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網財苑社區認證資料為“職業投資者、多家媒體財經股票評論特約撰稿人”的郭施亮[微博](財苑)發表文章認為由于當前國內缺乏有效的投資渠道,推出國債期貨必將大規模分流市場的資金。
原文如下:
1995年的“327國債事件”雖然已成歷史,但是當時壯觀的情景卻令人無法忘卻。在短短的7分鐘內,空方主力瘋狂拋出1056萬口賣單,從而導致當天滿倉做多的機構集體爆倉。
鑒于327國債事件影響過大,1995年2月25日,管理層頒發了《國債期貨交易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明確提高了保證金的比例,同時將交易場所縮減至四個。然而,一系列的監管措施并沒有抑制當時國債期貨過度投機的氛圍。同年5月,再度爆發了惡性違規事件,簡稱“319事件”。隨后,于1995年5月17日下午,管理層宣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
時隔17年,近期有消息稱,國債期貨推出方案已經獲批,具體的上市日期將會由管理層自行決定。其實,自2011年年末以來,管理層已經開始著手為國債期貨的推出做出大量的準備工作。根據資料顯示,2011年12月初,有消息開始釋放出中金所積極籌備國債期貨。2012年2月13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國債期貨仿真交易聯網測試正式啟動。2012年4月23日,國債期貨仿真交易開始向市場全面推廣。今年4月1日,消息披露管理層已經批準國債期貨∩見,國債期貨推出的時點已經越來越近。
回顧國債期貨的歷史,主要從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開始興起。在中國,鑒于當時國內通脹壓力高漲,且貨幣超發現象日趨嚴重,同時當時的國債現券市場出現了極度低迷的格局。因此,作為應對利率波動頻繁以及滿足債券持有者保值需求的國債期貨應運而生。但是由于當時的可供現券量很低,而且交易標準規則等沒有明確統一的條例,進而造成當時國債期貨的投機亂象頻發,這也為后來的327國債事件、319事件埋下了隱患。
有評論認為,當前推出國債期貨的背景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國債期貨的推出對股市等投資渠道影響不大。但是,筆者有著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國債期貨的杠桿性,決定了它的投機性質。對比17年前的市場環境,當前的準備條件確實比當時充足不少。不過,國債期貨屬于一種高杠桿的工具,其杠桿率越大代表的投機色彩越濃厚。按照前期的仿真測試水平,國債期貨的杠桿約為33倍。一般而言,杠桿率越高,收益率越大,當然隱含的風險性也越高。
第二、國債期貨對股市等投資渠道的分流資金能力。普遍評論認為,目前國內的國債存量高達7.7萬億元,較17年前僅有1000億的水平有了本質性的區別,因此對其他投資渠道分流的資金非常有限。的確,當前國債存量比過去有了巨大的增幅,但是國債的交易量也會隨之高漲。當前國債期貨的保證金率僅為3%,相對其合約面額100萬元而言,門檻與股指期貨有所不同。因此,國債期貨的推出必將導致部分股指期貨的參與者轉移至此。另外,由于股市的長期吸引力不足,而作為高杠桿的國債期貨也許成為股市投資者的新選擇。
第三、國債期貨推出引起的連鎖反應。假如國債期貨推出,且逐漸形成規模,則有利于利率市場化的進程。然而,在利率實現市場化的過程中,必將提高相應的借貸利率,在當前地方債務較高的大背景下,無疑加大了地方的償還壓力。當然,作為國家戰略性的部署,推出國債期貨能夠進一步激活債券市場,然后地方可以借機大舉發債,從而解決地方債務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債期貨有利于推動利率市場化,但是也同時降低銀行的息差,從而減少銀行的整體利潤,對銀行股形成較大的壓力。
不可否認,國債期貨的推出有助于銀行等大型機構提高對沖風險的能力,而且還能夠進一步活躍債市的流動性。例如,在近期的“錢荒”風波中,銀行可以通過國債期貨進行對沖,就可以有效減緩銀行間市場因資金緊張而導致的風險。
盡管如此,由于當前國內缺乏有效的投資渠道,推出國債期貨必將大規模分流市場的資金。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國債期貨的準備工作做得非常完善,或許也難逃投機資金的瘋狂肆掠。
(證券時報網快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