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香港藝術品拍賣成中國藝術品風向標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7日 17:40 精品購物指南
已成為佳士得、蘇富比兩家具有國際壟斷地位拍賣行拍賣中心的香港,是內地藝術品通向國際市場最重要的中轉站。今年春拍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蘇富比繼續領銜市場。香港佳士得2007年春季大型拍賣會,拍賣成交總額除了珠寶首飾以外,仍高達11億港元,超過香港蘇富比2007年春季大拍總額。它們正在以自身的優秀品質影響中國的收藏市場,離我們越來越近。 中國藝術品的風向標 2007年春拍的序幕剛剛揭起,中國油畫及當代藝術已在香港和紐約創下佳績,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憧憬被進一步加強。在剛剛結束的香港蘇富比春拍會上,徐悲鴻的《放下你的鞭子》以7200萬港幣成交,成為世界上最貴的中國油畫。香港佳士得2007年春季大型拍賣會,于5月29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收槌,拍賣成交總額除了珠寶首飾以外,仍高達11億港元。“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成交額1.4億港元,其中李可染的《萬山紅遍》,以3504萬港元成交,創李可染先生作品的最高價位。 藝術品價格的暴漲,不只是賣家和買家之間的合謀,這主要受到藝術市場成長的推動,這個市場的決定元素包括為數眾多的畫廊和高端的拍賣行、博覽會,以及諸多批評家、策展人的共同作用。在這個鏈條中,起主流作用的本應該是畫廊,而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的急速增長,卻跳過了畫廊階段,是香港拍賣行發揮了更多的乃至決定性的作用。 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佳士得、蘇富比這類國際拍賣行雖然已在香港設立分支,但基本上以古代書畫和古玩為主,中國油畫還乏人關注。那 時,只有極少數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的華人懂得赴大陸,從畫家本人手里拿作品。中國藝術品在過去幾十年來都跟外國藝術品在價格上有極大差距,過于偏低,沒有反映出其本身的價值,尤其是畫的價格。那時中國油畫價格低廉,買家也少。相較于西方油畫,中國油畫當時還是“蘿卜的價格”。那時收藏中國油畫的買家主要在臺灣地區,其他則很少。而身處大陸的當代藝術家對市場也還很陌生。 據說,曾梵志在那時賣了第一張畫,買畫的是一位香港畫廊老板。開價時,不知說多少合適的曾梵志讓對方決定,畫廊老板問2000元是否可以,曾梵志覺得挺多。交錢時,畫廊老板拿出的是2000美金。此后,香港佳士得在成立之初舉行了全球首場“中國當代油畫”專項拍賣會,并由此創造了第一個中國油畫的世界拍賣紀錄,那是陳逸飛的《潯陽遺韻》,以137.5萬港元成交。劉小東、喻紅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也在那時開始被關注。同時,佳士得在臺灣設立了辦事處,之后持續十余年舉辦“20世紀中國藝術”專拍,徐悲鴻、吳冠中、趙無極等人的作品也都從這里走向“天價”。 在這之后十多年中,內地也相繼設立了中國油畫及當代藝術的拍賣專場,逐漸形成了北京和上海兩個藝術品拍賣中心,與香港形成犄角之勢。但總體成交額并不高。1994年至2001年,整個中國油畫及雕塑的拍賣市場,年成交額平均約為1332.38萬元人民幣,平均每場600余萬元。這樣算來,一幅作品平均只拍出幾萬元人民幣的價格。 2002年秋天“20世紀中國藝術”從臺灣移到香港。同時,在新加坡的“東南亞藝術專拍”也移到香港,香港是一個自由貿易港口,可以吸引所有國際收藏家和行內人的注意。從那時,以佳士得為代表的國際拍賣公司開始推動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也是從那時,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開始慢慢攀升。 2006年成為中國油畫令人驚詫的一年,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版塊價格整體大幅度抬升。香港佳士得更拍出歷史性全年28.4億港元總成交額,約占其全球年度總成交額的十分之一,這其中,中國油畫及當代藝術占相當比重。無論業內業外,所有人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漲幅都不知所措。2006年底秋拍的起落就反映了這種心態,從中也再次看到香港拍賣行對中國藝術品天價的決定性影響。先是國內五大拍賣行高調開槌卻反響平平,成交率相對于春拍下挫18.2%。正當人們以為中國當代藝術曇花一現時,香港佳士得重槌敲響,創下徐悲鴻、張曉剛兩個世界紀錄,同時國內的也創下了劉小東中國當代藝術第一高價的紀錄(《三峽新移民》以2200萬元成交)。 拍賣規范制度的代言 對于業內人士來說,香港拍賣會拍品的成交狀況往往是當年或者來年內地拍賣行的參照模式,如香港拍賣會佛像賣得好,內地拍賣行就會紛紛征集佛像;如果一位畫家在香港賣出了高價,其作品很快就會在內地拍賣會大量出現。如果某藝術家的最新價格成交紀錄在香港誕生,他的作品在內地的身價也會陡然升高。 歷來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家拍賣行的“大拍”,都是內地各大拍賣行觀察的重點,他們往往把自己的拍賣日程安排在這之后。從拍賣規則和流程的制定、專場分類、拍品的價格預估,甚至對某類作品或某位藝術家的推崇等諸多方面,香港都在給我們啟示。 今年的香港蘇富比公司2007年春拍經過三天緊張的拍賣,成交總額高達10億港元,創出新高。中國大陸的買家,在中國瓷器雜項和中國書畫兩大門類拍品中,第一次超過了中國臺灣買家。其中中國瓷器雜項總成交額為4.5億港元。中國香港買家占了37.1%,中國大陸買家占19.4%,中國臺灣的買家占18.5%。中國書畫成交1.1億港元,中國香港買家占43.9%,中國大陸買家占29.2%,中國臺灣買家占13.7%。 在蘇富比、佳士得兩公司進駐香港之前,文物藝術品集散中心是英國的倫敦,美國的紐約,日本的東京。緣何兩公司落戶香港以后,香港迅速后來居上,力拔頭籌,獨占鰲頭。重要原因之所在是香港這塊風水寶地,在發展文物藝術品市場上,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諸要素。從歷史的緣由來看,香港文物藝術品的蘊藏量是相當豐厚的,香港人文化素養高,對于中國文物藝術品有著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尤其是那些重要的收藏家,長久以來是由一群文人學者所組成,他們多年來對于中國文物藝術品的鑒賞及愛好,已經孕育出一股強大的文化與經濟根基,形成對中國文物藝術品的重要支柱。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香港位處亞洲的中心,在新加坡、日本東京、中國臺灣的中心點上,顧客來往方便,占盡地理優勢。香港還是自由商港,沒有文物藝術品及資金的限制,也沒有文物藝術品進出口關稅,沒有紛繁的法制約束,總之,香港有著良好的文物藝術品營商的環境與氛圍,為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藝術品市場是沒有什么競爭對手的。因為客戶永遠是公開的,重要的是拍品質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觀察了香港拍賣市場的預展和拍賣全過程后,如果將其與以北京為首的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相比,就有些“小巫見大巫”的味道了。目前內地藝術品拍賣會大大小小數十家,專場規模越來越大,拍賣圖錄越來越多,預展場面人潮如織,拍賣現場轟轟烈烈——如此“井噴”景象并不能表明內地藝術品市場已經趕上香港,并與國際市場正式接軌。因為專家、人氣、資金、標的……今天內地藝拍市場或許什么都不缺,唯獨少了一份難得的規范。“這里沒人看熱鬧。”一位內地收藏家說,他每年都來參加蘇富比,來這里的人都是有目標的,幾乎每個人都舉牌,每件拍品都是精品。內地業者用“亦師亦友”來形容香港對內地藝術品拍賣行業的影響。 無論是香港佳士得還是香港蘇富比,這些成名已久的國際拍賣行能創造這樣的輝煌,得益于其嫻熟的運作模式,也得益于一直秉承和堅持的行業操守。嚴格的挑選,精準的估價,多元化的拍品類別,強大的專家陣容,這些都保證了品牌的長盛不衰。同時,這些拍賣行還在與客戶的互動上做足文章,例如佳士得會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客戶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制作圖錄,周末定期性舉行鑒賞活動,與大大小小的顧客保持頻繁聯系,主動與客戶溝通互動。而這些,都是值得目前內地拍賣行學習的。內地藝術品市場起步僅僅十余年,處在初級階段的我們似乎更應該把精力放到如何規范市場、如何打好基礎等問題上來,而非其他,須深諳“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之理。(王威斯)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