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財周刊》:瘋狂基市之八大怪狀(3)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 08:47 《理財周刊》
怪狀五:基金當儲蓄等著拿利息 隨著股市向好,基金開始成為大眾理財的首選。這本不是件壞事,但不少投資者紛紛把家庭日常性存款取出,用來購買基金,甚至把基金當成了儲蓄,以為還可以拿利息呢。 某銀行網點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最近來詢問基金事宜的人每天絡繹不絕。不過有很多不熟悉基金的投資者認為,既然這些產品是在銀行銷售的,那就應該和存款差不多。“2.27”股市暴跌那天,一位中年基民氣沖沖地奔進銀行,大聲質問:“我的基金怎么會跌的?我買的時候你們不是說去年翻了一倍嗎?我的錢這么多年存你們銀行,可是從來沒虧過本的。”最有趣的是,一位60余歲的老太太,稀里糊涂地簽下了申購基金的合同后,臨出門時問了一聲:“聽說最近加息了,基金的利息是不是也加了?”工作人員苦笑不得。 記者點評: 基金不是儲蓄,它也需要承擔股市波動的風險的。在經常閱讀《理財周刊》的讀者看來,這應該是最基本的常識,可是在很多基金盲從族中,它似乎仍然不為人所知。這些年,銀行代銷的業務增加了很多,可是在一些市民看來,銀行就是個存取錢的地方,所以就發生了諸多把保險當成儲蓄、把基金當成儲蓄的笑話。買的時候興高采烈,以為花小錢得到了大實惠,等到發現保險的錢不能隨時支取、基金隨著股市波動可能虧損時,只能大呼上當。 基民的無知讓人嗟嘆,而銀行工作人員的“諱言”乃至誤導也是一個毒瘤。有不少投資者向記者反映,在銀行購買基金的時候,只聽到吹噓“基金去年業績翻倍”、“收益率達到80%”等,幾乎沒有得到任何風險提示。在購買基金的整個過程中,沒有人說過一句:基金比銀行儲蓄的風險要高得多。 怪狀六:追漲殺跌短線“炒基” 頻繁買賣基金在最近幾個月中成了市場震蕩的幫兇。和聰明的低吸高拋還有所不同,最近很多投資者對基金的操作都是追漲殺跌——看到指數大跌,心里產生了恐慌情緒,于是把基金贖回。看著基金凈值又漲回去了,覺得也許會錯失機會,忍不住又重新買回基金。這么一折騰,自己損失還不說,在暴跌日當天集中贖回,還造成基金不得不減倉套現,加劇市場的震蕩,成了市場震蕩的助推劑。 某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最近研究了基金贖回的數據后發現,很多投資者頻繁的認購和贖回,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投資者喜歡認購新基金,然后在1.2元到1.3元左右贖回基金,之后再回頭買新基金。收益沒獲得多少,來來回回的手續費倒是貢獻良多。 記者點評: 把基金當作股票來短炒,十者中之八九要虧。且不說基金和股票一樣,波段操作的節奏很難把握,單是基金買賣的費用就讓你成本大增。開放式基金,買進賣出一個來回,手續費就得扣除2%到3%,如果一年里進行三四個來回,豈不是10%的收益都成了手續費,你還能剩下多少賺頭呢?無數的事實表明,基金適宜長期投資而不宜頻繁買賣,喜歡“短炒”風格的投資者,如果改不了自己的習慣,倒不如去玩權證吧,T+0的交易規則,隨便你一天里玩幾個來回。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