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企業家海外奪國寶 洗雪舊恥還是規避稅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7日 17:05 南方周末 | |||||||||
2005年3月16日,英國倫敦,克麗斯汀拍賣行展出即將在2005年7月拍賣的一件中國康熙年間的瓷器,是一只咆哮的豹子。 本報駐滬記者 曹筠武 因為在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豪壯出手,一些熱衷于文物收藏的浙江企業家被冠上了“奪寶奇兵”的美名,有消息還說他們將聚首“奪寶峰會”深入探討追擊海外國寶“A計劃”。
但是,民間資本扮演的這個愛國奪寶洗雪舊恥的角色,究竟是實至名歸,還是媒體一廂情愿的奢望呢? -“他們中部分連英語也不會,甚至不知道價格多少,就舉起了手中認購的牌子……” 吃螃蟹的人 “中國新出現的藝術品收藏者已開始拜訪倫敦和紐約等地的私人交易商了!” 50歲的陸漢振至今只會說寧波話,但他頗有些得意,“我恐怕是第一個在嘉士德、索斯比操著寧波腔買東西的人”。 不會說普通話,更不懂英語,陸漢振每次出國參加拍賣會,都會帶上助手姚海芳和外語翻譯。在拍賣會上,姚海芳更多扮演著一個傳聲筒的角色!拔揖拖喈斢诶习宓拇匀!彼f。姚海芳在金輪集團內部的頭銜是金輪藝術館館長,金輪集團藝術部經理。而他的實際職責,就是陸漢振的專職古董研究與購買顧問。 陸漢振的“金輪集團”雇傭了上萬名員工,擁有著亞洲最大的摩托車輪胎原料簾子布生產基地,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但如今人們更加關心的,似乎是他收藏的上千件價值連城的中國古代瓷器、青銅器與玉器,以及那些已經被演繹過無數遍的一擲萬金的故事。 最早是在2000年前后,隨著企業不斷做大,陸漢振出國考察逐漸頻繁,他那時已經涉足文物收藏,每到一地總喜歡去博物館看看。在倫敦、東京以及紐約,陸漢振和他的助手們看到了他在國內從未見過的中國古代文物精品。 “那種感覺很奇怪,有點像在別人家看到自家的好東西。”姚海芳代替“老板”解釋說。 陸漢振發現,大量中國古代文物的精品,在國門以外。而如果想要獲得這些文物,會有一個公平競價的地方:拍賣會。 陸漢振第一次在海外參拍,以失敗告終。 2000年,陸漢振派出委托人參加英國嘉士德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會,經過此前的研究與考證,他看中了拍賣會上的一件元代瓷器。 拍賣開始后,陸漢振與藝術部的工作人員們坐鎮慈溪總部,用越洋電話遙控遠在英國的委托人參與競價。委托人不停地將拍賣會上的競價情況報回慈溪,陸漢振用電話指示委托人舉牌。隨著委托人一次次舉牌,價格已飆升到百萬美金以上,最初參與競價的買主逐漸減少,只剩下一位香港買家還在和陸漢振抗衡。陸漢振決定一拼到底,他拿過電話,準備告訴委托人不惜代價,可電話偏偏在這個時候斷了。當手下手忙腳亂地再次接通電話時,英國的委托人告訴陸漢振,沒有接到慈溪的指示,他不敢舉牌,拍賣師已經一錘定音,敲定了香港買家最后的報價。 “那時候大家都覺得很窩火!标憹h振說。本來準備卯足勁開始在海外市場大展手腳,沒想到出師不利。陸漢振的心情因為這個小小的意外大受打擊,進軍海外拍賣市場的計劃一放就是將近一年。“要不是那件事情,我們2000年就開始在國外買東西了,出名得還要早!币7夹χf。 陸漢振后來還專門委托姚海芳到香港拜會當時的競拍對手,并在對手家中再一次賞玩了那件瓷器,“也算是個補償”。 2001年,陸漢振卷土重來。終于出手,氣勢逼人:2001年10月香港索斯比中國藝術品拍賣會,購得元釉里紅玉壺春瓶;2001年10月香港嘉士德中國藝術品拍賣會,購得元青花魚藻紋罐;2002年6月英國倫敦索斯比中國藝術品拍賣會,購得商代晚期獸面紋鼎;2003年10月香港索斯比中 國藝術品拍賣會,購得明嘉靖魚藻紋罐;…… 這些拍品意味著什么樣的價值?陸漢振笑而不答。 2003年10月,在香港的一次藝術品拍賣會上,陸漢振以150萬美元競得一件清代官窯瓷器,他最終的報價是預估價格的10倍。這個人立即引起香港及海外媒體的關注,《華爾街日報》撰文描述那次的情景,“45歲的陸漢振戴著一個大型的玉指環和鉆石手鐲”,“以驚人的報價購得一個裝飾有蝴蝶的清朝陶瓷花瓶”。 《華爾街日報》斷言,中國購買者正在世界各地對中國藝術品提出高額報價,并因此拉高了中國古代藝術品市場的價格。倫敦一位著名東方藝術品交易商則通過媒體向同行們報喜:中國這些新出現的藝術品收藏者已開始拜訪倫敦和紐約等地的私人交易商了!他評價說,“這種情況和上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全球經濟大國時出現的情景完全一致”。 “最有激情的競拍者” “他們中部分連英語也不會,甚至不知道價格多少,就舉起了手中認購的牌子……” 在海外的拍賣會上,陸漢振并不是惟一的浙江人。據業內人士透露,最近幾年,幾乎每年10月前后,江浙滬的一些大型旅行社便要組織特殊的赴歐美旅行團———旅行團的成員基本上是一些藝術品收藏者,他們到歐美的目的并非欣賞異域風情,而是到當地的拍賣場與古玩店采購中國藝術品。 徐其明在拍賣會上的表現同樣引起了海外媒體的注意,《華爾街日報》把徐其明形容為一個“穿著并不合體的藍西裝,戴著鑲鉆金表”的中國暴發戶,“每一次競價都興奮地揮舞手中的塑料牌”。然后《華爾街日報》寫道: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代表了中國經濟的復蘇和興起。 徐其明注意到了海外媒體的報道,他反評論道,說到中國經濟的興起,這些報紙算是說到了點子上。不過他不太同意對他個人形象的描寫,“我還是個很追求生活品質和品位的人,從我挑選的藏品層次就看得出來! 徐其明目前的藏品大約在百件以上,他的收藏原則是“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他偏愛古代皇室使用過的瓷器,認為“這樣的東西才是精品,有品質,合身份”。 參加拍賣會之前,徐其明自己會對拍品圖冊進行長時間的研究。在國內近10年的收藏經歷,使徐其明非常信任自己的眼光,“我買東西,首先要自己滿意,我看這個圖冊,對好東西會很有感覺! 對某件拍品“有了感覺”,徐其明接下來就會請專家在拍品預展上對實物進行鑒定。與國內很多藏家不一樣,徐其明更加相信國外的專家,他覺得,“他們雖然不是中國人,但是見的好東西多,其實更有研究。”經過專家鑒定之后,他就會最終鎖定競拍目標,“我從來都是有備、有明確目的而來,不打無準備之仗! 徐其明的身份是慈溪徐龍鰻業集團的老板,他的水產品主要供出口,2004年出口逾5000萬美元。他對收藏的興趣始于1994年,當年慈溪周邊高速公路開通,大量瓷器隨著施工的進行而出土,徐其明從此對古董尤其是瓷器產生了興趣。 1995,徐其明開始涉足海外頂級拍賣會。2003年香港索斯比中國藝術品拍賣會上,徐其明對一件明朝宮廷用的陶瓷茶杯報價112萬美元,未能競得。翌日,他從一位日本收藏家手里收購了一只有300年歷史的綠色六邊形花瓶,出價193000美元,是拍賣前預估價的兩倍。 中國競拍者購買文物的數量和對高價的承受能力,讓國際拍賣界感到“不可思議”。 德國納高拍賣公司掌門人羅賓說,據他們近年的統計,發現買家隊伍中竟有五成是中國人。他們的購買力占拍賣總額的近三成。在一次中國文物研究家收藏家王世襄藏品拍賣會上,一個竹雕竟拍出100萬美元的高價。而紐約收藏館的一位中國藝術品負責人估計,5年前,這個竹雕最多拍出1/10的價格。舊金山的一名文物交易商則對媒體說,在許多藝術品拍賣中,中國富豪報價甚至比美國人高30%,在他的眼中,有些中國購買者看來完全“不惜血本”。 而《華爾街日報》說,嘉士德2004年3月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春季拍賣會上拍掉了超過1000萬美元的中國藝術品,而全場最有激情的競拍者便來自中國。 在拍賣一個商代青銅酒壺時,原估價為4萬到6萬美元,最后被一個中國買家以14萬美元收入囊中,而在拍賣一尊估價10萬美元的唐代佛像時,美國一名競拍者把價錢抬到了31萬美元,最后的買主依然是一位通過電話競拍的中國人。 類似的場景也被拷貝到了德國。2004年11月26日,德國科隆市列姆佩茨拍賣行,一次規模不大的拍賣會。參加此次拍賣會的100多人,其中約一半人是中國商人。德國《時代周報》描述了這場拍賣會的情景:“他們中部分連英語也不會,甚至不知道價格多少,就舉起了手中認購的牌子……” “他們對御用的物件更感興趣” “身邊坐的都是外國人,展臺上都是多年前流失的‘傳家寶’,這時你就會想,一定要把它買回‘家’! 金輪集團總部大樓的三樓,就是陸漢振保存和展覽藏品的地方。這個過1500平方米的大型展覽廳被命名為金輪藝術館,一個外人眼中的神秘所在。1000余件從宋代官窯到清代后期官窯時期的瓷器,被按照年代順序和工藝種類,放置在一個個單獨的玻璃展柜里。 海外媒體率先注意到中國的民間收藏家們的同時,也注意到了這些中國收藏家的非同尋常的一面:與1980年代日本投資者蜂擁進入國際藝術品市場搜集凡·高的作品及其他西方藝術品不同,中國許多收藏家對本國的文物更感興趣。 一家國際頂級拍賣行的東方藝術品負責人發現,中國新收藏家最感興趣的是前幾個世紀的藝術家為皇室和宮廷創作的著名藝術品,特別是18世紀乾隆皇帝年間的陶器和玉器。另外,經典名畫和書法也很熱門,包括齊白石和傅抱石等個別現代畫家的作品!八麄冞x擇收藏的主要為瓷器、書畫和玉器等,而對御用的物件更感興趣!绷心放宕呐馁u行駐上海聯絡處的張建國則對媒體記者如此說。 這也許的確和民族自尊心有些關系。一位慈溪老板曾對媒體記者如此形容參加國際拍賣會的感受:“身邊坐的都是外國人,展臺上都是多年前流失的‘傳家寶’,這時你就會想,一定要把它買回‘家’! 但是他們中意中國文物顯然還有其他解釋。徐其明說,除了喜好和熟悉以外,中國文物的價格相對較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他翻開一本嘉士德拍品圖錄舉例說,一件犀角杯,在故宮藏品圖錄里出現過,應該是頂尖的好東西了,但成交價也不過十多萬美元。就算比較昂貴的瓷器,500萬美元左右已經是極品了,但這個價格跟西方藝術品還是沒法比。 “奪寶奇兵?……” “我只知道,那是一部美國電影的名字! 富豪們為什么海外購寶? 媒體似乎更愿意把事情和“民族自尊心”聯系起來,無論是國外媒體,還是國內媒體。 在《華爾街日報》2004年的一篇報道中,就給出了這樣一個解釋:由于眾多國寶從中國流失海外,因此,讓國寶重返祖國被看作是恢復民族自尊心的方式之一。 當中國買家們從日本人手里買回中國文物的時候,這種被海外媒體反復指出的“民族自尊心”似乎更加彰顯。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末期,日本企業家也建立私人博物館,并且和今天的中國企業家一樣,他們也囤積中國的藝術品和古董。而目前日本經濟正力爭從長達13年的經濟蕭條中復蘇,中國人成為了最熱心的買家。 當收藏界把這樣的消息披露之后,恰到好處的興奮點終于被國內媒體發掘了出來,陸漢振和徐其明們的行為和“國寶回歸熱”聯系起來。在敘述完中國收藏家們揮灑金錢的豪情之后,媒體幾乎都會接著回顧歷史上中國文物被列強洗劫的痛苦,將現實與歷史對比,中國收藏家們的頭上,“愛國奪寶”的光環就開始浮現。“作為民營企業家,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從海外收集中國國寶! 最熱鬧的報道來自去年12月下旬的一家南方媒體。這篇題為《海外奪寶民間出奇兵》的報道說:中國文物流失驚人,數以百萬計,精品達幾十萬件,涉及47個國家。為了在頂級國寶拍賣場中形成可與跨國“文物大鱷”抗衡的力量,一次史無前例的“奪寶奇兵峰會”數月內將在浙江慈溪召開。企業家們計劃在2005年3月聚首,深入探討“追擊”海外國寶“A計劃”。 但陸漢振和徐其明更愿意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1987年3月,名不見經傳的日本安田保險公司以58億日元的高價,從倫敦嘉士德買走凡·高的名畫《向日葵》而聲名大噪,一時成為傳媒焦點和日本國民的談論對象,公司業務從此迅速擴展,僅直接收益就超過2萬億日元。“他們采用了最好的方式向世界展示自己!标憹h振說。 在金輪集團的辦公大樓里,藝術部的工作人員將陸漢振心愛的一些精品翻拍出大幅精美照片,張貼在樓道里;而在徐龍集團的辦公樓內,徐其明在海外高價競得的幾件元明瓷器的照片,也高高懸掛。 “這些文物給我們的影響不僅僅是短期的名氣,更多的是未來的,長遠的,現在看不到的!毙炱涿魃踔粮犹拐\地說,“這么大的企業,誰知道以后會不會有個三長兩短呢?”他透過窗戶看著樓下的廠區,“萬一有個需要,死錢就應該變成活錢! 徐其明還順帶抱怨了一下中國的文物政策。根據有關規定,中國人可以不受限制地從海外購回文物,但購進1年半之后,就不準再販賣出境。徐其明覺得,國內市場的購買力還是不夠。雖然迄今為止他還珍藏著他的每一件瓷器,但萬一他需要拋售藏品,他擔心賣不出好價錢。 一位業內人士還向本報記者透露,民營企業老板們參與拍賣藝術品不僅為保值增值,還作為一種巧妙的規避稅收之道,這樣的事實大量存在。因為企業可以將藝術品作為“經營設施”攤入企業經營成本,不需要繳稅。 而為什么是在海外購寶的問題,最容易引發的是富豪們他們對國內藝術品市場的不滿。“我們已經很少國內買東西了”,金輪集團藝術部經理姚海芳說,經過超過百年的動蕩,再加上這十多年來收集古董風潮的興起,市面上有價值的古董早就各歸其主!艾F在是媒體鑒寶,大家找寶,藏家憋寶,我們買不到寶! 最主要的,由于缺乏科學的鑒定制度和鑒定規范,國內藝術品市場至今沒有基本的價格和價值評估體系,人情鑒定、虛假鑒定時常出現,各種鑒定爭議和鑒定官司層不出窮。 姚海芳說到激動處,順手翻出國內一家拍賣行玉器拍賣專場的拍品圖冊,“你看看,我們仔細研究過了,整個圖冊,沒有一件東西是真的,這樣的拍賣我們怎么敢去?” 關于那個看起來燦爛奪目的奪寶“A計劃”,3月下旬,趙幼強,浙江省博物館宣教部主任以企業家們顧問的身份,簡單解釋了這個聚會可能的主題:“雖然國內企業在國際拍賣市場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需要面對許多問題。而且在拍賣時,國外買家非常團結,而中國買家往往是散兵游勇,最后很難拍到精品。” 海外競拍的過程被渲染得那么具有傳奇色彩,金輪集團的姚海芳也覺得不可思議。對于“奪寶奇兵”這樣的稱號,他沒有表示接受,反而開玩笑說,“我只知道,那是一部美國電影的名字。” 兩大拍賣行伸出了橄欖枝 “以前他們不知道中國企業有實力買文物,覺得中國只是一個文物來源! 讓陸漢振和徐其明們大出風頭,以至于競拍海外市場的故事為國人知曉的,應該算是兩年前浙江省博物館舉辦的“家有寶藏”浙江民間收藏珍品大展。 陸漢振們拿出來的藏品令浙江省博物館的行家們大吃一驚:元代青花瓷,一來就是四五件;如宋哥窯瓷,明洪武釉里紅瓷,清三代官窯瓷這樣的珍品,也是目不暇接。且不說商代的鼎,上古時期氏族文化時代的玉,唐代的鏡……浙江省博物館社教部主任趙幼強非常肯定,展品在質量上已經超過了浙江省博物館的館藏。 浙江省博物館立即找來了國內文物研究界、考古界最頂尖和最德高望重的專家進行鑒定。趙幼強回憶,故宮博物院85歲的瓷器鑒定權威耿寶昌老先生見到如此高質量的古瓷后激動不已,不要人攙扶,站著一件一件仔細觀賞了整整一天;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青銅器權威馬承源老先生斷言浙江私家收藏在品質上已經可以和國家博物館媲美。 而這些珍品,大多正是由陸漢振、徐其明等人從海外購得的。經媒體渲染,中國企業家們儼然成了在海外一擲萬金笑傲拍賣場的大鱷級人物。 一些海外頂級拍賣行的統計數據似乎也在印證這種印象。嘉士德駐中國代表江炳強透露,從1999年到2004年,中國藏家到海外購買中國藝術品的增長幅度,有200%多。 而根據以往幾年德國納高拍賣公司的成交記錄,中國藝術品的買家結構大致是:40%來自歐洲,10%來自美國,其余來自中國———這個其余,就是50%。 2004年10月,由于頻繁光顧世界頂級拍賣會,浙江慈溪一地就有20多名民間企業家收到了世界兩大拍賣行———嘉士德和索斯比的宴會邀請信。10月30日晚,這些民間企業家出現在香港萬豪酒店的晚宴會上,兩大拍賣行亞洲區主席向他們舉杯致意。 姚海芳說,“通過這些年中國企業在國際拍賣會上的表現,中國買家已經是他們需要重視和開發的對象了! 但徐其明還是覺得中國人處于劣勢!八魉贡、嘉士德都設中國文物拍賣專場,可千萬元以上的中高檔拍品,主導買家歷來是歐美人! 實際上,徐其明如今不止對中國古代文物感興趣,除了中國瓷器,他還非常欣賞中東地區的古代雕塑和珠寶。只是“這些東西太貴了,我們也爭不過其他外國的買家”。 “不光是錢的問題,個人的素質、藝術鑒賞能力等等各個方面,要出現真正的國際藏家,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徐其明揮著他經常舉起報價牌的右手說,“我離那個頂級還有那么一些距離! 相關報道:四問奪寶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