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好藏品怎么可能只是一塊料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 17:43 新浪論壇
“買貴金屬藏品吧,畢竟料錢在那兒擺著哪!”如今,貴金屬制品受追捧的勢頭日益增強,但隨著市場的幾番波動,人們逐漸發現買金買銀也不是想像得那么輕松。 剛結束的春拍令人們再度領教了民國金銀幣的火爆,一枚民國十八年孫中山像背嘉禾圖壹圓銀幣的金質呈樣試鑄幣以616萬元成交,刷新了中國錢幣拍賣的世界記錄。可一轉眼,銀圓下跌、多種金銀幣“歇夏”的消息又在市場上紛紛傳開。金銀類藏品由于是“硬通貨”而越來越受到大眾青睞,時不時的波動自然會引來不少人的關注——閃光的不都是金子,但金子一定能閃光(即增值),這是時下老百姓的普遍觀念。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真金白銀一旦沾上“收藏”二字,就不再只是“貴”金屬那么簡單了…… 跌跌漲漲各有道理 黃瑞勇:投機品下跌,收藏品大漲。 只要細看看就會發現,最近這次金銀幣的波動中,下跌品種都是新品,比如之前曾備受矚目的錯版龍鳳呈祥彩銀幣。這點并不奇怪,因為市場“炒新”是一貫的,短期內的上漲無疑會有部分缺口出現,而且部分品種也會出現無量空漲的不好現象,使得個別品種價格虛高,整個市場價格有些許泡沫成分。 相比之下,2000年以前的老品種卻一直在升:出土文物第一組金幣近期從5萬元漲到了8萬元,1盎司“天下為公”從1.3萬元漲到了2.3萬元,金幣桂林山水從1.75萬元漲到了2.5萬元…… 5盎司和雙金屬幣更是全面上漲。 同樣是真金白銀的當代幣,新老品種間如何會有這么大的差異?這主要由于新品炒作味道太濃,沒有沉淀消化的過程,還屬于典型的投資幣種;而老品種正好相反,已經有了足夠的沉淀,而且藝術價值高,作為收藏品的意味更重,再加上存量有限,供不應求,價格一路直升。 呂亞興:別老拿貴金屬價格說事兒。 我最近聽到有人說銀圓下跌是因為贗品增多或國際銀價下跌。這都屬于對貴金屬收藏品認識上的誤區。一方面贗品的力量從來不會大到能左右市場價格,另一方面,民國年間的老金銀幣不同于某些投資屬性的當代幣,金銀價格本身不會在收藏品市場引起太大波動。 這次銀圓下跌其實屬于市場正常回落,原因就是之前被炒得太高了。民國金銀幣從1996開始全面上揚,主要是被幾場大拍給帶的。在市場里賣160元、180元的幣,上了拍賣場能被炒到2萬。于是許多人急著入市,使得整個市場更加熱力旺盛。 其實,就算是和國際金銀價格聯系更為緊密的當代金銀幣,材料價格漲落的影響也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么大。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 2006年夏天,由于國際金價快速下滑,國內金價每克已跌破150元的大關。受到金價拖累,金銀幣集藏市場也是一片“跌跌不休”的慘狀,包括觀音金幣和2006版熊貓金銀幣在內的許多幣種都不能免災。5枚成套的2006版熊貓金幣,最高的市場價曾達到11.8萬元,當時卻跌到過9800元,“縮水”相當厲害。 在這次金銀幣價格狂跌浪潮襲來時,以重大題材為主的紀念幣卻一枝獨秀,顯示出非凡的“抗跌性”。像1公斤彩色純銀世界杯紀念幣,售價曾達到令人咋舌的8680元,同時面市的小型金銀套幣價格也達3280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可見,一提貴金屬升了漲了就先想到料錢,這種思路需要糾正。 李小萍:銀錠為什么沒受影響? 在較老的金銀貨幣領域,很多人看到銀圓下跌,都會感嘆一句:銀錠怎么就還在穩穩地漲?原因很簡單:一是靠存世量說話,像銀錠這種百年來熔熔鑄鑄,又經過銀行回收的品種,流通在市場上的少之又少。物以稀為貴,算算有多少錠子,有多少買家,價格怎么可能會跌? 二來金銀錠中要找好品相的很難,因為畢竟是手工制作。100個錠,好品相原光的也只能挑出幾個。這個道理對于任何一種收藏品都是一樣的,像“袁大頭”,好品相的可以上萬,不好的也就200塊錢。 再說銀錠的性價比最合適。有些銅錢一個就要幾百元,而一個沉甸甸的10兩銀錠也不過幾萬元,材料擺在那兒,哪個更值不言而喻。 銀錠和銀圓、當代金銀幣在漲跌上的不同步,也正說明了貴金屬幣種的漲跌不是全由金銀料錢來決定,畢竟我們買的是收藏品,不是單純的真金白銀,影響它們價值的因素有很多,決不僅限于材料而已。 只盯著材料的還沒入門兒 黃瑞勇:真金白銀的神話該破除了。 時下很多人都覺得買金買銀就一定穩賺不賠,這是因為不了解收藏品的特性。真金白銀一旦沾上“收藏”二字,就不再只是金屬貴賤的問題了;賺還是賠,得看買的是什么。比如一枚2盎司的建國30周年紀念金幣,市場價是1.3萬元,其中光材料錢就是1萬元。這種幣買來的確不會跌,但上漲幅度也不會太大。 貴金屬制作成幣,類似于創意產業,因為它已經超越了材質本身,收藏者更多追求的是附著的文化或者創意。即便是純為了投資,那也肯定還是買老的金銀幣合適:它們有諸如藝術品、流傳有序等更多的附加價值,升水也更高。 這跟買玉其實是一個道理。現在很多人都是重料不重工,在拍賣會和各種展覽中,料的關注度遠遠高于雕件。但實際上,材料只是藏品的一部分。只有料沒有工的玉器,價格再怎么漲也是不完整的,而經過大師雕琢的藏品,用“身價倍增”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其實仔細想想那些經典的藏品、拍品,一流玉器怎么可能只是一塊石頭呢?再說好工一定是好料,從工入手不比從料入手來得高明么? 李小萍:按料買東西算不得收藏。 我經常看到拍賣會上有人去買金塊和碎銀,令我很不解。那就是金料銀料啊,不具備任何經濟史內涵,有什么收藏價值呢?買這些還不如去買首飾金,那就是黃金的價格。 但問題是,直接去買黃金的人還能算收藏者么?貴金屬收藏品不同于貴金屬,前者比后者的歷史文化內涵要豐富得多。收藏也不是在炒股,整天只盯著牌子上的數字七上八下。如果只想賺錢,就不要來玩兒收藏。何況只盯著材料的人從貴金屬上面也賺不到錢。這道理說起來很淺顯,但我發現很多人在真正買東西時都將它忽略了。 這是個收藏觀念的問題,不同程度收藏者會有不同的“藏路”。只盯著料的往往都是初學者,因為他們不了解;但玩兒了一段時間之后,就應該逐漸擺脫“唯料”觀念的束縛,追求金銀以外的深層價值了。 跟風跑不如掌握主動權 呂亞興:貴金屬市場更容易刮邪風兒。 貴金屬這個市場很有意思,材質本身的保值功能十分具有誘惑力,所以被很多人看好,市場本身也確實比較“安全”。但也正因如此,市場上會不時刮點兒邪風,把材料的貴重性刻意夸大。現在整個珍貴材質藏品市場的輿論導向并不是太好,一知半解的人很容易就被“忽悠”了,這里面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是收藏者(即買家)普遍對藏品缺乏全面認識,你看無論報刊還是電視上夸贊一件紅木家具或者玉器的時候,大都停留在“這材料多珍貴呀”、“和田那邊快開采光啦”、“東南亞木料已經很珍惜了”的層面上,幾乎不談人家做工怎么細,是不是大師作品,圖案有什么文化內涵,即使從純粹美學欣賞角度來談論的都很少。從這點上說,我們的藏品鑒賞力還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則是商家(即賣家)大肆宣傳他們的所謂“絕世珍藏版”。像一些小造幣廠發的小紀念章,屬于純工藝品,不具備官方法定貨幣的權威性,也沒有太多的文化歷史價值,雖然是真金白銀,但從收藏角度來說就是一文不值。 做貴金屬的收藏,切忌盲目跟風,一定要找準哪些值得去買。 黃瑞勇:講究投資組合。 貴金屬材料的收藏品其實很占投資優勢,因為材料本身已基本保證了不會血本無歸。然而,這個優勢如果不懂得善加利用,就會錯失良機。想要玩兒轉金銀藏品,不能有“守株待兔”的心態,需要一些主動出擊的“招數”,這就是金銀幣圈兒常說的“投資組合”。 貴金屬幣具備兩種特性:防守特性和進攻特性。材質能做到的僅僅是防守,即不虧;進攻即贏利則在于藏品的藝術性、雕工、發行量、文化內涵等諸多方面。一個真正好的藏家,不會只一味去買防守型幣種,那樣從長遠來看還是會吃大虧。在將來,藝術品中工藝和內涵的層面肯定會越來越凸顯。反映到市場上,比如玉器,經過大師雕琢的作品,其上漲幅度不是單純玉料可以相比的。 按照這個道理,貴金屬領域最不值得買的就是現在炒得熱火朝天的金條、金塊、金磚、金盤等衍生產品,因為它們有很高的溢價。打個比方說,如果原料金是160元每克,金條的價格則相當于180至190元每克。況且這些東西的權威性也不如錢幣,而且還會對市場產生副作用。 以2008年奧運會的金銀衍生品為例。北京奧運幣(第一組)發行之初還表現出不錯的上漲勢頭,但在隨后的一個多月里卻欲振乏力,至今也未能達到應有價位。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層出不窮的奧運衍生品爭奪了奧運幣寶貴的市場資源,從2005年下半年到現在,奧運貴金屬衍生品的發行簡直就是“狂轟亂炸”。章、條、針、磚、盤,金、銀、銅、雙金屬、本色、彩色,這恐怕也夠創一項奧運記錄的了;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中一些居然無論如何都查不到發行數量!這對于最具收藏價值的奧運幣來說,既有“注意力經濟”的因素,也是實實在在的資金分流。 我前兩天還聽到廣播里又在宣傳某銀磚發行,鼓吹材料怎么有投資價值。可事實卻是,這種所謂的收藏品如果買回來立刻賣出,7折都出不了手! 李小萍:多讀書才能看得準。 要在市場上不被風向左右,掌握主動權,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好眼力。我一向堅持好眼力來自于多讀書。金銀貨幣的收藏會牽扯到很多內容,例如經濟史、財稅史、政權交替,甚至官僚制度。比方說銀錠上面的銘文,要讀懂可不是光會認繁體字那么簡單;而這些字,經常會成為判斷價值和辨別真偽的重要依據。發現藏品中的價值,才能有自己的判斷,不至于人云亦云,信了邪風兒。(信息來源:中國藝術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