益,我希望上漲的時候收益擴大,下跌的時候收益縮小,我們就推出了一個產品,叫做13030,把對沖的部位擴大了30%,現在有100塊錢,可能70塊錢買我看好的,剛剛給大家解釋的第一類和第二類比較優質的股票,剩下的30塊錢去買我不看好的第四和第五類股票,然后把它借出去,我通過對沖,拿到現金再去買我最看好的那個股票,所以現在我就有130塊錢了,可以買我看好的股票,如果股票市場有動能的話我就可以拿到看好和不看好股票之間的差額,這樣可以把優勢充分體現在這個產品里。
還有一些對沖的方式,比如我投資亞洲型基金,投資亞洲不同的國家,去年表現最好的股票市場是泰國,股票市場漲了30%,貨幣漲了30%,所以泰國去年漲了50%以上,在我投資的過程,有一個比較的參考,投資者給我限定了范圍,比如在中國投資大概是15%-20%左右,比如我認為中國是長線的題材,我希望把這些資產長期拿在手上,但是市場不斷地會有波動,如果我不看好一些市場,短時間之內不看好,那怎么辦呢?市場機會稍縱即逝,如果我把它賣掉,不一定能夠在很低的價位再買進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做對沖,對沖的目的是規避短期的損失,如果市場下跌,我獲得由市場下跌所帶來的收益可以彌補我所持有倉位帶來的損失,通過這些方法來做Long or Short,其他的我就不過多介紹了,可以做一些Trade,一些股票漲了,但是基本面都是非常類似的,只不過是投資者沒有關注到,就可以把它買進來。
整體來說,投資策略雖然紛繁復雜,但核心只有兩點,一是要找到一些真正有價值的股票,二是如何規避投資過程中人的因素,從這兩個投資流程出發,在不同的衍生領域產生了很多產品,在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后,產品從原來的簡單、單一的產品向復雜的、多樣的產品過度,我們公司也是這樣,從原來單一的產品慢慢地過渡到一些對沖基金,或者FOF的主題產品,在2009年大家會發現你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大家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在買雷曼兄弟的時候告訴你它是一個債券,是一個保本的產品,但是沒有看到背后是雷曼擔保的,如果雷曼破產的話這個債券就不保了,投資者不可能全面掌握這個投資的信心,這樣在這個產品的設計過程中,你會發現現在投資者又重新回歸,產品原來是從單一到復雜,現在又從復雜慢慢地回歸到簡單的產品,用幾句很簡單的話就可以把這個產品講清楚。
以前市場上有紛繁復雜的產品,現在回歸到了比較簡單的債券、股票和大宗商品,產品越來越多,投資的種類就會越來越復雜,在2007年,因為中國的股票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為了拓寬投資者范圍,滿足投資者的不同需求,在2007年我們推出了一項業務,你可以去投資美國市場,投資香港市場,只要是在證監會、銀監會和這些國家監管機構有協議的大家都可以去投資,但是那個時候有一個概念,我要到國外發財了,誰也沒有想到2007年市場下來了,整體的投資范圍、投資情緒都受到了很大影響,這個時候你會發現行為金融學開始發生作用了,大家開始反映投資海外好象不行,有可能虧錢,投資海外好象是顧怡把我們拋出去,使我們受到損失。所以我們在過去幾年的工作當中發現有3個在做投資過程中的迷失,或者是在進行全球化布局的時候會有一些錯誤的想法,第一就是QD是不是像大家預期的這么差,我們對2007年10月到2009年年底整個股票市場的發展進行了總結,如果投資都以美元計價,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股價下跌了14%,這是截止到今年3月31號,但是投資在歐美市場的大概占3.3%,新興市場大概下跌了不到5%,國內指數下跌了41%,所以如果你投資一個單一的國家,這種風險確實是會相對比較大的。還有就是你投資的這些產品,相信各位肯定也有父母買了所謂的QD產品,投資之后他們的感覺肯定不好,因為虧錢了,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投資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什么時候投資,你在低點的時候投資任何一個,一直到現在上漲是80%以上,如果投資一些在境外發行的,比如投資俄羅斯跟天然資源有關的,因為俄羅斯做油氣田的很多,投資印度尼西亞,因為印度尼西亞的人口有兩億,全世界第四大人口國,投資一些和天然資源相關的,最高可以達到300%,一般的也可以達到170%,如果你投資一個單一的市場,國內最好的是120%,所以如果真的做分散的投資,其實是可以找到好標的的。
經濟增長是否等于投資的表現?大家都是學經濟的,我要投資這個地方,它的經濟增長必須要好,但是經濟增長好就一定意味著高的收益嗎?如果這樣做的話很簡單,你找世界銀行或者IMF每年買一本報告就好了,看看它的預測率直接下單就可以了,但是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因為你不是投資這個國家的經濟,而是投資在具體的企業,看這個企業是不是有盈利,所以從1993年到現在,如果你投資南非,收益會比中國高6.7倍,中國的GDP從1993年到2009年,從4.3%到12.4%,增長了將近4倍,南非一直到現在才0.7%的增長,原因是什么?經濟增長非常好,為什么股票市場的表現卻沒有達到投資者的預期呢?看2000-2008年的金磚四國,這些都是經濟增長比較好的地方,中國的GDP增長是最快的,但是它的企業盈利并不見得很理想,反而是巴西和俄羅斯企業的盈利比較好,在2000-2008年任何一個時間點進去,買巴西都會比買中國收益更大,每年的收益都是8%,在任何的時間點都是這樣。所以投資的到底是什么?是經濟增長率嗎?不是的,是企業的盈利能力。
人民幣升值是不是代表在海外投資的損失?現在不想標的,但是又不找別的進行投資,因為人民幣升值,我投美元不是有損失嗎?但是你沒有看到其他貨幣是不是升值,其他的股票表現是不是比人民幣來得好。如果以2001年為例,在全球的主要貨幣里,人民幣的升值幅度排名第21位,前面還有20多個國家的升值幅度比較高,貨幣排名第69位,前面還有68位,你為什么不去找一個貨幣升值更好的地方呢?其實我們在進行全球化投資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海外也有很多產品,我去進行產品分類,或者做投資的時候,我的目的是什么?總體來講去做一些組合分散這才是你的目的,我們在不同的資產類型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市場類別和A股市場,或者和股票市場的相關性都是比較小的,按照我們的資產組合理論就可以通過分散的投資拿到一個比較好的風險回報,因為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表現,你看1981年的股票市場,因為美國有黑色星期一,股票市場在10月份大跌,亞洲市場也有很大的跌幅,但是美國市場隨后出現了盤整,又開始大幅度往上走。如果投資亞洲市場,其實在1997年以后的這段時間情況都不是很好,但是如果投資在歐美市場反而會有不同的表現,這就是在做分散投資背后的原因,因為不同的市場,不同的經濟體,市場表現也會不一樣。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在2010年,也就是去年,哪一個股票市場表現是最好的?可以看到,在全球這么多地方中每個年份都有不同的市場表現非常好,如果拿100萬美金進去,如果每年你都猜對的話,到2010年你可以拿幾十億,剛剛提到全球化投資的目的是做分散,這種分散在市場上的效果怎么樣?我們做了實證分析,假設從2007年1月初開始,一個投資者專門投資A股市場,另一個投資者有20%投資全球市場,走了兩個不同的周期,一個周期就是在2007年到2010年,因為市場沖頂回落,然后再起來,這個投資收益率是你不做分散的5倍,它的風險程度要相對來得低一些。如果在一個單面上漲的市場做分散,會不會對你的投資業績有很大影響?從2009年1月1號市場開始上漲開始到2010年底,可以發現投資收益并沒有很大的落差,因為還是要表現得好一點,因為你的風險同樣還要來得低,所以從過去的分散組合中可以發現產生超額收益的可能性要更大一點,這就是為什么在過去四十多年的香港,八十多年在美國有不同的投資范圍出現,就是為了滿足不同的投資者需求,滿足不同的風險承受程度。
我想用一張漫畫做總結,大家知道不知道劉翔旁邊的人是誰?曾經有人告訴我說這是奧巴馬,這張圖是在2008年奧運會之前找到的圖,解釋的是我們海外投資的目的,其實投資并不是要賭哪個贏,你說要賭劉翔在奧運會上拿一名還是旁邊的鮑爾頓拿第一名?為什么不各押50%呢?2008年之前我給他們的建議還是一樣的,因為2008年劉翔因為腿傷沒有出賽,所以進行分散比投資單一市場的收益要好很多。
今天的主題其實就是兩方面的訊息,一方面讓大家了解基金公司的產品到底有哪些分類,基金公司如何進行投資操作,如何讓客戶獲得比較好的回報,中間是不是天天躲在家里,一邊下象棋一邊搞投資?另一方面是出了這么多的投資產品和投資策略,目的就是通過一個分散化的組合,讓大家在兩方面獲得超額收益,一是通過在同一個市場取得超額回報,通過主動性的管理大家投資者的目標,二是投資者可以通過自身風險的不同組合,通過追求不同風險程度的產品來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就是我今天報告的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