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亞洲貨幣集體升值警惕人民幣升值綜合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4日 12:22 金匯通外匯網
7月23日,是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兩周年后的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兌人民幣7.5642元。回望匯改兩年以來人民幣匯率的走勢,直覺告訴我們,在實施"一籃子貨幣"政策之后,人民幣似乎已經開始踏上單邊升值的"不歸之途"。 人民幣并非單升不降 考察一下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雙邊匯率,情形也許的確如此。假如你擁有100美元,在2005年7月1日,它值827元人民幣;7月21日的匯改使它貶值了16元;而今天,你只能換到756元人民幣。 然而,直覺只對了一半。因為如果換一個計算口徑,結論就可能完全相同。以剛剛過去的6月份為例,6月1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為7.6497,而到了6月29日,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兌人民幣7.6155元。表面上看,6月份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呈單邊上揚趨勢。 但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公布的數據卻與此大相徑庭。數據顯示,盡管中國6月名義有效匯率為99.52,較上月的98.57上升0.96%。但當月的實際有效匯率卻為94.87,較5月份的95.83不升反降,下跌幅度為1%。究其原因,豬肉等食品價格的飆升推高CPI。這樣,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后,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就呈現出下降態勢。 有效匯率是經過貿易加權后的平均匯率。一般來說,測算人民幣有效匯率所選擇的貨幣包括美元、歐元、日元、韓元、新加坡元、英鎊、馬來西亞林吉特、盧布、澳大利亞元、泰銖和加拿大元。在上述11個幣種中,亞太幣種就占了6個。 之所以這些貨幣,一方面是因為它們對應的經濟體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總和占到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大約75%;另一方面,上述11種貨幣也是2005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上海披露的匯改后人民幣參考的"一籃子貨幣"所包含的幣種。 亞洲貨幣料進一步升值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盡管近年來人民幣已成為國際上曝光最頻繁的一種步入升值軌道的貨幣,匯改至今人民幣已累計升值超9%,但同期亞太地區其他貨幣卻呈現出更快的升值幅度。如泰銖升值32.1%,菲律賓比索升21%,韓元升12.5%,澳大利亞元升12.3%,馬來西亞林吉特升10.5%。 可以說,除日元外,其他主要亞洲貨幣上演了一出集體升值的風暴。這也可以作出部分解釋,為什么人民幣對美元不斷升值卻無法緩解中國不斷增長的貿易順差。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人民幣參考這些亞洲幣種,而這些亞洲幣種又在參考人民幣"。近年來,許多亞太幣種不僅參考美元,也參考人民幣。2005年7 月21日跟進"匯改"的馬來西亞林吉特便是一例,與人民幣亦步亦趨,這豈止是"參考"。另一個例子是日元,日本央行干預匯市的意愿常"參考"人民幣,匯市中無人不知。 而在雷曼兄弟經濟分析師Jim McCormick的眼中,未來幾個月,亞洲貨幣進一步升值的趨勢仍將延續。他認為,到 2007年底,日本的增長和通脹將會復蘇,鑒于資本流出顯著放緩,且日本政策制定者對日元貶值越來越感到不安,下半年日元表現將會有所好轉。同時,中國的經濟發展趨勢也強化了他對未來幾個月亞洲貨幣進一步升值的觀點。 切忌"貨幣升值綜合征" 全球經濟失衡和中美貿易失衡主要表現在: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龐大,而日本、中國和亞洲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對美國持有大量的貿易盈余。同時,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呈剛性。巨額的國際收支順差和外匯儲備,形成人民幣較強的進一步升值預期。 從匯改后的實際效應來看,中國的貿易失衡和中美貿易的不平衡程度不減反增。從這個意義上講,會不斷形成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順差--外部壓力--人民幣升值--再順差--外部再壓力--人民幣再升值。因此從長期來看,如果屈服于外部壓力,很可能會造成人民幣的惡性盤升。 近年來,由于人民幣匯率被低估,導致我國外部經濟嚴重失衡,并形成國內粗放經營的模式,"貧困化增長"即貿易條件惡化問題已不容樂觀。根據中國海關編制的貿易條件指數,1993-2003年中國的整體貿易條件下降了12%。可見,讓人民幣適度升值也是改善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內外均衡實現的內在要求。 匯率除了是價格外,還是政策工具。如果升值過快,超過了我國經濟的消化能力,就有可能造成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幅度下降和失業率大幅度上升的負面影響。 "廣場協議"后日元快速升值所引起的"日元升值綜合征"的經驗教訓告誡我們,人民幣宜采取小幅度、慢性化、長期性升值原則,切忌大幅度、快速式升值,以避免"貨幣升值綜合征"在中國上演。 來自:外匯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