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賈壯
進入6月以來,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異常緊張,多個利率品種連創新高。與此同時,宏觀經濟運行的各項指標呈疲軟狀態,鑒于此,有金融機構負責人和研究者呼吁,無論從緩解短期流動性緊張還是助力經濟走出低谷角度考慮,央行都應該放松貨幣政策。
對于資金市場,中央銀行向來知冷知熱,銀行間市場人士常冠以“央媽”昵稱。可央媽這次卻表現出反常的嚴厲,任憑資金利率反復走高,我自巋然不動,不僅沒有降準降息,連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都比較溫和,創新式的流動性管理工具也未曾亮相。如此不講情面,所為者何?
資金緊張和經濟疲軟是呼吁寬松貨幣政策的兩點理由,可具體分析起來卻別有洞天。引起短期資金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外匯占款增速回落,5月份增量環比減少80%,這既有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退出預期的影響,也與中國外匯管理部門加大跨境資金流動監管力度有關。跨境資金流向是否已形成趨勢性轉變目前尚無確切結論,之前央行是通過加大公開操作力度回收因外匯占款增加所投放的流動性,現在只是操作力度恢復常態而已。
在外匯占款之外,還有很多引起資金緊張的因素,其中有不少屬于暫時性沖擊。比如受季度末的監管考核影響,很多金融機構會增加對資金的需求;債券市場清理整頓過程中,一些金融機構有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的需要,會帶來市場的摩擦。應對短期資金緊張,需要臨時性的流動性管理手段,而不應該選擇會產生全局影響的重大政策工具。
如果經濟發展有需要,貨幣政策必須予以響應。現在經濟面臨的困難,非但不是因為貨幣環境過于緊張,反而是因為長期以來推動經濟轉型政策不力,金融發展呈現空心化,大量資金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金融未能充分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
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告別依靠政策刺激保證經濟增速的老路,通過壓低增長率來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這就要求提高對經濟增速回落的容忍度,不可輕易屈從于要求放松政策的壓力;二是調整金融的結構,腳踏實地,拒絕空轉,李克強總理提出“通過激活貨幣信貸存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說的正是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