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上圖古籍修復成果探秘:霉變書磚變身金鑲玉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7日 18:26 新聞午報
世上有打不開的書嗎?尤其是古籍在受到浸水、蟲蛀、火燒等影響后就會導致打不開,變成“書磚”。然而,日前在上圖舉辦的“古籍修復成果匯展”上,上圖文獻保護技術研究室主任吳宗俠卻自豪地說:“沒有我們打不開的書。” 此次匯展集中展示了上圖在古文獻(古籍、碑帖、家譜等)修復領域所取得的赫赫業(yè)績,而將這些“書磚”重新打開的修復人員則被美譽為“古籍大夫”。 花費每年投入一百多萬 上海圖書館收藏有360多萬冊1949年以前出版的古籍圖書、期刊、報紙、手稿、碑帖等,其中古籍藏書有170萬余冊,善本17.8萬冊,屬于國家一、二級文物的有2266種13529冊,這些古籍中的10%%需要修復。“近年來,上圖將搶救、保護歷史文獻作為全館工作的重點。”吳宗俠說,“我們每年投入一百多萬元進行修復,但是,依照目前的修復力量(修復人員僅10人),我們還需50年的時間才能全部完成,但是在這50年中,書籍依然在繼續(xù)老化。” 如果沒有親眼目睹,很難想象“書磚”修復前后的變化竟會如此之大。上圖古籍修復“老法師”張鵬承回憶道:“我所接觸到古籍中,上世紀80年代從太倉出土的一部隨葬書可算得上是真正的‘書磚’。它被放在棺木中,不僅浸水,而且還受到石灰侵蝕形成霉變、結餅,就跟一塊硬邦邦的磚頭沒有差別。”為了將這本“書磚”打開,上圖組織了三四個經(jīng)驗豐富的修復人員花費了半年時間,才將其一張張地揭開。 人物“古籍大夫”是全才 目前,大家對古籍修復的認識仍停留在“修補匠”的層面。據(jù)調查,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國家和地方舉辦的各種古籍修復班培訓了至少幾百人,但留下來的不過二成。事實上,古籍修復不僅是技術,更是學術。據(jù)了解,英國敦煌遺書修復項目的負責人MarkBarnard就是藝術學博士,這在國外學界只是尋常事。 對此,吳宗俠表示,上圖近兩年已先后引進了4名大學生,分別為化學、生物、文博和古籍專業(yè)。“化學專業(yè)畢業(yè)的對于識別紙張質地方面進行了化驗、鑒定,而學習生物專業(yè)的大學生對于攻克蟲蛀這一難題進行了實驗、研究。古籍修復不只是一門手藝,它也要求掌握古籍、歷史、物理、化學、生物等多方面的知識,針對性地制定修護方案。” 其中,“老法師”張鵬承就是一位藝術“多面手”,他不僅擅長修復古籍,而且還精通篆刻、繪畫和書法。“這次展出中的《長短經(jīng)》函套,原先根本無法拆開,當年錦織花紋差點再也沒法重現(xiàn)。幸虧張鵬承靠著他的繪畫功底,硬是將函套通過填充、拼接,修好了局部。此外,由他制作的《永樂大典》仿制品,現(xiàn)在在拍賣市場上一萬元一張。” 手法強調可逆操作 “打開‘書磚’是基礎,還必須對其進行修復。”吳宗俠介紹:“目前,上圖最常用的傳統(tǒng)手法就是‘金鑲玉’。”所謂“金鑲玉”,就是通過在書頁里面襯上白紙,使書頁的三邊都鑲襯出白色的襯紙,再用紙捻將襯紙與書頁重新裝訂,因陳舊而呈黃色的原書頁襯上潔白的新紙,“金鑲玉”因此得名。這種修復手法,不僅可以使原書頁不易再受損,而且還是可逆修復。吳宗俠說:“因為我們并不清楚將來古籍會發(fā)生什么變化,所以要求修復都是可逆轉的,也就是可以將修復部分拆了重新來過。” 聽上去,“金鑲玉”就是將新紙襯在原書頁背后,似乎很簡單,但實際上它是有嚴格標準的———新紙與原紙的接縫必須小于2毫米。對于歪歪扭扭、毫無規(guī)則可言的殘損,如何做到接縫小于2毫米,工作近30年的張鵬承笑言:“沒有訣竅,完全靠手感。” 挑戰(zhàn)打破傳統(tǒng)著眼未來 古籍的修復由來已久,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技藝,它萌芽于魏晉,完善于隋唐,昌盛于兩宋并延續(xù)至今,同時,古籍修復工作也面臨了新形勢和新轉變。 以前,在修復工作中,為粘合新舊紙張需要大量使用明礬,但是,近年明礬卻被棄用了,吳宗俠解釋:“根據(jù)科學研究表明,明礬含酸性物質,會對紙張產(chǎn)生影響。我們不僅著眼于現(xiàn)在,更要著眼于將來,盡量排除不穩(wěn)定的化學試劑。”據(jù)介紹,如今上圖采用的是將明礬去除的特制淀粉,這種淀粉經(jīng)過噴霧干燥,不含酸性,并且將淀粉中的米筋一并去除。“別小看這一點點粘合用的淀粉,要求非常高。我們不僅定期購買特定的淀粉,而且打漿用的全是蒸餾水。”
【發(fā)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