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守望中華文明之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 18:51 光明網-光明日報
本報記者 蘇雁 薛仁生的古董博物館開設在蘇南昆山素有“博物館之鄉”的錦溪鎮上。“帶你去看看我的寶貝。”不顧72歲高齡,老先生興致盎然地領著記者參觀起他的博物館。 博物館有三層樓,17間,4500多件展品。進得大門,即有一座“祝壽圖”地屏,重1.2噸,老紅木精雕而成。正中為金箔鑲嵌“壽”字,出于清代同治狀元、光緒帝老師翁同和手筆。地屏背面飾物有,西漢圓銅鏡,清仿北宋越窯花插,明王道周所書竹刻字聯,清乾隆、道光年間云石等珍貴文物。但最讓老先生看重的,是距今3000年至3500年東周時期的玉蟬,色澤青白,造型古樸典雅,線條圓潤流暢。“保存如此完好的玉蟬,連國家博物館都沒有。” 4500余件展品中,僅瓷器一類即達2000余件,歷代名窯作品盡收眼底,不乏稀世珍品。堪稱一絕的是,屬文房四寶之外的“第五寶”水盂有500余件。“鎮館之寶”古香檀木半化石樹樁、出土于山西侯馬地下15米深處的戰國時代四輪戰車、三國時代的銅雀臺瓦當……這座被稱為“華東第一館”的私人古董博物館,展品包羅萬象,讓人目不暇接。 “要收藏古董必須先學會做人,人品是首要因素。”薛仁生祖籍無錫大墻門,出生于一個沒落古董商家庭。他繼承了家族的兩項“遺產”:古董收藏和吃苦節儉。1956年,薛仁生被派往陜西修鐵路,陜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地下文物極為豐富。“文革”十年,“破四舊”視舊物如“糞土”,人家扔,他偷偷撿,或用省下的錢秘密地買,然后收藏于朋友在鄉下的家里。他深信,會有讓這些文物見到陽光的那一天。 “現在不僅國家重視文物保護,連老百姓也關注起文物收藏和鑒賞了。”2001年9月,薛仁生與錦溪結下了不解之緣,“古董博物館”就此扎根。老先生長年在博物館里做接待工作,為絡繹不絕前來參觀的游客作講解,一講就是三四個小時。“特別是北京、上海等地大學的教授專程來參觀時更要謹慎對待。因為人家也都是專家、行家,我要是講錯了是要鬧笑話的。” 近6年來,薛仁生的古董博物館已接待了包括120余位中央、省市級領導和百余名外國友人在內的40多萬人次參觀。在眾多的合影中,他指著與原上海市市長、海協會會長汪道涵的那張照片告訴記者,汪老于2004年10月前來參觀,流連館內6小時。臨走時汪老握著他的手,深情囑咐:“每一件文物,都要好好保護,不使流失。將來就是你的紀念館。” “汪老的意思我最明白。”薛仁生說,“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很高的文物,我是決不會賣的。我要把最好的都留給國家,這些文物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