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熱度難退 四大因素誘發基金經理跳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04:21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本報的“基金經理跳槽意愿”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0%被訪的公募基金投資人士明確表示有意愿轉戰私募,而這一比例在基金經理中更是高達70%。 ●根據對此次問卷調查數據匯總后統計與分析,“收入”、“公司品牌”、“公司治理結構”以及“投資決策自由度與投研團隊力量”成為公募基金投資人士在跳槽私募時考慮的幾大關鍵詞。 ●“壓力與收入不成比例”、“公募基金考核太急功近利”以及“管理層對于公募基金經理個人投資的限制過于嚴格”等問題在公募基金投資人士接受工作滿意度調查時被頻繁提及。 ⊙本報記者 商文 鄭焰 基金業在經歷了大規模贖回、“老鼠倉”丑聞在內的種種考驗之后,2007年越演越烈的公募基金經理“跳槽”熱潮,又似乎成為橫在年輕的中國基金業面前的又一道坎兒。 繼原工銀瑞信基金投資總監江暉與原博時明星基金經理肖華投身私募后,在這一“公”轉“私”熱潮的席卷下,各家基金公司幾乎無一幸免。時至今日,已有大量優秀公募基金投資人才轉投私募門下。 未來,這股“公”轉“私”熱潮是趨勢不改,還是會逐漸平息?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大量人才從公募向私募流失?私募基金背后有著怎樣的吸引力?針對這些問題,本報日前開展了一次“基金經理跳槽意愿”調查問卷活動。調查結果在解答上述種種疑惑的基礎上,希望能為未來公募基金業的發展之路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公”轉“私”熱度難退 本報的“基金經理跳槽意愿”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0%被訪的公募基金投資人士明確表示有意愿轉戰私募,而這一比例在基金經理中更是高達70%。 相比公募基金投資人士對跳槽私募基金的高漲熱情,私募基金投資人士對于到公募基金工作則表現得較為平淡。僅有40%的受訪者表示,如果機會合適愿意嘗試到公募基金中去鍛煉一下。 此次,共有20名基金業內投資人士參與了此次“基金經理跳槽意愿”問卷調查活動。其中,15名投資人士現任職于公募基金中,包括10名基金經理,以及投資總監在內的5名公司高管。現任職于私募基金的投資人士為5名,其中2名為從公募基金跳槽到私募基金的基金經理。 調查根據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公轉私”業內人士的不同情況分別設計了三套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圍繞“是否有跳槽意愿”、“看重的跳槽條件”、“跳槽原因”、“目前的工作滿意度”等四方面展開。在回答“當前是否有意向跳槽”這一問題時,10名現任公募基金經理中,有7人明確表示“愿意”,其中有1人表示目前正在積極尋找,另外3人則持否定態度。而在5名被問卷調查的公募基金高管人士中,則有2人表示如果機會合適便會考慮。 明確表示近期不會考慮跳槽到私募基金的3名公募基金經理中,2人的原因是“自己資歷尚淺,需要繼續在公募基金中好好磨練”。而僅有1人表示是因為對“目前工作環境非常滿意而暫時不考慮變動”。 同樣是對上一問題的回答,5位參與問卷調查的私募基金人士中,有2人表示出了對公募基金的興趣,稱如果機會合適,愿意去公募基金中鍛煉一下。但有趣的是,上述私募基金人士都將“時間不能太長”作為跳槽到公募基金工作的附加條件。 硅谷基金的楊永興直截了當地告訴記者,愿意考慮去公募鍛煉,時間不能超過兩年,主要理由是“(公募基金中)個人不能炒股,損失太大。”而至于愿意嘗試到公募基金去工作的原因,是“為了去公募基金學技術,回來更好地做私募。” 四大“跳槽”關鍵詞 根據對此次問卷調查數據匯總后統計與分析,“收入”、“公司品牌”、“公司治理結構”以及“投資決策自由度與投研團隊力量”成為公募基金投資人士在跳槽私募時考慮的幾大關鍵詞。 在被訪15名公募基金投資人士中,“收入”成為每個人必提及的關鍵詞。更有60%的受訪基金經理認為,“收入”是跳槽時考慮的首要條件。而幾乎所有受訪的公募基金投資人士都認為,“相比自身承受的壓力,公募基金目前的收入與私募基金相比幾乎沒有任何吸引力。” “目前,公募基金經理的收入由基本工資與獎金兩部分組成。一般而言,只有業績總排名前25%的基金經理才能拿到獎金。中小基金公司為優秀基金經理提供的收入一般不過百萬,即使是大型公司也在200至300萬左右。”某基金經理透露,“對私募基金20%的業績提成而言,這樣的收入水平基本沒有競爭力。” 某基金公司投資總監表示,“當前國內市場正在經歷千載難逢的大牛市。如果相信牛市還沒有結束,現在離開公募基金也不晚,畢竟在私募干一年就可能賺到一輩子的錢。從國際上來看,公募基金也沒有業績提成的先例。所以大牛市來臨時,優秀的公募基金出去單干,或是跳槽到私募基金是很正常的。” 除了“收入因素”外,有80%的受訪公募基金投資人士提及了“公司品牌”,稱會優先考慮平臺好、有品牌的私募基金,而絕非“草臺班子”,這樣可以繼續交流、學習投資經驗。“公司品牌”從而成為位居第二位的跳槽關鍵詞。 此外,公司治理結構,以及投研力量與投資決策自由度也成為公募基金投資人士在跳槽到私募基金時廣泛關注的因素。有公募基金向記者表示,“一家公司的成功不是由某一領導的個人喜好決定的,關鍵是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在兩名由公募跳槽至私募的投資人士中,現任職于潤暉投資的某基金公司前投資總監表示,去私募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上海朝陽永續旗下向日葵投資公司的金曉斌曾在券商機構任職八年,今年開始參與創立向日葵投資公司。他表示,該私募機構的合伙人制度,良好的品牌口碑,以及相對單純的投資環境,都是對他有吸引力的因素。 三大“不滿意”因素 在對公募基金投資人士當前工作滿意度的調查中,有近13%的受訪者對當前工作表示“不滿意”,20%表示“滿意”。其余67%的受訪者則對當前工作持中性評價,表示“有好有壞”。 “壓力與收入不成比例”、“公募基金考核太急功近利”以及“管理層對于公募基金經理個人投資的限制過于嚴格”等問題在公募基金投資人士接受工作滿意度調查時被頻繁提及。 “公募基金考核過于急功近利是目前業內普遍關注的一個焦點。在海外,公募基金常常是一個季度公布一次業績排名,而我們天天排名,感覺壓力很大。”深圳的某基金經理如是表示。 他透露,公司一般要求基金經理所管理的基金在同類所有基金排名中位列前三分之一。“如果連續幾周排在后三分之一,公司還沒讓你‘走人’,自己都覺得受人恩賜了。而對于新基金經理而言,考核期一般為一年。如果不行就走人,非常殘酷。” “公募基金的頻繁排名會導致互相攀比。如果你是第五名,就盯著第三、第四名。它們大舉買什么,也一定要跟著買,生怕自己的業績比別人輸了幾個百分點。而對于短期漲得比較慢的一些長線品種,則面臨很大壓力。”該基金經理表示,“僅從投資角度而言,還是私募比較單純。” 而“管理層對公募基金經理個人投資的嚴格限制”也成為公募基金投資人士對目前工作不滿意的又一個重要因素。有70%的公募基金投資人士在回答“當前公募基金制度設計有何不合理之處”問題時,提及了這一話題。 多數人認為,管理層的這一規則過于嚴苛。“事實上,如果不是惡意,基金經理正常買賣并不能操縱股價。現在股市的盤子有多大,單個基金有多大,并且還有嚴格的投資比例限制,操縱價格談何容易。”上海某基金經理表示。 某基金公司的一位投資總監向記者表示,“作為公募基金的投資決策人,上報直系三代的身份證號碼,我可以理解。但連弟妹弟媳的這些非直系親屬的身份證號碼都要上報,我覺得很難接受。” 他透露,在身份證上報的當天,就接到弟弟的電話,說:“哥哥,為了不給你添麻煩,我還是不要做股票了”。“我覺得很難受,個人的職業問題,卻給家人帶來麻煩。”他說,“關鍵是,不論從收入、知識還是社會貢獻度來說,基金經理都應該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如今卻頻頻和‘老鼠倉’聯系在一起,不僅臉面無光,也覺得情感上無法接受。” “我覺得,管理層在基金經理個人投資問題上,還是宜‘疏’不宜‘堵’。博時基金管理公司副總裁李全在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允許基金經理投資基金,是疏導的一種方式。”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