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
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地方金融發展的核心,曾一度圍繞處理好局部金融風險引發的困境。隨著2003年以來經濟快速增長與金融地位提升,地方金融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且更多與地方集聚金融資源、服務產業發展等目標結合起來。
2012年以來,加快金融改革和創新逐漸成為各界共識,而地方金融如何在其中發揮作用,也成為改革的重中之重。筆者認為,結合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與金融相關的要點,以及近期政策動向,未來應該關注如下地方金融改革重點。
最值得重視的,是在新形勢下如何構建多層次的金融管理體制,從而適應大國經濟體中區域差異極大的金融格局。十八大強調要推動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而促進地方金融體制改革也已納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適應國情推動地方金融管理體制改革,在避免地方政府強化行政干預風險的同時,以市場化機制來實現地方金融與經濟的對接,已經成為未來平衡金融發展效率與安全的核心環節。
地方金融管理體制改革,將面臨雙重動力。目前,在繼續加快自上而下的改革同時,各地方自下而上的改革不斷涌現。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怎樣同步推動頂層設計,從而實現雙向改革的配套開展,成為處理好改革節奏的重點;另一方面,地方的創新試點不應只成為謀求政策和利益傾斜的過程,而要實現兩個有利于的原則,即有利于國家層面金融改革的試點突破、有利于地方的企業發展與居民福利改善。
必須強調的是,有效的地方金融競爭不應只是金融機構的集聚、金融市場的設立,而是考慮地方金融體系服務功能的提升和完善。就此角度看,地方金融改革要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思想,根據自身特色,發掘優化地方金融服務的主線索。例如,在沿海港口城市,實體經濟最大特色就是開放型、海洋型經濟,因此,以金融服務港口經濟為主線,可以把地方金融發展中的線索進行全面梳理。再比如,對于以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中西部城市來說,重點則在于為新型工業化提供配套金融支持,促進產業與金融結合。
整體上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最大前提,就是適應新型城鎮化帶來的金融需求,F在,地方政府在城市化中的投資職責不斷加大,而房地產市場調控、地方融資模式約束等因素,都限制了地方政府財力的擴充。從金融角度來看,尤其需要探索創新模式,如更好地把地方政府的資產予以證券化,或者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券改造為項目收益型市政債券等。
健全地方金融服務的另一側面,就是創新地方的“民生金融”模式。在為改善民生提供優質服務方面,地方政府理應為金融業創造良好環境,從而使其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發揮更大作用,對此地方政府可以關注金融支持就業、住房保障等方面的著力點,探索有地方特色的民生金融實現模式。
當然,民生金融有更豐富的內涵值得發掘。例如,一方面,十八大提出實現居民收入倍增,地方政府可以就此展開分析,探討如何引導金融機構開展金融創新,發展現代化地方財富管理體系,從而滿足不同層面人群的投資需求,為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提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促進國內消費是未來重要方向。對于人均收入水平較高的地區來說,應該走在提升消費需求的改革前列,借鑒國外經驗推動新型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對于相對落后的地區來說,則應構造健全的基礎性消費金融支持體系,滿足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需求。
地方金融的發展是為國家層面的金融體系夯實基礎,因此更離不開金融“硬件”和“軟件”建設。對于前者,如為了促進地方金融規范發展并且推動制度試點,地方可以推動金融法制建設,成為國家金融法制的重要補充。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溫州的民間金融規范等,都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對于后者,我們看到,當前如金融信息和設備、支付清算體系等金融基礎設施,不僅對于地方金融深化的層次起到重要支撐,而且對于地方提升金融競爭力有積極效應。
地方金融發展還可與財政體制優化結合起來。例如,在各地方財政收入面臨增長壓力的時候,與其把財政資金用來“撒胡椒面”,或者用效率較低的直接支出模式,不如引入包括項目融資等在內的金融創新手段,發揮更多“四兩撥千斤”的乘數效應,這應該是值得各級政府所重視的!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
(責任編輯 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