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人民幣升值呼聲漸高央行匯改到底有何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 09:40 金匯通

  三個月前,7月21日,央行調整人民幣匯率水平和機制。當天,我看完央行的公告和說明后,得出兩個判斷∶一種可能,央行的決策者聰明絕頂,人民幣匯率問題已經被完全破解;另一種可能,央行故作姿態,緩解了人民幣升值的輿論壓力。但是,更大的麻煩還在后面。

  在當天的公告中,央行決定,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調約2%,這是一個微乎其微的幅度。但是,如果是作為連續上調匯率的開端,這是一個非常穩妥的選擇,因為它不會給中國的出口企業帶來太大的震動。問題的關鍵是浮動區間∶央行規定,改變后的匯率可以圍繞中心匯率上下浮動3‰,并把頭一天的收盤價作為第二天的中心價。這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可能以每天3‰的速度緩慢上升,直到恢復到市場均衡水平。

  當然,這只是我的設想,實際上央行并沒有這么做。三個月來,中國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迅猛增長,美國經濟當局關于人民幣升值的輿論再次升高。這讓人不得不去反思∶央行的匯率變革到底有什么用?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勢究竟如何?人民幣升值背后的經濟邏輯是什么?為回答這些問題,本文將從匯率的交易過程開始,盡最大可能說明人民幣升值的來龍去脈。

  一、匯率的本質

  以目前的情況為例,除了央行之外,各個商業銀行之間存在一個外匯交易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各商業銀行按照一定的牌價調配參與外貿活動的各個企業對外匯的供給和需求。

  賣出美元的大概有兩類企業∶一類是外國來華投資的企業。它們把美元換成人民幣,然后購買土地、廠房、支付工資等;另一類是中國的出口企業。在正常情況下,它們把商品賣到國外,收回美元,再把美元換成人民幣。

  買入美元的大概也有兩類企業∶一類是中國的進口企業。它們用人民幣兌換美元,用美元購買外國商品,供應到國內;另一類是中國到外國投資的企業。它們用人民幣換美元,用美元到國外去購買礦山、土地、廠房或其他形式的資產。

  可以看到,在外匯市場上,對人民幣的需求源于外國企業對中國商品和生產要素的需求,這種需求同時也表現為美元的供給。對美元的需求源于中國企業對外國商品和生產要素的需求,這種需求同時也表現為人民幣的供給。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就由這兩對需求和供給背后的投資及貿易狀況來決定。

  有人會問∶投機者和中央銀行的行為不也影響外匯價格么?這個問題稍后解釋。我們先來看,在投資和貿易因素的影響下,匯率如何變動。

  舉例說,在一段時期內,外國對中國的投資大于中國對外國的投資,或者外國購買中國的商品多于中國購買外國的商品,或者這四個因素加起來,使得外匯市場上的美元供給大于需求,則美元貶值。換個說法,外匯市場就象一個水池,有兩根管子流入美元,另有兩根管子抽走美元,如果一段時期內美元的流入大于流出,則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反之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

中國經濟追趕發達國家的過程中,相對來說,一定會有更多的外國企業來中國投資,也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商品出口到國外。因此,在一定時期內,如果央行不加干預,流入外匯市場的美元一定多于流出的美元,結果人民幣必然升值。

  在人民幣升值之后,中國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就會相對提高,這種價格變動會遏制外國對中國的投資和進口,進而在總量上,恢復中外投資和貿易的平衡。象這樣,從基本意義上說,由投資和貿易的均衡狀況決定的匯率,就叫均衡匯率。

  均衡匯率不僅保證了兩國投資和貿易額的平衡,還有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

  打個比方,中國突然成功地發明了“水變油”的技術。這會減少石油進口、增加技術專利出口,從而在外匯市場增加美元供給,使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之后,外國的土地、勞動力和商品都會變得更便宜。這樣一來,中國不僅要出口“水變油”技術,還要利用“水變油”技術到世界各國去投資辦廠。

  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后,中國的其他產業——例如

紡織品,可能在國際市場上失去競爭力,從而被其他國家的企業——或許是受“水變油”技術沖擊而轉產的企業所代替。

  最后結果是,中國的“水變油”技術就能很快推廣到全世界,中國和相關國家的產業結構發生改變,世界得到更便宜的能源,中國也享受到更多的外國商品。

  所以,匯率其實是一種價格。它的變動不僅各國之間技術和資源狀況發生變化的結果,同時也是新技術向全世界擴展、各國調整比較優勢、使資源配置得到優化的必要途徑。

  二、投機有益于社會

  價格變動能促進資源的合理流動,但任何技術創新和資本流動都有一定的風險。一項技術發明出來,短時間很難預料它的后果;一個項目投入資金,沒有人能夠包賺不賠。其他的,諸如戰爭、瘟疫、天災人禍等因素都會給社會經濟帶來不確定的前景,所以投機者應運而生。

  現在假設,有人發現,“水變油”技術具有極大的環境危害性,其效果將在半年后顯現。于是,他開始在外匯市場上賣出人民幣,買入美元。半年后,“水變油”技術的危害真的出現,于是世界各國停止向中國購買這種技術,人民幣大幅度貶值。而事先賣出人民幣的人就能賺到一筆錢。

  這是一個典型的投機者。在很多人看來,投機者是制造價格混亂、榨取他人錢財的洪水猛獸。但仔細分析,事實正好相反。

  投機的關鍵內容是低價買入、高價賣出,或者是高價賣出、低價買入。為了做到這一點,投機者必須提前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價格趨勢,并與大多數人進行相反的市場操作。就象上面的例子,在“水變油”技術導致人民幣升值的時候,投機者用人民幣兌換美元,等到“水變油”技術的危害顯露出來時,投機者將美元換回人民幣,由此賺到了錢。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投機者是在減少價格波動,而不是擴大價格波動。因為他在人民幣升值的時候賣出,阻止匯率進一步上升;他又在人民幣貶值的時候買入,阻止匯率進一步下降。第二,在減少價格波動的過程中,投機者給社會帶來了利益。因為一開始,他減少了人民幣的升值幅度,從而抑制了“水變油”技術在世界范圍的投資和擴展;后來,在人民幣貶值的時候,他緩解貶值,減輕了經濟體系的震動。第三,投機者沒有操縱價格,只是反映價格。在上面的例子中,投機者因為人民幣貶值賺了錢,但人民幣貶值的根本原因是“水變油”技術具有危害,而不是投機者賣出人民幣。

  對于第三點,人們的誤解最多。投機者總是在價格上漲前買入商品,或在價格下降前賣出商品,人們往往把價格波動歸咎于投機者。他們甚至認為,投機者是通過制造價格波動來牟利的。但實際上,投機者不會故意去制造價格波動。如果這樣的話,就意味著他要在供不應求的時候買入商品,而在供大于求的時候賣出商品,這樣的投機者,用不了兩天就會賠得精光。

  投機者要想賺錢,必須提前看清市場趨勢,在價格下降時買入,在價格上漲時賣出,這種行為的結果是促進市場供求平衡。換句話說,只要投機者賺到了錢,就一定對社會有益。投機者對社會的貢獻在于∶通過觀察、研究和預測,發現了經濟活動中即將到來的價格波動——這種價格波動的背后,是大部分人尚未察覺的經濟風險或機遇,他們通過投機,為社會經濟排除了風險,發掘了機遇。

  當然,投機者也有失算的時候。當投機者看錯市場趨勢的時候,他會在交易中賠錢,而社會也會因為他的錯誤行為出現損失,這跟生產者出現投資失誤沒有區別。但可以相信,沒有任何一個投機者會故意去賠錢,所以他們的利益與全社會的利益是一致的。也正因為如此,真正奉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都不會禁止投機活動的存在。

  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有很多國家對外匯市場上的投機者嚴防死守、深惡痛絕呢?在我看來,是因為這些國家從錯誤的行為中學到了錯誤的教訓。

  三、干預外匯市場的危害

  在當今的世界經濟體系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凡是實行匯率自由浮動的國家(如美國、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從來不擔心受到投機者的“攻擊”。而那些整天擔心受到熱錢投機,并為此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的國家(如東亞、東南亞和拉美的一些國家),卻往往成為投機者光顧的對象。這是為什么?

  原因并不復雜。前面說過,投機者的目的是賺錢,而賺錢的方法是尋找當前匯率與未來匯率的差價,或者說,要找到當前匯率偏離市場均衡匯率的可能,實施投機。可以想象,在投機者大量存在的情況下,任何偏離市場均衡的匯率都會被捕捉到,并很快被投機活動抹平。另一方面,如果某個投機者要在均衡匯率下制造價格波動的話,一定是自取滅亡。因為大部分投機者會利用他制造出的差價,進行反向交易,把他的資金吸干。所以,在匯率完全開放的國家,盡管匯率經常浮動,卻很少大起大落,也不會對經濟造成危害。

  反過來,假如政府決定干預外匯市場,就給投機者帶來了大規模賺錢的機會。前面說過,在落后國家追趕發達的國家的過程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會有較多的外資進入,也會有較多的商品出口,所以這些國家的匯率一定會有上升的趨勢。這一點在日本、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身上都得到了體現。

  但不幸的是,由于管制市場的習慣,以及對升值影響商品出口的擔心,這些國家的央行往往會干預外匯市場。它們的做法是∶發行貨幣或者票據,把外匯市場上供過于求的美元買下來,再把這些美元用來購買美國或歐洲的債券,從而形成外匯儲備。這么做可以使匯率保持不變,但使得匯率實際上偏離了真正的市場均衡水平,也扼殺了匯率變動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匯率本來要往上走,但政府用特殊手段將其壓制住,會產生兩個后果∶一是經濟過熱,二是產業僵化。一方面,央行購買外匯儲備的時候要增發貨幣;另一方面,壓制匯率相當于本國的資產“降價酬賓”,會誘使更多的外資進入購買。這兩個因素都會引發經濟過熱以及房地產、股市泡沫。此外,匯率低估還會使本國商品變得便宜,不需要提高管理和技術水平也能保持出口增加,因此阻礙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這就是中國當前面臨的問題,也是上個世紀80年代在日本、90年代在東南亞曾經出現的圖景。

  但經濟泡沫總是要破滅的,這時必將伴隨資產價格的大幅度貶值,也給投機者帶來了賺錢的機會。在上個世紀90年代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投機者的投機是從泰國開始的。此前,由于匯率低估,大量外資進入泰國的房地產和股票市場,而泰國的產業競爭力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提升。隨著投資過剩和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泰國吸引外資和出口產品的能力開始下降,泰銖出現了貶值的壓力。

  投機者預料到泰銖即將貶值,所以他們在外匯市場上用泰銖兌換美元。與此同時,在泰銖貶值的壓力下,為了保持匯率不變,泰國央行不斷用美元買入泰銖。但它有限的外匯儲備很快耗盡。于是,在市場力量的沖擊下,泰銖大幅度貶值。而事先做好安排的投機者再用美元換回泰銖,從而獲利。

  縱觀整個過程,可以看到∶泰銖貶值的直接原因是泰國的產業競爭力下降、經濟泡沫破滅。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泰國央行長期干預外匯市場,壓制匯率,從而延誤了產業升級,并催生了經濟泡沫。但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很多人得出結論∶泰國出現金融危機的原因是外匯儲備不夠;一個國家為了防范金融危機,必須買入更多的外匯儲備。這正是從錯誤的行為中得出的錯誤教訓。

  四、外匯儲備與全球經濟失衡

  很顯然,中國正在重復日本和東南亞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犯過的錯誤。近五年來,中國的外匯儲備以驚人速度增長。增長趨勢為∶2001年∶2100億美元——〉2002年∶2900億美元——〉2003年∶4000億美元——〉2004年∶6100億美元——〉2005年10月∶7700億美元。

  (這里可參照一下1991年至1996年泰國央行持有外匯儲備的情況∶1991年∶184億美元——)1992年∶212億美元——)1993年∶254億——)1994年∶303億美元——)1995年∶370億美元——)1996年∶396億美元)

  這些外匯儲備意味著什么?前面說過,作為發展中國家,隨著中國吸引外資和生產能力的提高,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必然上升。如果經濟當局不想讓人民幣升值,必須把外匯市場上供大于求的美元收購起來,形成外匯儲備。這么做可以使外匯的供求保持平衡,匯率也就能保持不變。

  問題在于,央行在購買這些外匯的時候,要發行新的人民幣,這些人民幣會造成國內的通貨膨脹。為了避免通貨膨脹,央行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在收購外匯的時候,不發行新的人民幣,而是向上交外匯的銀行打欠條。或者,就算發行了新的人民幣,它再通過欠條把這些貨幣從銀行里收回——這就是央行向商業銀行出售的“央行票據”。迄今為止,這樣的票據總額已超過1.5萬億元,預計今年將達到2萬億元。

  (順便說一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泰國也曾經使用過這種手段。克魯格曼對此有過描述∶“為什么貨幣當局不想法阻止投機浪潮呢?它們嘗試過,但失敗了……泰國中央銀行嘗試通過出售債券從其他地方買回等量的泰銖,也就是將剛剛印刷的泰銖再借回來。但這種行為馬上拉高了當地的利率……更多的日元和美元涌入泰國……信用繼續擴張。”)

  在央行的這些動作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外匯儲備不是一筆財富。它要么是通過削弱居民的購買力得來的,要么是通過向商業銀行打欠條得到的,無論如何,都不是一筆真正的凈資產。第二,中國實際上變成了一個資本輸出國。資本輸出路線為∶居民把錢存到銀行,銀行用錢購買央行票據,央行則把這些錢拿去購買美國的國債。第三,由此得出的重要結論是∶美國經濟的“雙赤字”與中國的匯率政策密切相關。

  2004年,美國的貿易赤字達到6177億美元,財政赤字為413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很多人認為,這是世界經濟失衡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國人不儲蓄、亂花錢的結果。但實際上,進一步深究,美國人之所以敢亂花錢,還是中國以及亞洲有關國家給“慣”出來的。

  道理很簡單,如果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不干預外匯市場,就不會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如果外匯市場沒有干預,美元的匯率就會不斷下降,美國的出口會增加、進口會減少,使貿易赤字消減;與此同時,由于美國國債缺少買家,美國政府就會減少發債規模,提高債券利率,這樣,美國國內的儲蓄率將提高,財政赤字將減少。反過來,如果中國等國不斷向美國提供低息貸款,美國人不拿去花的話,豈不是變成了傻瓜?

  所以,美國人“亂花錢”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亞洲發展中國家把大量的儲蓄用于購買美國債券的行為。這是一種盲目的投資,它會導致一系列經濟扭曲,包括中國的商品出口和資金進口被扭曲到不合理的超高水平,也包括美國的利率和儲蓄率被扭曲到不合理的超低水平。這些扭曲與中國的房地產過熱、美聯儲的利率政策失效、中美間頻繁的貿易摩擦、國際能源與原材料的價格上漲等問題密切相關。其結果是全球范圍的資金、資源和勞動力被錯誤配置,造成效率損失,并埋下經濟動蕩的禍根。

  9月29日《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對此說得很清楚∶

  “問題在于,美國人花的比掙的多,用于投資的比自己攢下的多,消費的比生產的多,而且多得多。而世界其他國家剛好相反,他們將多余的產品出口到美國,并把多余的錢投到美國。就連有充分理由將錢花在國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中國,也把結余下來的錢送到美國。正因為有了這些錢,美國人才得以享受低息抵押貸款。但是,好事不會永遠繼續下去。”

  說到底,亞洲國家對匯率的壓制是一種非理性的扭曲行為,而市場可以承受的扭曲是有限度的。當這種限度最終來臨時,必將產生強大的反彈和破壞。更具體地說,持續購買外匯儲備會給亞洲國家帶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前面已經說過。為了解決問題,這些國家總有一天要停止向美國放貸,并把美元債權兌換為美國商品或本國貨幣。這時,由于市場向均衡點回歸,將出現投資者拋售美元、美元大幅貶值、世界經濟動蕩的局面。

  這種動蕩的破壞性有多大?取決于市場被扭曲的程度以及被扭曲的市場向均衡點回歸的節奏。如果市場只是輕微地失衡,并且價格調整能夠循序漸進,就可以平穩地恢復均衡;如果市場被嚴重扭曲,而這種扭曲的反彈在瞬間釋放,就會產生驚人的破壞力。就好比∶一個人從樓頂回到地面,如果走臺階,可以一步一步地安全到達;如果直接跳,就會摔得粉身碎骨。

  五、解決之道

  7月21日,當看到央行的匯率變動公告時,我以為央行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找到化解危機的最佳方法。但現在看來,我高估了央行的智慧。

  2005年4月,美國參議員舒默等人聲稱,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被低估了15%—40%,并提出對中國商品加征27.5%(這是中間數)的關稅議案。而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格德斯坦(Goldstein) 和拉迪(Lardy)則認為,人民幣被低估了15%—25%。類似的估計還很多,這些數字未必準確,但可以用來參考。

  我的評估思路是,2004年,中國為了壓制匯率上升所調動的資源,即新增的2100多億美元外匯儲備(相當于16300多億人民幣),占到國內生產總值(13.6萬億人民幣)的13%。如果以此來衡量匯率的扭曲程度的話,2001年以來的大致情況如下∶

  2001年∶440億美元/10.6萬億人民幣=3.4%

  2002年∶800億美元/11.4萬億人民幣=5.8%,累計9.2%

  2003年∶1100億美元/12.4萬億人民幣=7.4%,累計16.6%

  2004年∶2100億美元/13.6萬億人民幣=12.8%,累計29.4%

  2005年(上半年)∶1000億美元/6.7萬億人民幣=12.4%,累計41.8%

  基于上述情況,我同樣認為,人民幣已經被嚴重低估,必須想辦法恢復市場均衡。問題在于,我們不知道人民幣到底被低估了多少——是10%,20%,還是30%,甚至40%?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人民幣一次性升值太多,相當于瞬間釋放市場扭曲的壓力,會給中國的出口企業和國際資本市場帶來巨大震蕩。因此,央行匯率新機制中的一個可能,即人民幣每天升值3‰,就成為解決匯率扭曲和經濟失衡的最佳方法。

  這個方法有以下幾個好處∶

  第一,給企業一個穩定的預期。受匯率影響的企業最擔心的不是升值,而是不知道什么時候升、升多少。由于這種不確定性,很多企業的訂單、生產和投資計劃都會被耽誤。如果央行能夠按每天3‰的幅度穩步提高人民幣匯率,企業就可以計算出未來一段時期內每一天的匯率,據此做出連貫的商業決策。

  第二,避免了一次性升值的差錯。一次性升值最大的好處是不給投機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和操作的時間,從而避免盲目投機。但是,一次性升值可能升過頭,也可能升得不夠,使市場不能恢復均衡,留下后患。

  第三,“細步慢走”的升值可以防止熱錢的大進大出。一般認為,如果投機者預料人民幣即將升值,就會把大量資金用來購買人民幣資產。但是,如果人民幣每天升值3‰的話,升足10%大概需要兩個月,升足20%需要四個月,升足30%需要半年,升足40%需要八個月以上。可以相信,在長時間的升值過程中,難免會有“熱錢”流入中國,但市場震蕩基本可以避免。

  避免震蕩的原因在于∶沒有人知道人民幣到底低估了多少,也沒有人知道人民幣應該升值多少。這樣一來,當人民幣升值到一定幅度——例如20%或30%的時候,就會出現方向相反的投機力量∶有的人認為升值已經到頭,想賣出人民幣獲利;有的人認為匯率還要上升,因此買入人民幣。由于投機力量的分化,人民幣匯率就會在供求交匯中達到動態平衡。

  隨著人民幣的緩慢升值,中國的某些出口企業會出現經營困難,甚至虧損倒閉。但不要忘記,生產要素是可以流動重組的。人民幣升值后,我們進口的石油、礦石、計算機以及各種各樣的技術專利也會變得便宜起來,這將降低很多行業的生產成本,促進中國的產業升級。并且,由于進口大于出口,中國無需繼續購入外匯儲備,而是要減持已有的外匯儲備。這正是阻止中國的儲蓄繼續流入美國、糾正全球經濟失衡的唯一方法。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7月21日以來,央行的政策沒有任何實質性改變,市場扭曲仍在繼續。三個月以來,中國的外匯儲備新增約600億美元。這說明央行一刻也沒有停止在外匯市場上收購美元,以阻止人民幣匯率上升。這一做法使得央行聲稱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新機制失去了意義,也使得因為匯率扭曲而嚴重失衡的經濟體系更加危險。更可嘆的是,很多人居然把央行這種表里不一的做法看作一種“智慧”,認為這既能平息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國際輿論,又能保證自己“不吃虧”,實在是無可救藥。

  六、被顛倒的改革次序

  當然,也必須承認,央行在匯率扭曲和經濟失衡面前并非毫無作為。自從人民幣匯率成為一個問題之后,央行開始推進外匯市場“蓄水池”的出口管道改革。

  前面說過,外匯市場像一個水池。就美元來說,有兩個管道流入美元:一個管道的美元是來購買中國商品,另一個管道的美元是來購買中國的生產要素(即投資中國);另一方面,有兩個管道流出美元:一個管道用于購買美國商品,另一個管道用于購買美國生產要素(即投資美國)。在這個水池里,如果一段時期內美元的流入大于流出,則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反之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

  很多人認為,人民幣匯率不能反映真正的供求關系,因為外匯“水池”的出水口,即人民幣兌換美元的渠道并不暢通。由于外匯管制,中國的企業和個人不能自由地兌換和持有美元,可能掩蓋市場對美元的真正需求。因此,在美元流入不斷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擴大企業和個人兌換和持有美元的自由,或許可以減輕這種壓力。

  正是出于這種考慮,2004年以來,央行推出了一系列放松外匯管制的政策,如減少強制結匯、提高企業可保留的外匯比例、提高居民換匯額度等;并破天荒地針對資本賬戶采取了“減壓”措施,以各種方式鼓勵境內企業和機構對海外投資;還擴大參與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的企業范圍,給銀行提供了更多的持匯空間,等等。

  應該說,這些放松外匯與資本管制的嘗試是值得肯定的,因為它們符合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有助于建立一個資本自由流動、高效配置資源的外匯市場。但是,如果決策者想把這些政策作為化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并促進匯率制度改革的首選方案的話,就大錯特錯了。

  首先,人民幣升值的趨勢是由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決定的。前面說過,只要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只要中國的經濟實力還想增強,只要中國的人民生活水平還想提高,人民幣就一定會升值。這個趨勢不會因為放松外匯管制而改變。放松外匯管制可能會在某種情況下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但不會改變人民幣升值的根本趨勢。

  其次,就

匯率改革的次序來說,把放松外匯管制置于調整匯率水平之前是極其危險的。原因在于,匯率的扭曲不僅與外匯管制有關,更主要與商品和投資的流向有關。而資金自由流動就象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又可能被投機者利用。在這里,如果不首先糾正被扭曲的匯率,而首先放松外匯管制的話,相當于自己的缺陷還沒有修補,就給了對手一把鋒利的尖刀,后果可想而知。

  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就在于∶一方面,允許資本自由流動,另一方面,人為地壓制匯率,導致市場扭曲,結果就是投機者利用資本流動來攻擊——或者說糾正被扭曲的市場。當前的人民幣匯率也是如此,在實行匯率遠遠低于均衡匯率的時候,放松外匯管制,只能為投機資金的進出增加方便。雖然投機本身不是壞事,有助于恢復市場均衡,但無論如何,避免震蕩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首先調整人民幣的匯率水平,使其盡量接近由投資和貿易決定的均衡水平。這要求央行立即停止買入外匯儲備,逐步提高匯率,并在提高匯率的過程中減持外匯儲備。當外匯儲備減至一定程度,央行就要徹底停止對外匯的買賣,轉而根據外匯的實際供求狀況不斷調整匯率水平。這一過程也許要持續若干年。在若干年內,需要不斷完善外匯市場,逐漸放松外匯管制,直到最后,允許外匯自由兌換,實現真正的彈性匯率。

  上述變革會出現么?我幾乎不抱希望。不過不要緊,我們可以拭目以待∶只要當前的匯率政策不改變,只要經濟學家不承認人民幣已被嚴重低估,只要決策者認為人民幣匯率是一個“政治問題”,那么——中國的外匯儲備就會繼續攀升,中國與外國的貿易摩擦就會接連不斷,中國的經濟過熱與房地產泡沫就會卷土重來,直到有一天,突然出現全球經濟大震蕩……在那以后,世界就清靜了。

  來自:第一財經日報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營銷百家談>> ·城市發現之旅有獎活動 ·新浪郵箱暢通無阻 ·攜手新浪共創輝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