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白明:文物投資十貪九打眼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 04:03 第一財經日報
“沒有造假就沒有文物,沒有打眼就沒有收藏界。”在收藏界,將看走眼,把假貨當成真貨稱為“打眼”,受騙的方式各有不同,原因則無一不是急功近利所致。《打眼》一書作者白明就是從打眼中成長起來的一位古瓷收藏家 蘇婭 “打眼”是古玩收藏界的一句行話,在北方方言中有“看走眼”的意思,但放到收藏界的玩家那兒,就不只是“看走眼”了,收藏界講打眼意味著“把贗品當真品買了,折了本了”。不僅如此,打眼更關系到玩家的眼力和聲譽,于是,打眼成了收藏界最諱莫如深的一個詞。長期以來,古玩收藏的書籍多為“品鑒”之類,鮮有關于打眼的“反面教材”。 出身于古玩世家,浸淫古瓷文化近30年的收藏家白明卻偏偏“哪壺不開提哪壺”,專把自己和身邊人收藏經歷中打眼的遭遇收集成《打眼》一書,其中不乏自曝家丑之事。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白明更不諱言“幾乎每個古玩玩家都會有打眼的經歷,只不過有的人不肯說罷了,怕現眼唄”,“很多人買到‘瞎活’,往床底下一塞,眼不見為凈。但也有人不甘心,再接著忽悠人,把它賣出去”。可以說,“沒有造假就沒有文物,沒有打眼就沒有收藏界。”說起收藏界的世態百相,白明的語速飛快,言辭激烈。 白明稱,寫《打眼》就是給那些冀望通過買賣古玩一夜暴富的人士潑點兒冷水,“文物投資是長線的,過分強調古玩收藏的傳奇性,使得一些人以博弈的心態入行,十有八九要打眼。” “撿碗渣”的淘寶人 賣完家珍后喜歡上收藏 白明家的古玩收藏史可追溯到晚清白明爺爺白夢璋一代。當時,英國傳教士登萊普來到舊京師,見幼年的白夢璋機敏乖巧,便收為學生。登萊普博學強識,酷愛收藏中國古代文玩,對舊京師大大小小的“鬼市”(舊貨古玩集市的舊稱)、琉璃廠林林總總的古玩店、東交民巷的外國洋行可謂“門兒清”(北京方言,“無所不知”之意)。隨著白夢璋年齡略長,閱事稍多,登萊普一步步把他帶入“古玩世界”。 和那些揣著豐厚家底入行的世家傳人不同,白明愛上古玩收藏并非因為家底豐厚的緣故,“真正對古玩萌生興趣,反倒是在爺爺輩傳下來的家珍被以一萬元低廉價格悉數賣給香港某著名導演之后。”白明記得那一萬元售出的文物中,包括 上世紀80年代,白明涉足古瓷收藏。但等他“玩”的時候,完整的真品已經很少了。“我們的文物只有千萬分之一的遺存,留下來的少之又少。我其實是買不起陶瓷瓶子,才玩起了陶瓷碎片。” 上世紀90年代,北京城里大興土木對舊城進行改造,老北京城的腹地建成了橫貫東西的平安大街,“修平安大街那幾年,‘培養’出了一批像我這樣專門收集碎瓷爛瓦的淘寶人。”那時候,工地上全是從四面八方涌來的“拾荒者”。而白明眼尖,第一個肯出錢買那些“碗碴子”,當時北京城里幾乎所有建筑工地上有點商業眼光的民工頭都認識他,而白明現在叫得很響的“片兒白”的名號,便是當年民工頭給叫出來的。 在整個“撿碗渣”的黃金時代,白明涉足的地域極為廣闊,在京郊四合莊的垃圾場,白明用五百塊錢從工頭手中換回永樂、宣德年間的“青花”,萬歷年間的“五彩”,元代的“影青”和“樞府”,當然也不乏現代 自曝打眼經歷, 為一把椅搭進四萬塊 據白明分析,中國目前做古玩收藏的人數不會低于7000萬,“即使把瓷瓶全打碎了,也一人分不到一片”,“文物遺存就那么多,而且越到后面越少,需求很大,造假者當然要投機了”,而很多人被一夜暴富的成功者的事例誤導,以一種博弈的心態入行,“難逃十貪九打眼的厄運”。 說到自己的打眼經歷,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白明在北京南城花市口的中國古代陶瓷標本博物館剛剛建成,當時“很是意氣風發”。一位名叫老康,自稱“祖籍山西,曾是一戶晉商,晚清時期落戶北京”,在南城一帶開過金行的“冒兒爺”(北京話,指看起來很憨厚的男人)找到他,說家里有一堂的紅木椅子要出讓。白明特意帶著一位懂木器的朋友一起去老康家里看看。 “一見到那把椅子,我就喜歡上了。”無論制式還是線條,都很像一件“真玩意”,懂行的朋友驗證之后也認為這是個真貨,白明甚至擔心朋友也看上這件“寶貝”,找了個借口把朋友也支走了。 隨后,白明又發現了椅子旁邊的一個小柜子,憑著粗淺的木器知識,他認定這是明代的“影子木”,便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盤,一口價買下椅子。老康當時就急了,說這把椅子現在還賣不了,因為另外幾件還在兄弟那里。白明最后一咬牙,花三萬元買下了那個“影子木”。 因為惦記著那把椅子,白明時不時就去老康家一趟,每次老康都會讓他發現一些“寶貝”,算了算,“前前后后從老康家買來一個箱子、兩把軍刀,到最后還是沒有買到那套椅子。”后來經朋友鑒定,白明買的這些東西都是“瞎活”(贗品),前后一共搭進去小四萬塊。“總之,只有那把‘誘餌’椅子是真的,放在周圍的東西全是假的”,“人在上當的瞬間腦子一片空白,況且人都是寧愿相信未知,而不是已知。總想萬一當真是什么時候從宮里流出來的呢?” 有些專家也不靈 “不僅實物信不得,專家也不能信了。”白明說,當年李嘉存特意送給馬季一件經專家鑒定的“真品”,直到馬季去世后,那件“真品”又被鑒定為“贗品”。而現在的專家多如牛毛,“前幾年認識的一些人,那時候也就講講課,講講文物知識,這幾年都變成專家了,什么某某協會專家,某某博物館專家。去潘家園古玩市場看看,周圍貼滿了這專家那專家的鑒定廣告。”白明告訴記者,他的一個朋友花百萬元買了件古董,買之前特意花了很大一筆鑒定費請專家作了鑒定,成交后,又經多方鑒定,認定那件曾經的“真品”又成假的了。朋友一氣之下把專家告上法庭,結果法庭判專家無罪,“理由是鑒定這種事,屬于主觀判斷,專家個人判斷這是真的,你有什么辦法。” 談到對當前“收藏熱”的看法,白明寧愿用一種質疑的態度來看待,“藝術品投資熱,很多人是跟風,有些確實是奔著文化去的,有些腦子一團糨糊的時候就去了。”在白明認識的企業家中,不乏幾千萬幾千萬“砸”進去的,剛開始也許還是出于對古玩的喜好,贗品買多了,到最后就是存著博弈的心態。“很多人希望通過投資古玩獲取收益,這是不現實的。文物投資是一個長線投資,他們不相信拍賣公司賣的真貨,300萬買來,過幾十年賣400萬,這個他們不干,他愿意幾十塊錢買來,轉手賣好幾萬。” Profile人物檔案 白明,1958年出生,回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崇文區委員會委員,北京收藏家協會會員,民營北京睦明唐古瓷標本博物館館長,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北京電子音像出版社副總編輯。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