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高流動值得深思 基金業人才瓶頸凸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04:21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見習記者 鄭焰 記者 商文 股權激勵 在大成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周一烽看來,此次人才頻繁流動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業需求的超常規的擴張造成了人才供需失衡”。“基金業這兩年的發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周一烽表示。 博時基金副總裁李全認為,基金公司性質決定了它高度依賴人才,而基金業激烈市場競爭的事實,在行業高速擴張期,必將伴隨著人才的高流動。 而在這樣一個高度依賴人才的行業,至今仍只允許以資本形式入股,不對個人開放。“這同激勵機制完善的QFII或是部分私募基金比起來,顯然沒有吸引力。”上海某公募基金經理表示。“事實上,股東資本并不是這一行業核心門檻。對于基金經理來說,一個億的注冊資本金并不是多大問題。關鍵是人,和基金公司牌照,而后者是通過壟斷權力保證的。”深圳某明星基金經理尖銳地指出。 瑞士銀行董事總經理張寧在日前召開的“券商發展模式與業務創新研討會”上,就明確指出,正是因為股權激勵機制的缺乏,導致公募基金行業中一些最有號召力的個人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向私募基金流失。 張寧認為,同證券業的對外開放相比,對內開放顯然更加迫切。“在尚未對內開放之前就對外開放,會造成行業人才的流失。因此,應遵循先對內,再對外的步驟逐步開放。而隨著證券業WTO的推進,對內開放的時間已經相當緊迫。”張寧說。 在此次調查中,多數基金經理都對股權激勵改革表示歡迎。深圳某基金經理相信,“改革只是時間問題,是必然趨勢。”另有兩名公募明星經理明確表示,只有私募機構給予股權激勵時,才會考慮跳槽。股權激勵的魅力可見一斑。 應對之道 “每個公司都喜歡經過市場檢驗、業績好、經驗豐富、高忠誠度的員工。但那只是理想,我們必須面對現實。”博時基金公司副總裁李全表示。 李全認為,在人才高流動的現實下,對基金公司的內部治理與人才培養提出了挑戰。“首先,跳槽到私募的公募基金經理,也不是天生會投資,大多數都是公募行業培養出來的。對于公司而言,首先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李全透露,對博時而言,為了應對人才緊缺,已有意識地去一些一流大學挑些好苗子,自發培養。 他同時表示,資產管理規模到一定程度后,基金公司也有能力對基金經理的考核與待遇做進一步改革,“盡量做到物有所值。” 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數公司都開始為基金經理配備助手,或實施雙基金經理制度。“以前,只有一些大型基金才會配備助手,如今為了培養人才,分擔基金經理壓力,也為了防止人員變動后,對基金投資造成過大沖擊,雙基金經理制基本已成為業內通行做法。”李全表示。 與此同時,嚴格投資規范與制度,實施業績增長的可復制性也成為應對高流動的重要一環。李全表示,對于大型基金而言,操作流程規范,具有可復制性非常關鍵。他透露博時有的基金經理同時擔任三個基金的基金經理角色。“我們需要的人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李全說。 “當然也不要太天真,有人才流動,不一定就是公司做得不好。比如一個人立志當老板,做得再好,該走的時候一定會走。”李全說。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上證報基金論壇上,上投摩根王鴻嬪也對這一流動表示了豁達的態度:“從國際上看,這一流動(公募與私募)的過程中,有些人是成功的,他能獲得非常高額的收入。但是也有些不成功,最終回到公募基金,這時他的心態會更加平和,理解什么叫時世造英雄,什么是英雄造時世。對他來說,可能更適應時世造英雄。”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