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蔡愷
6月下旬,由于市場流動性空前緊張,加上半年度考核因素,不少銀行紛紛推出預期收益率高于5%,甚至達7%的理財產品。但隨著流動性恢復正常,高收益產品本周難覓蹤影。
7月1日,證券時報記者收到農業銀行的一條短信,稱該行正在發售一款“安心得利”理財產品,收益率為5.5%。而記者昨日致電農行客戶經理查詢,被告知該產品已售罄。“7月1日上午9點開賣,不到20分鐘就沒了產品額度。客戶都搶著買這種收益率水平高的產品。”該客戶經理稱。
記者發現,目前在售的收益率高于5%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屈指可數,且多為中小型銀行所發行。銀率網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地區在售的預期年化收益高于5%的保本保收益產品僅有4只,為光大銀行[微博]和上海銀行發行,產品期限比較長。
另外,預期收益率高于5%的保本浮動收益產品也僅有6只,其中,東亞銀行發行了預期年化收益率為7%的產品,但該產品期限長達1098天;其余產品為北京農商行和招商銀行等發行。
一周時間內,理財產品收益率猶如“坐過山車”。對此,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微博]分析說,一方面,6月流動性危機曾造成銀行頭寸空前緊張,但目前銀行已不缺資金;另一方面,理財產品投資標的回報率也沒有流動性緊張時那么高,整體利率水平正往下走。
劉東亮表示,上一周部分銀行給出很高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主要是為了達到吸儲目的,銀行可能要“倒貼”給客戶一部分收益,這是不可持續的。如果7月、8月市場上再次出現資金緊張局面,高收益理財產品肯定會重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