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央行《報告》的亮點與新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 14:30 金匯通
盡管不少國際專家認為資產價格變化不完全取決于經濟基本面,因此它不能夠成為貨幣政策的目標,但是央行考慮到這些因素,同時也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密切關注資產價格的變化對實體經濟層面的影響,以便采取合適的貨幣政策。 細讀最新公布的央行《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可以發現其亮點與新意很多。不僅表達了央行對基本經濟的判斷,也表達了央行對目前有爭論問題的意見,而且還透露出央行未來貨幣政策之走向。 首先,《報告》重點討論了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的變化。認為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與貨幣結構不匹配,隱藏著潛在的風險,如果這些潛在的風險不化解,將不利于國內商業銀行持續健康的發展。比如,從期限結構來看,國內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還有,當前國內商業銀行存款分流造成金融脫媒現象;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商業銀行在規避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與負債及所有者權益之間幣種的不匹配等。這些問題都是國內銀行業關注的重心。 為什么會出現期限結構與貨幣結構不匹配的問題?尤其是前者。最根本原因是國內商業利息機制不合理。利息就是銀行資金的價格,就是商業銀行對資金的風險定價。如果說,商業銀行的價格機制不合理,或國內商業銀行沒有有效的價格形成機制,那么商業銀行的行為就會不合理,就必然會導致商業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不合理。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不合理的價格機制,是否僅僅是融資結構不合理、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的問題?我想,這不是癥結所在。國內商業銀行最根本的問題就在于有效的商業銀行運作機制沒有形成。而這一機制之所以沒有形成,很大程度上又在于商業銀行的價格機制缺失。比如,所謂存款利息上限管理、貸款利息下限管理;人為把存貸利息拉大等。這些制度設計在當時有一定正面作用,但超過了一定的歷史階段就可能產生負向作用。對此,《報告》中提出了問題,但沒有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可以說,如果不改變目前央行對利息的過多管制以及管制背景下的制度,國內商業銀行的這些潛在風險是不可能化解的。 其次,《報告》對人民幣匯率問題著墨很多。可以說,從2005年7月以來,人民幣匯率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但這種成功關鍵不是體現在匯率水平的變化,而是有效的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形成。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對日元、美元升值幅度不小,分別達到近20%和近10%。但是相對于其他貨幣,這兩年來不是升值反而是貶值了,比如歐元、英鎊、澳大利亞元、新西蘭元等高息貨幣。 《報告》也指出,人民幣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管理和調節,匯改兩年來人民幣匯率總體升值。比如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測算,截至2007年6月未,人民幣名義匯率指數比匯改前上升6.2%,實際有效匯率指數比匯改前上升6.3%,升幅高于歐元、英鎊、新加坡元等大多數貨幣。特別是從較長時期看,即1994年至2007年6月底,人民幣的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分別上升27.5%及37.8%。這些數據透露出以下幾個方面的信息:一是從長期看,人民幣匯率早就進入一個總體上升時期;二是人民幣升值適應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并且是持續穩定的;三是近期的人民幣升值基本上是針對美元而言;四是人民幣升值是市場的自然過程,他國希望通過政治的方式來要求人民幣升值是不可能的。因此,有人想借人民幣升值來炒作國內兩大資產價格上漲是沒有道理的。 第三,資產價格是否可成為貨幣政策關注的目標?《報告》列舉了國外一些專家的不同意見,同樣也表達了央行對這個問題的基本觀點。即由于資產市場是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之一,貨幣政策工具通過影響包括資產市場在內的廣義金融市場,導致金融市場價格收益的變化,從而對企業和居民經濟行為產生影響。也就是說,盡管不少國際專家認為資產價格變化不完全取決于經濟基本面,因此它不能夠成為貨幣政策的目標,但是央行考慮到這些因素,同時也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密切關注資產價格的變化對實體經濟層面的影響,以便采取合適的貨幣政策。隨著這幾年國際金融市場快速發展,世界各國央行也開始密切關注資產價格的變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最后是關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問題。7月份CPI同比上漲5.6%,基本在市場預測范圍之內。而7月份CPI快速上漲,基本上也是食品與居住類拉動的。CPI在多年處于極低的水平之后又踏上一個新高度。 當然,從居民消費的八大類別看,7月份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5.4%;居住類價格同比上漲4.4%;而其他類別都在1-2%左右上下波動。也就是說,價格有漲有落。目前最為流行的觀點是,CPI上漲是由于食品、蛋類、肉類等副食品價格上漲所致,因此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仍然控制在相當低的水平上。他們還往往援引國際上慣例,比如用核心消費價格指數(即扣除能源和食品價格以后的消費價格指數)來衡量,今年1-6月的CPI指標僅為0.9%。但實際上,這樣理解核心CPI是不全面的。 對此,央行《報告》指出,目前國際上許多國家普遍采取的核心CPI并非是同一標準的,而是差異很大。比如,核心CPI可以根據價格指數的不同分為核心CPI、核心PPI、核心PCE(消費支出價格)等。而且各國央行對核心CPI的界定也是不一樣,如美聯儲是用扣除食品與能源的PCE和CPI、日本央行是用扣除新鮮食品的CPI、歐央行是用扣除未加工食品和能源的CPI。也就是說,如果僅是套用一個核心CPI來解釋中國的通貨膨脹問題,那么其解釋力就會弱化。更何況,近年來隨著全球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持續上漲,核心CPI和整體CPI出現不同的走勢,主要國家央行對核心CPI的關注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一些經濟學家和央行官員提出僅關心CPI可能低估通脹風險。 《報告》指出,最近一些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央行已經紛紛把貨幣政策目標從核心CPI轉向了整體CPI,包括美聯儲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國沒有公布核心CPI指標的情況下,央行更為關注的是整體CPI,但也會關注構成CPI的各個細項價格的變動。而且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依然較高,食品價格在我國CPI中的權重約為1/3,從歷史數據看,它是導致CPI波動的主要力量。因為,不少國家在使用扣除計算核心CPI時,不是簡單地將一些價格易波動項目完全剔除,而是根據價格波動程度確定項目權數,價格波動越大的項目權重就越低。因此,對于中國來說,分析價格形勢時,不應只關注剔除食品的核心CPI,對食品價格變動的影響也應予以足夠重視。這種解釋是有見地的,也符合中國的實際與國際慣例。 正如《報告》所指出的那樣,目前國內食品、肉類產品價格快速上漲并非一種暫時性行為,也不是由于價格上漲翹尾因素,而是一種制度性因素所致。試想,資產的價格在快速上漲,上游原材料、能源等價格都在上漲,它一定會帶動農產品的價格上漲。正如《報告》所指出的,目前國內糧食價格的上漲除了受氣候和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外,還與我國耕地面積減少、務農勞動力減少和工業用糧快速增長密切相關。加上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及制度性因素,國內糧食上漲的趨勢不會簡單地改變。因此,在本文看來,食品價格上漲是一個綜合性趨勢,而且會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誘發高通貨膨脹預期,可導致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可以說,央行《報告》中的這些觀點既有學理性基礎,也有經驗性支持。 來自:中國經濟時報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