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境外投資并非遍地黃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 08:54 中國經濟時報
-本報記者 唐福勇 一方面,是中國資本走出去投資的呼聲與熱浪此起彼伏,另一面,則是中國首筆30億美元外匯投資至7月27日時賬面虧損總額達到5.38億美元,這條消息給境外投資、投機熱潑下了一盆冷水。 在筆者看來,這盆冷水雖然不是國人所愿,但至少給中國資本要進入國際股市、債市、期市等的急迫心情給了當頭棒喝。勿庸置疑,國內資本市場尤其是股市的牛市創造出了一種渲染力極大的財富效應與財富故事。因此,在擔憂國內股市受政策調控上漲空間有限的預期下,廣大投資者希望走出國門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去獲得境外投資或投機的另一桶金。 但境外資本市場果真就是遍地黃金,隨處可撿嗎? 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國家外匯投資公司首筆外匯投資所選擇的黑石集團應該算得上是戰略性投資行為。據公開數據,管理著全球884億美元資產的黑石集團,擁有和投資超過100家公司,2006年凈利潤高達22.7億美元,僅今年前3個月,盈利已達11.3億美元,同比翻了一倍多。在過去5年中,黑石的回報率保持在25%以上。但7月下旬,中國的首筆外匯投資依然不能避免因美國股市的大跌而造成短期的巨額虧損,另有黑石因稅收政策改變帶來的股價下跌風險,雖然我們不必過分為這種短期的賬面浮虧擔憂,畢竟此次投資于黑石集團的30億美元,至少有4年的禁售期,即匯投公司承諾至少在4年時間內持有其對黑石集團的投資,而且4年禁售期結束之后每年可以出售的股份也僅約為三分之一。在這個意義上,由于投資黑石鎖定時間長,短時間內的股價變動并無實際意義。 那么,作為境內的普通投資者或機構投資者、基金、QDII等,是否也有著4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投資理念呢?是否也能長時間地經受住國際資本市場風云變化的考驗呢?想必當前準備“出海”投資的銀行類與證券類基金應該不會選擇這么長久的投資。因為國內的普通投資者會隨時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進行短期贖回或賣出的要求。在這一點上,基金的投資操作并非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國際資本市場的任何劇變均會導致基金公司在國內市場可能遇到的尷尬情況。在投資回報率的壓力下,基金的境外投資不可能像國家的外匯投資一樣如此具有戰略性,因而其風險增大是不言而喻的。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當前情況下,國內投資者容易將短期牛市中的熱情與投機心態帶到國際市場,這更加重了境外投資的風險性。 國內企業的境外投資也同樣應該高懸“風險之劍”。 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以損失5.54億美元創出了有史以來中國企業在境外炒期貨的最大虧損額,同時,這是中國在2001年重新放開口子,允許國企在境外做套期保值業務之后,發生的第一起巨額虧損。 在此之前的上世紀90年代,中國同樣曾連續發生多起國企境外投資期貨失利的事件,引起政府高層警惕,一度對國企在境外的期貨投資亮起紅燈。但由于企業在做進出口貿易時確需通過套期保值手段來化解價格風險,于是又于2001年開禁,由中國證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牽頭,聯合當時的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和國家工商總局,頒布《國有企業境外套期保值管理辦法》,同時對企業境外期貨交易行為制訂了一套完整的監管體系嚴控風險。 但再嚴密的監管體系也不能防止風險的發生。2004年,上市公司特變電工同樣因參與期貨而出現4254.61萬元虧損,直接導致公司股價大幅下跌。 不僅中國,其他國家在參與國際資本市場時,同樣不是遍地黃金可撿。1995年的英國巴林銀行破產案,因業務員李森投資日經25期貨指數失利,合計損失達13億美元,巴林銀行宣布破產;1994年,德國MGRM集團在美國高息籌資,投資石油期貨,損失13億美元,相當于集團一半的資產;1994年12月,美國加州橘郡財務長雪鐵龍以政府名義籌資,進行票據投資,最后虧損18億美元,地方政府宣布破產。1995年9月,日本大和銀行因為交易員井口俊英賬外買賣美國聯邦債券,造成11億美元的巨額虧損,相當于大和銀行1/7的資產。 存在風險并不等于就不能參與國際資本市場投資,在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向國際開放的同時,中國資本境外投資是一個必然,而如何加強投資理念,摒棄投機心態,如何加強監管手段,避免國企境外投機行為的發生,是廣大投資者、企業與監管部門需要好好把握的。 當前,有一種理念可以推廣,即學習跨國巨頭們紛紛參股中國各大銀行的做法,中國巨額資本同樣可以成為其他國家金融及各重大行業企業的戰略性股東,共同分享該國與全球的發展成果。近日,國家開發銀行就先走出了一步,與英國巴克萊銀行簽署股份認購協議及戰略合作備忘錄。根據協議,國開行將先期投入30億美元參股巴克萊銀行,支持其正在進行的收購荷蘭銀行的行動;如果收購荷蘭銀行成功,國開行將再向巴克萊銀行投入80億美元至105億美元,從而使國開行在巴克萊銀行的持股比例達到5%以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