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鄭重:收藏不單是錢的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7日 16:22 中華工商時報
編者按: 鄭重,上海《文匯報》資深著名記者,著述頗豐。近期出版的《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將張元濟、傅增湘、冒廣生、張伯駒等大收藏家的坎坷人生及收藏珍品的經過娓娓道來。上海博物館汪慶正先生稱其“素有援筆成篇,寫情萬里,精思一隅之譽”。此次鄭重先生與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寇勤先生關于收藏家話題的探討,多有新意,值得一讀。 收藏家必須具備四個條件 寇:鄭先生,您作為資深傳媒專家,跑了一輩子藝術圈。在您眼里,收藏家應當是個什么樣子?能描繪一下嗎? 鄭:收藏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世上歡喜收藏的人很多,如收藏筷子,收藏酒瓶,收藏鐘表,收藏火花煙標,收藏展覽會、演出活動的說明書,如此等等,這只能說是收藏愛好者。要成為收藏家,我想必須具備四個條件:首先要有錢,其次要有興趣,第三要有一種清閑的心境,第四要有一定數量的藏品。其實第一和第二是同等重要的,兩者缺一不可。只有錢沒有愛好,或只有愛好沒有錢,都不能成為收藏家。 寇:在人們的印象中,收藏家這個群體似乎很神秘。近年來,一些作家陸續出版了部分收藏家的傳記,其中也包括您的大作《海上收藏世家》,還有章詒和發表的類似文字。這些介紹都很有意義,打開了許多塵封的歷史。但我依然覺得,從古至今,值得推介的收藏家遠遠不止這些。如果依您的標準列一個排行榜的話,有多少人可以名列其中? 鄭:我在《海上收藏世家》中,只寫了四十三人,他們都是名副其實的收藏家,但還有許多沒寫。光錢幣方面的收藏家,就有許多人沒寫。還有,像魏連榮這樣的,雖然收藏了元代王蒙的《青卞隱居圖》,但他收藏的只此一件,我沒有把他列為收藏家。還有的人收藏東西不少,但藏品不到位,水準一般,我也沒有把他們列入收藏家。清末民國期間的收藏家還有很多,這些人我都準備寫,有的已經寫好。順著歷史往上數就更多了,他們中有藏書家,一般的不算,就以有藏書樓為標準,藏書在五萬冊以上的也數不勝數。其他還有書畫收藏家、青銅收藏家、瓷器收藏家、碑帖收藏家、家具收藏家,收藏家發展到后來,都成了專門的收藏家和研究家,一時無法列出排行榜。像銀行家劉體智,收藏甲骨文,不但自己研究,還為郭沫若的研究提供了許多珍貴資料。 寇:對于收藏家來說,應該如何處理“理性”和“感性”的關系?有人認為,過于理性的人無法成為收藏大家。您同意這個觀點嗎? 鄭:一個收藏家身上,我想應該是“理性”和“感性”共存。“感性”就是歡喜,就是一件東西使他沖動,沖動就使他產生了要買的欲望,這大概就是“感性”吧。如果要收藏某件東西時,“理性”就起了支配的地位。要收藏,首先要判斷真偽,要評論“精”和“粗”,要比較,要和自己的原藏相互比較,要和別人的收藏做比較,最后要落實到價位上,能不能買得動。這些都是“理性”行為。收藏家對某件東西所考慮的和一般鑒賞者(家)不同,前者要比后者思索得更深入,對自己、對藏品更具責任心。鑒賞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為什么有些所謂大鑒定家也可以胡說八道,就是因為不要他掏腰包。如果幾個鑒定家在一起鑒定,還有著情緒化的東西夾雜其間。你說是真的,他就說是假的。這方面我看得較多,知道的也不少。鑒定家的意見貶值,道理也就在這里。 國內企業家收藏還不成熟 寇:目前,我們看到的收藏家大體有幾種類型:企業家型、經紀人型、書畫家型、學者型等等。您從今后的發展趨勢著眼,最看好哪些類型? 鄭:《海上收藏世家》所記四十多位收藏家,絕大多數是企業家,用無產階級的眼光來看,是資本家。他們在收藏上所花的費用占他的資產只是九牛一毛,后勁很足。如果經濟上沒有后勁,而是捉襟見肘,哪里有閑錢去買東西呢。上海老一輩收藏家把用來買東西的錢叫“閑錢”,我覺得這個詞用得好。現在公有制的企業家,僅憑他們的工資、獎金之類的錢,能有“閑錢”收藏嗎?我聽說,現在某些企業家的收藏是以購買生產資料的名義買的,經過幾年的折舊,這些藏品就成自己的了。此話是否確切,我不知道,目前社會上確有這種傳說。 寇:我看,傳說中的這種國有企業“收藏品折舊法”,可能性太小,可行性也不會太大。作為文物藝術品,別說“折舊”,上級主管部門不考核其“增值”就不錯了。 鄭:外國有的企業有自己的博物館,那是私人家族企業。而且這些博物館到最后都捐獻給國家,即使不交給國家,也采取“公管私助”的辦法,家族每年還投入資金養活這個博物館。中國有的企業也辦了博物館,購進了不少藏品,如果還在這樣的社會體制下,其結果如何,就很難預測了。 私人資本的企業家收藏又是怎樣的狀況呢?如果他的資本能繼續壯大,他的收藏也會不斷豐富。目前,我國的大多數民營企業,除了急于擴大再生產,還能有多少“閑錢”來搞收藏?他們要真正能成為收藏家,我看還未到成熟的時候。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還處于變動中的未知數,他們手中藏品的命運隨著經濟變動在變化。 寇:您的看法可能更謹慎些。據我了解,國內還是有一部分潛心于收藏的民營企業家,他們買得很小心,短期也基本上不會出手。 鄭:書畫家型的收藏家,歷史上就很少。歷史上的畫家還是窮的,沒有錢收藏。像王晉卿、米南宮、董其昌這幾位書畫家型的收藏 家,他們的收藏資金絕不是他們賣畫的錢,而是靠他的官俸、土地及“灰色”收入的錢。書畫家吳湖帆的收藏基本上來自他的祖父、外祖父及潘氏夫人的陪嫁,自己花錢買的不多,只聽說他賣出不少。有的畫家可能會收藏幾件東西,也都是自己歡喜的,或感到有參考價值的。畫家中純粹為了喜愛欣賞而收藏的人不多。現在畫家的收入是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他們的興趣在買房子、買明清家具上,也有喜歡收藏的,但都零打碎敲,還成不了氣候。像吳冠中先生的畫,價位最高了,不知他有沒有收藏。其他的畫家,就更不好說了。 現在有學者型收藏家嗎?好像沒有。我認識的學者中沒有搞收藏的,即使有“閑錢”買幾件東西,也都是放在案頭的文玩或小品之類。 我之所以不敢確定哪一類收藏家最具有發展趨勢,這是因為收藏者能成為一個收藏家,我覺得必須具備:第一,他的藏品要有一定的量;第二,要有頂尖級的精品,或者說國家級的精品;第三,藏品在自己的手中要有一定的歷史階段的沉淀;第四,要舍得花錢買眼光,深入到研究領域。從這一點說,一般人只能說是收藏愛好者。 現在藏品拍賣周轉率過高 寇:對于當代收藏家而言,拍賣市場的利弊何在? 鄭:我覺得現在藏品拍賣的周轉率太高。在春季拍賣會上拍進的,到秋季拍賣會上又拍出了。現在還不會感到,將來就會發現對藏品的磨損很嚴重,特別是書畫之類的拍品。蘇州過云樓顧氏收藏有十四忌:一、霾天;二、污穢;三、燈下;四、酒邊;五、映摹;六、強借;七、拙工印;八、凡手題;九、徇名遺實;十、重畫輕書;十一、改裝因失舊觀;十二、耽異誤珍贗品;十三、慣習鉆營之市儈;十四、妄摘瑕病之惡賓。 這十四忌,對今天書畫收藏家還是適用的。現在,每拍賣一次,都要拍照、預展,一張書畫要進進出出多次,對其壽命是有影響的。我想拍賣行是否搞一個君子協定,對某些名貴的書畫,兩次拍賣時間的相隔不得少于三年,否則拍賣行不接收。因為現在的書畫就是將來的文化遺產,從現在開始就要對它進行保護愛惜。不然的話,一百年之后,現在拍賣的東西恐怕就從人世間消失了。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