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匯率改革的前世今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 09:34 金匯通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天,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2%,為8.11∶1。此后,人民幣兌美元每天在3‰的范圍內浮動。2007年5月21日,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3‰擴大至5‰。至2007年7月27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7.5697∶1,兩年來人民幣累計升值6.66%。7月26日,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通過一項法案,為美國對中國匯率政策實施懲罰性措施打開大門。此前,美國國內一些公司和議員認為中國低估了人民幣價值,從而在中美貿易中贏得有利地位。 在人民幣升值的過程中,國內的宏觀調控也在逐漸加碼。匯改、加息以及其他持續緊縮的宏觀調控政策,使我們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改變。處于變化中的企業和人們,面對已經改變或即將改變的生存環境,會有怎樣的選擇? 目前,人民幣匯率問題已成為國內外各界所關注的焦點,圍繞人民幣升值展開的論爭,早已超出了學術研究和經濟金融領域,成為國際政治角力的戰場;仡櫄v史,自從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并發行人民幣以來,幾十年間人民幣匯率制度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只有立足于歷史,并認清現在,才能更好地把握未來的人民幣匯率改革方向。 總的來看,人民幣匯率安排經歷了四個主要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之前。其中在1950年~1952年間,人民幣匯率主要依據物價水平對比而確定;1953年~1978年間,人民幣匯率以維持穩定為政策原則,但在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浮動更頻繁并呈升值勢頭。在此階段,由于是封閉的計劃經濟體系,雖然人民幣匯率被嚴重高估,但其負面影響并未表現出來。 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之后直到1994年。其中在1979年~1984年是官方匯率與內部結算價并存的、典型的“匯率雙軌制”;1985年~1987年間,恢復單一匯率,出現間歇的較大貶值;1988年外匯調劑中心經試點后全國推行,事實上的匯率雙軌制再現;1991年開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人民幣小幅貶值經常出現。 第三階段是1994年~2004年。1994年開始進行人民幣匯率并軌,初步形成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匯率,同時實行銀行結售匯,建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1996年底放開經常項目可兌換,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資本項目管制開始放松,這些措施都促進了人民幣內在活力的增強。 第四階段是2005年至今,即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在此階段,人民幣匯率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緩釋升值壓力,淡化匯率引發的外部矛盾,為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市場化、國際化改革奠定基礎。 人民幣的匯率變化,直到1997年之后才被國際舞臺所關注。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一度以高而穩定的人民幣匯率為國力強勁的體現,在外貿和外匯儲備幾乎為零的情況下,頗有幾分自娛自樂的味道。進入改革開放初期,貫穿于新興經濟體的發展理念同樣吸引了我們,“出口導向”的重商主義思想成為主流,人民幣貶值一度成為常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人民幣面臨的主要是貶值壓力。正是由于人民幣堅持不貶值,使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嚴重后果沒有進一步擴大,中國也因此成為當時許多國家所稱頌的對象。進入21世紀,隨著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貿易實力的迅速發展,外匯儲備進入高速積累時期,人民幣升值壓力也逐漸體現出來。在全球貿易結構失衡嚴重的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把責任歸罪于人民幣。2003年2月,西方七國集團財政部長會議上,日本財務大臣鹽川正十郎提案,要求效仿1985年《廣場協議》,讓人民幣升值。一場有關人民幣匯率的博弈一直延續至今。 近年來,人民幣升值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非常深遠,總體判斷應該是利大于弊。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不斷創出新高,而且繼續升值的趨勢非常明顯。此外,比起人民幣對單一貨幣中間價,有效匯率能夠更真實地反映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匯率情況。自匯改以來,人民幣有效匯率呈現“有升有降”的情況,但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測算,匯改以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41%,保持了對一籃子貨幣的升值傾向。 按照傳統經濟學理論,一國貨幣的升值會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出口下降,降低通貨膨脹,但對處于發展和轉軌過程中的中國來說,情況則更加復雜。 首先,人民幣升值增加了貨幣政策調控難度。當前為了應對流動性過剩,央行主要采用了發行票據、正回購等手段,使公開市場操作成為對沖外匯占款的被動工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主動性受到很大的質疑和挑戰。而人民幣大幅升值,會使中國的國際收支失衡變得更加嚴重,導致貨幣政策操作更加被動,這使貨幣政策往往處于兩難境地。 其次,升值對不同行業和企業產生復雜的影響。其中,對于產品銷售類企業,如果產品價格以人民幣結算、原材料從境外采購(如造紙、汽車和機械設備行業),其生產成本因人民幣升值而下降,從而提升企業利潤;如果產品價格以外幣結算、原材料從境外采購(如石油、石化、紡織和鋼鐵行業),要看采購成本下降能否彌補因產品價格下降造成的損失;如果產品價格以外幣結算、原材料從境內采購(如醫藥、家電、化工和有色金屬行業),其負面影響最大。對于非貿易部門的企業(如房地產、交通、電力等部門),由于以人民幣計價資產,人民幣升值會推動外資流入和資產價格上漲,從而間接受益。 從另外角度來看,匯改之后,應對匯率波動風險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也間接增加了企業財務成本。對金融業來說,對國內銀行的實際影響有限,但對其風險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各種金融工具減少市場風險,應當成為各銀行的共識。而強烈的人民幣升值預期,會推動資本市場的擴張,同時也會產生潛在的泡沫風險。 再者,人民幣升值對于經濟結構調整和“走出去”戰略有深遠的影響。我國這些年出口雖然增加很快,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我國產業的技術水平在國際上還有著較大的差距,借助人民幣升值將會促進企業直面挑戰和壓力,努力提高技術水平和出口產品技術含量,最終提高我國在國際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同時,人民幣升值,將引導企業走出去進行跨國投資,這能夠緩解大量外匯儲備的壓力,同時將大大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此外,人民幣升值會對居民行為產生各種影響?梢钥吹剑档纫蛩貙用駜π钚睦砗托袨橐呀洰a生了一定影響,不少人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儲蓄意愿被再次激發。但由于總體上居民擁有的外幣資產數量較少,這種影響還是有限的。而升值對國內居民目前的非金融資產價值(如房子、黃金、收藏等),直接影響不大。 值得關注的是,人民幣升值對老百姓的最直接收益,就是內地居民國際購買力的提高(如出國留學、就醫、旅游等),同時也對國內物價水平有一定的平抑作用。但總體上,我國居民持有外幣的投資動機比消費動機強,持有外幣的目的,更多地在于外匯交易和購買外匯理財產品。 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人民幣升值問題將成為中國國際戰略的核心。必須認清的是,人民幣升值符合國家長遠利益,其直接目標是形成合理的人民幣定價機制,以及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最終目標則是建立與經濟大國地位相應的強勢貨幣體系。一方面,近年來伴隨匯率改革而出現的人民幣升值,反映了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對人民幣價值的低估。不管這種低估是體制還是經濟貿易結構所造成的,事實上的人民幣升值都是合理的貨幣價值回歸。另一方面,只有擁有強勢貨幣體系,大型經濟體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國際戰略利益。毋庸置疑,美國的全球優勢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元化而鞏固的。而歐洲在意識到這一點后,也圍繞歐元展開了經濟金融一體化,從而謀求國際競爭優勢。在亞洲金融合作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人民幣升值并非權宜之計,而是中國努力實現貨幣國際化、建立國際強勢貨幣的必由之路,這是長期性的戰略導向。 來自:中國經營報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