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報》研究員 劉宗源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常會說“英雄莫問出處”,憑借俠肝義膽,一介莽夫也能成為山頭大王。但在當今知識和信息爆炸的年代,英雄的誕生定會有個合理的出處,在證券投資領域尤其如此。
《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結合8月17日獨家首發的“454名基金經理賺錢榜”基礎數據,按基金經理的出處研究發現,出處不同的基金經理給基金持有人帶來的平均投資回報相差非常大。
從現管理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分析,券商投資經理出身的基金經理與其他類型相比遙遙領先,位居末尾的是資產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出身的投資經理;從基金信息披露以來,截至今年二季度賺錢總數來看,銀行出身的基金經理位居前列,排在末尾的依然是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出身的基金經理。
出身占比:學院派達六成
中國的升職模式多數是從小跟班到小組長,再從小組長提拔為大組長,最后成為某個領域的負責人,這種模式在證券投資領域也未脫俗套。
一個典型的特征是,大部分基金經理是從某個行業的券商分析師到研究員,再從研究員轉變成為基金經理助理,進而升級為基金經理。不過,隨著最近幾年基金業跳躍式發展,人才緊缺嚴重,如今的研究員已很難在一家公司等待基金經理的空缺去填補,而往往會通過跳槽提前實現這次重要角色的蛻變。
《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統計現任基金經理的履歷時發現,截至今年9月14日,共有477位基金經理管理500多只基金,其中有279名是研究員出身,大約占總人數的六成。
研究員蛻變基金經理的路徑大致有兩條,一是開始在基金公司做實習生,然后轉變成研究員,經歷一段歷練之后成為基金經理,這類人往往畢業于名校,甚至是海歸;另一類,是先做券商分析師,然后到基金公司任研究員,最后成為基金經理助理,再至基金經理。
這種模式成長起來的基金經理因為普遍出自名校,故被業界通俗為“學院派”,他們多數會按標準的“教科書”上的模式進行研究和投資。
與“學院派”對應的基金經理,被稱為“實戰派”。實戰派未必畢業自名校,也未必就有碩士學歷,他們往往在證券公司資產管理部或在營業部做投資經理,有些甚至在券商就是交易員。
他們中的相當部分,在做交易員數年后跳槽到基金公司成為基金經理助理,在考察一段時間后就成為基金經理。《投資者報》統計數據顯示,來自券商的實戰派共有84位,約占總人數的兩成,他們中的大部分擔任股票型基金經理。
除了來自券商的實戰派基金經理外,還有一部分實戰經驗很強的基金經理來自銀行體系。
他們在銀行工作時,主要是銀行內部非權益類資產的交易員,跳槽到基金公司后,通常擔任債券型基金或貨幣型基金經理。本報統計數據顯示,來自銀行系的實戰派基金經理共有27人,約占6%。
還有一類基金經理,介乎學院派和實戰派之間,他們主要來自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和信托投資公司,他們往往既是研究員也是投資經理,他們的研究不如券商研究員那么深入,主要閱讀券商的研究報告,他們的投資也不像基金公司壓力那么大,由于他們不參加社會排名,壓力主要來自任職的公司。本報統計數據顯示,在現任的基金經理中,共有33人來自這個領域,約占7%。
除了上述幾類,還有一類可以“雷”倒投資者的“空降兵”,他們此前不在投資領域,或者即便在投資領域,也非投資經理或研究員,通過他們的變身法搖身一變,即成為投資經理,這類人還不少,本報統計共有54人,約占總人數的11%。
年化收益率:券商系明顯占優
統計任職滿一年的各類基金經理的年化收益率,券商出身的基金經理明顯占優,學院派基金經理年化收益基本保持在平均水平,最不理想的是介于實戰派和學院派之間的來自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的基金經理。
券商投資經理和銀行交易員出身的基金經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相對其他幾類而言,他們更加直接地穿梭在證券市場的戰火硝煙中,直接面對投資的盈利和虧損,并且重點更多放在投資交易上。因此,他們對市場的敏銳程度高,反映也更為迅速,投資風格大部分更趨向短、頻、快。
截至今年9月14日,擔任基金經理滿一年時間的全部在任基金經理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為8.12%,其中券商出身的基金經理平均年化收益率為14.67%,高出全部樣本6個百分點,銀行交易員出身的基金經理位居第二,平均年化收益率為8.08%。
年化收益率排名前5中,有4位出自券商。位居年化收益率排名第一位的是華夏基金王亞偉,其管理的華夏大盤精選平均年化收益率高達83%,成就他的證券投資經驗是此前在華夏證券北京東四營業部,該營業部曾是國內最大的證券營業部。
第二名是新世紀基金的王衛東,現管理新世紀優選成長,獲66%的年化收益率,此前他分別在廣發證券海口海甸島營業部負責營業部管理并從事投資銀行工作;王衛東還在華龍證券投資理財總部就職過。
位居第三和第四的是華夏基金孫建冬、廣發基金易陽方同樣有券商投資管理背景。
與券商出身的實戰派同占一片江山的是銀行交易員出身的基金經理,他們盡管人數不多,但卻是非權益類基金經理的主流,位居債券類年化收益率前列的建信基金鐘敬棣和華夏基金韓會永,均出身于銀行。
前者進入基金業前,就職于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從事外匯交易、信貸、債券研究及投資組合管理等工作,管理建信穩定增利的年化收益率高達16%;管理華夏基金多只非權益類基金的韓會永,此前就職于招商銀行北京分行。
學院派基金經理最大的特點是有較長時間擔任研究員的經歷,在管理基金時顯示出更多的學院風格,他們的投資風格趨向基本面判斷和價值投資,任職滿一年的“學院派”基金經理平均年化收益率為7.41%。
出身于資產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的基金經理的年化收益率較低,甚至低于很多半道出家的基金經理,前者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70%,后者為4.98%。
賺錢能力:銀行系最強
按照上述分類,這些出身不同的基金經理賺錢能力的排列位次與平均年化收益率較為相似,按賺錢平均值的順序排名,依次是銀行、券商、其他類、研究員、資產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出身的基金經理。
2004年二季度截至今年二季度,這6類人分別人均賺得8.61億元、4.06億元、1.69億元、2.12億元和虧損10.45億元。
銀行出身的基金經理不僅管理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有豐富的經驗,而且更加強調正收益。統計樣本中的23位銀行出身的基金經理,全部獲得正收益。
其中,賺錢總數最高的是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的周煒煒,管理的是股票型基金,任職以來共獲53億元正收益;賺錢最少的是天治基金賀云,2008年6月任職以來,共實現3300萬元收益。
排在末端的基金經理出自資產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他們平均虧損10億元,虧損的一個重要源頭是兩只全球海外投資的基金——南方全球和上投摩根亞太優勢,管理這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分別虧損了162億元和118億元。
管理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的楊逸楓曾任職于臺灣南山人壽保險,擔任資深投資經理,負責管理公司自有資金在臺灣股票市場的投資;管理南方全球的謝偉鴻,出身與楊逸楓極為相似,在進入基金行業前任職于臺灣開發國際投資公司、中國信托商業銀行、富邦保險公司。
券商出身的基金經理盡管賺錢總數低于銀行出身的基金經理,但還是存在很多優秀的基金經理,賺錢總數超過50億元的共有6位,分別是嘉實基金劉熹、長盛基金丁駿、海富通基金陳洪、易方達基金付浩、交銀施羅德基金李立和華夏基金王亞偉。
研究員出身的基金經理賺錢平均值與平均業績基本一致,較為穩定且平均,但是兩極分化較為明顯,賺錢超過100億元的共有5位,賠錢超過或者接近100億元的有4位,這樣極端的情況在其他類別中沒有。
還有一類出身“其他”者,背景較為復雜,但他們業績并不輸于資產公司和保險公司出身的基金經理。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