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2016年08月10日14:28 中國金融雜志

新浪基金曝光臺:信披滯后虛假宣傳,業績長期低于同類產品,買基金被坑怎么辦?點擊【我要投訴】,新浪幫你曝光他們!

  不良貸款的實與不實

  魏國雄

  客觀分析判斷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應當說資產質量是真實的,披露的不良貸款率基本準確

  到今年3月末,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已達1.75%,且有繼續加快上升之勢。與此同時,對中國銀行業信貸資產質量真實性的質疑也不斷出現,認為實際的不良貸款率應當更高。那么如何來評價當前中國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如何來認識不良貸款的實與不實,筆者僅對此做一些分析。

  關于銀行的不良貸款問題

  為方便對問題的分析,我們先搞清楚一些與銀行不良貸款相關的概念。

  貸款質量五級分類法。按現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方法的規定,正常、關注為正常類貸款,即使本息都逾期了,只要不超過90天,且預期不會有損失,也都可歸為關注類貸款。如果客戶本金或利息違約超過90天時限,就會被認定未來存在損失的可能,盡管最后貸款本息實際沒有損失,但也必須按不良貸款進行管理。這與以往的“一逾兩呆”質量分類方法有很大的區別。次級、可疑、損失三類為不良貸款。這里關鍵是以貸款本息預期是否會有損失來判斷。如預期未來會有部分損失就須歸為次級或可疑類貸款,如全部損失那就是損失類貸款了。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中,絕大部分是次級和可疑類貸款,只有少部分是損失類貸款。

  不良貸款率與信貸資產質量。根據現行的會計準則,商業銀行披露的不良貸款都是時點余額,不是在一定時期內不良貸款的累計發生額,而是經過核銷處置之后的余額。不良貸款率是依據某一時點的不良貸款余額與全部貸款余額計算得來的,中外銀行都一樣。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一直都在積極清收與核銷處置不良貸款,否則就不是現在的這個不良貸款率了。同時,僅以不良貸款率這個指標來判定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也有失偏頗。不良貸款率只是評價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且與銀行當期的核銷處置量及貸款總量有關。當期核銷處置不良貸款的規模又與銀行的盈利能力及撥備計提緊密相關。從目前中國銀行業的撥貸比、撥備覆蓋率、盈利水平等指標看,只要中國經濟不出現斷崖式下滑,信貸風險就可控,銀行就有較強的不良資產核銷處置能力。

  逾期貸款與剪刀差。逾期貸款比較直觀,只要本金或利息逾期1天就是逾期貸款,沒有可容忍的空間。剪刀差就是某一時點的逾期貸款減去不良貸款的差額,這部分通常為關注類貸款,屬于潛在風險較大的貸款。2015年末16家上市銀行披露的逾期貸款余額16028億元,逾期率是2.64%,剪刀差是6086億元,余額占比1%。

  潛在風險貸款或預期有風險貸款。潛在風險貸款或預期有風險貸款等主要是指沒有納入不良貸款,而風險因素又相對顯現,未來會不會有本息損失還很難確定的貸款。最主要的潛在風險貸款就是沒納入不良的那部分逾期貸款,銀行通常都把這部分貸款認定為關注類貸款。到今年3月末,中國銀行業的關注類貸款占比為4.01%。

  事實上,商業銀行經營的信貸業務都是有風險的,就是正常類貸款中也存在具有潛在風險因素或預期有風險的貸款,只是銀行判定這類貸款風險可控,預期能夠正常還本付息。存在某些風險因素又很難確定未來是否會劣變的貸款,與現實的不良貸款有質的區別。因為有風險的貸款不一定都會出現違約,而且不構成實質性風險損失的輕度違約,有可能是銀行可容忍的風險,如逾期時間較短的貸款等。除非出現嚴重交叉違約,或有其他特別的原因,對預期不會有本息損失的貸款,一般可不歸為不良貸款。如鋼鐵行業嚴重產能過剩,涉及約3萬億元的融資,其中大部分是銀行融資,基本都屬于預期有風險的貸款或有潛在風險的貸款,但也絕不能把這些領域的貸款都列為不良貸款。在實際的貸款質量分類中,必須要充分考慮宏觀經濟運行中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高度關注行業風險,但主要還得依據具體客戶的實質風險和違約情況來確定。

  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的真實性分析

  客觀分析判斷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應當說資產質量是真實的,披露的不良貸款率基本準確。

  首先,已披露的不良貸款信息是真實的。銀行披露的重要經營數據信息,包括不良貸款等資產質量信息都是經過外部審計師審計的,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審計師都會要求銀行進行調整,并按調整后的貸款質量分類進行披露。其中大型銀行的外部審計更是由國際知名會計師機構承擔的,說明銀行所有的經營數據都是透明的。貸款質量分類如有重大不實或虛假,無論是銀行還是外部審計師都須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

  盡管可能有少數銀行分支機構采取弄虛作假等違規手段來掩蓋其不良貸款,但上級行、監管部門通過各種方式的監測控制、現場檢查以及外部審計,都會對此提出糾正或調整分類。當然也不排除在正常關注類貸款中仍還會有個別事實不良貸款。從總體上看,現在銀行披露的不良貸款應當是真實的。

  其次,資產保全與風險緩釋措施是銀行化解風險的重要方式。有人認為現在銀行資產質量不實的一個重要理由是,不少銀行的分支機構都在通過借款合同要素的調整、展期、重組甚至借新還舊等方式來掩蓋真實的信貸資產質量。

  現在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市場環境變了,交易模式變了,必然會使得一部分借款人難以繼續履行原先與銀行簽訂的融資合同。銀行也會遇到許多新的不確定因素,需要采取各種不同的風險防范、保全、緩釋、控制、處置等措施來保持信貸資產質量盡可能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與借款人商議,對原借款合同要素進行調整修改或展期,達成新的雙方都可接受的、可執行的合同來緩釋風險、保全資產,以適應新的經濟運行。這既是企業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需要,也是銀行化解信用風險最重要、最常用的方式,完全符合監管等規制的要求,符合國際銀行業的慣例。不能把銀行這樣的風險管理措施,視為掩蓋真實信貸資產質量的行為。

  事實上,這種借款合同要素的調整修改,就是在經濟上行期也普遍存在,只是現在更多了。當然這類操作的基本原則,就是銀行要確保風險不擴大或風險可控,不會對未來的信貸資產質量帶來更大的壓力。例如,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變化,銷售進度大大放緩,原先借款合同中約定的房地產開發貸款期限是按以往快速銷售的慣性思維來設定的,與房地產市場變化后的銷售進度不匹配,導致發生貸款違約的概率大大提高。銀行與借款人需重新協商,根據實際的市場銷售回款等情況,對原合同中的貸款期限、還款方式等一些要素做相應的調整,以使貸款能正常還本付息。針對諸如此類的風險因素,銀行通過這樣一些資產保全與風險緩釋措施,以避免客戶出現技術性違約。

  再次,有潛在風險的貸款不是實際的不良貸款。近來不斷有境外機構及其分析師對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進行分析,認為風險債務或風險貸款率較高,與披露的數據差異較大。這實際上說的是有風險因素或潛在風險的貸款,但時常被人誤解為不良貸款。還有人隨意放大中國銀行業的信貸風險,把一些有潛在風險的貸款認定為不良貸款或稱之為壞賬貸款,并以此為由對銀行披露的不良貸款率提出不實的質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6年4月出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中國銀行業有風險債務的比例為15.5%。其定義的“風險債務”是指EBITDA利潤(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不足以償付當年利息的情況。但該報告還統計了樣本企業連續兩年的風險債務,這一比例就降到了9%,下降了6.5個百分點。顯然,有風險因素的貸款不是實際的不良貸款。按此推測,如果統計連續三年,樣本企業的風險債務可能會降至更低,這就與銀行業披露的數據大體吻合了。這也說明中國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是真實的。即便一家企業連續多年都有以上債務風險,那也只是提升了違約的概率。只要企業有履約意愿和其他償債來源,就不一定會發生違約。

  從實際情況看,有些潛在風險因素確實會導致貸款劣變為不良,但大部分都不會劣變。據對工商銀行的逾期貸款跟蹤分析發現,有70%的逾期貸款風險可控,其中有近半是技術性的,逾期時間不足10天。只有大約30%的逾期貸款預期會有損失。如工作做得實一點、細致一點,有相當部分逾期貸款是可以不逾期的,不會有那么大的剪刀差,也會減少一些人的疑問。

  可見,有潛在風險因素的貸款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需要透過表象來做些具體的、有深度的解剖分析。但從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確實須引起高度關注,稍有不慎,對風險因素、潛在風險不及時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力,就會有更多的潛在風險轉變成現實風險。因此必須要提前做好風險防控工作,盡可能避免或降低對信貸資產質量的影響。事實上,這也是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最重要的內容。

  最后,正確看待不良貸款的批量轉讓處置。近年來中國的商業銀行通過批量轉讓方式處置不良貸款的比例逐步增大,從2013年的10%升至2015年32%。由此也有人認為,銀行通過這種批量轉讓的方式,把不良貸款移出表外,是在掩蓋不良貸款。

  現金清收、呆賬核銷是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最主要的方式,批量轉讓實際是現金清收和呆賬核銷兩者的結合。批量處置不良貸款也是國際上常見的一種不良貸款處置方式,所以本身不存在掩蓋不良貸款的問題。從中國目前的情況分析來看,銀行不良貸款的核銷、抵債等處置,要受到一定的政策約束和市場環境的限制,有些貸款還會因情況變化多、相互交叉多、涉及的責任人多等因素,難以及時核銷,有些抵押物很難處理,這與國際上的同類銀行有較大的差異。雖然資產證券化已經啟動,但也只是嘗試性的,目前市場還很小,且受到流程長、環節多、成本高等方面約束,遠不能滿足銀行對不良貸款處置的需求。債轉股也在探索,但需研究的問題可能更多。

  商業化批量轉讓處置不良貸款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受到銀行業的歡迎。但由于可以參與批量處置的機構很少,批量轉讓的市場有限,而需求則在不斷增大,導致不良資產的價格逐步走低,轉讓成本增大。有的批量轉讓包的受償率已不足貸款面值的10%,有的甚至是基本沒受償。

  正是現行的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處置渠道、方式等比較窄,缺乏足夠的市場空間、合適的投資者、相應的工具,迫使銀行在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內,試圖通過創新來尋找新的批量轉讓處置途徑和方式,使不良貸款能夠得到更有效的處置。

  銀行不良貸款管理的問題與思考

  我們說當前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是真實的,風險是可控的,并不是說信貸風險管理和不良貸款處置就沒有問題了。這是兩個既有密切關系又不在同一層面的問題,不能相提并論。當然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永恒的話題,需要不斷完善。

  其一,加強信貸風險管理,嚴把信貸準入關,要依據經濟調整期的市場特點來選擇客戶,優化客戶結構,這是保持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優良穩定的基礎。

  銀行的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緊密相連,是同一問題的兩個側面。沒有業務的發展,也就談不上對業務的風險管理。中國正處在漸進式的體制機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過程中,既有風險又有機遇。商業銀行要在積極防控風險的前提下,抓住發展機會,依據新的經濟環境來調整風險管理策略和措施。

  完善行業(領域)、客戶、產品等信貸準入政策,前瞻性地把握市場趨勢。尤其對潛在的信貸市場、信貸客戶要有明確的政策指導,鼓勵分支機構積極拓展新市場、新領域、新客戶。對有潛在風險因素的客戶、產品、行業(領域)等要有明確的退出與限制策略。要做實做深客戶的盡職調查,準確把握客戶的生產經營特點及風險隱患,提出風險可控的融資方案,并據此在計息方式、還款方式、擔保方式等相關合同條款上能有更多的彈性,以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

  其二,強化對分支機構經營的行為風險管理。商業銀行的總行要強化對其分支機構風險偏好和經營理念的管理,完善業務經營的日常監測控制,促使分支機構合規經營、規范操作,真實反映經營績效和資產質量。

  為避免有的分支機構為了短期、局部的利益,犧牲長期、全局利益,增大風險隱患,甚至違規操作、弄虛作假的問題,商業銀行總行不僅要關注分支機構的經營結果,而且更要關注其經營行為和經營過程。要優化經營業績考核機制,有更科學合理的業績評價,最大限度地夯實資產質量。

  在具體的經營行為風險監控上,還要關注客戶、產品、領域等結構及其集中度風險。某個局部領域、融資產品以及同類客戶群等在短期內融資增長過快、對其經營績效貢獻較大時,要重點加強現場的業務與合規檢查,避免大面積爆發信貸風險。

  要進一步規范資產保全和風險緩釋的業務操作,嚴守合規操作的紅線和風險防控的底線。能保全的要保全,能緩釋的可以緩釋,該劣變的必須劣變為不良,不得以新增融資為代價來化解風險,更不得弄虛作假,編造理由新增貸款來收貸收息。

  其三,監管部門要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相應調整有關的監管規定或要求。

  建立全面評價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監管機制。除不良貸款外,還應對關注類貸款、有各種潛在風險因素的貸款以及信貸客戶的行業、區域分布等結構進行考核評價,形成一個能全面評價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的綜合評分,以引導商業銀行不只關注不良貸款率,要更多地考慮整體的信貸資產質量,關注未來的信貸資產質量態勢。這樣也能使外界對中國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有一個更全面清晰的了解。特別是對中國銀行業內部治理的有效性、監管的有效性、法規制度的有效性等有充分的信心。

  對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要有更大的容忍度,在對商業銀行的年度考核評價中,給予更大空間。對普遍存在的業務操作問題導致的風險,不宜過多追究具體經辦人員的責任,而應督導商業銀行追究分支機構或業務部門負責人的責任。對大面積出現不良貸款導致資產質量嚴重惡化的銀行及其分支機構要加大追究管理人員經營行為的責任,直至取消其任職資質。進一步嚴格規范銀行在保全資產、緩釋風險過程中的操作行為,制定發布相關操作指引,嚴格監管,特別是要加大監管的現場檢查力度。對違規行為“零容忍”,堅決打擊故意隱瞞、違規操作等行為。

  積極鼓勵銀行大膽進行創新,拓寬不良資產處置渠道,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方式。只要有利于不良資產處置、降低資產損失、保全資產價值、提升處置回收率的,就應鼓勵積極探索。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為不良貸款處置營造更好的市場環境,盡可能提升處置效率,減少處置環節,降低處置稅費。盡快擴大不良貸款批量轉讓的投資對象,鼓勵更多的社會投資者參與。■

  作者系中國工商銀行首席風險官

  (責任編輯賈瑛瑛)

責任編輯:杜琰 SF007

  金融業創新層出不窮,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銀行頻道官方公眾號“金融e觀察”(微信號:sinaeguancha),將為您提供客觀及時的新聞精粹,分享獨家、深度、專業的評論點睛。

金融e觀察

相關閱讀

地價上漲仍是大勢所趨

2016年下半年地價走勢,我認為仍將保持溫和上漲的走勢,全國房地產政策基本面不變,需求側的支持是房企溢價拿地的最根本動力;隨著下半年一線城市優質土地供應增加,隨著高價地塊的出現,開發商的投資積極性也會相應提升。

下半年去產能任務面臨三座大山

規模千億的國家去產能資金(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相對龐大的鋼鐵產能而言或是杯水車薪,當前推動鋼鐵去產能,究竟有何法治化和市場化的工具可采用?

高薪制度不可傷及企業競爭力

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內的高成本成為壓死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企業在選擇是否一定要走薪酬的模式,要根據自己的企業實際和現實的宏觀經濟情況而理性決策。在當前“三去一降一補”的大環境下,大談特談高薪酬會讓很多企業家更加迷茫與無奈。

靠做大國企推動經濟已不可能

未來國有經濟將進入一個客觀的萎縮期,指望再依靠國有企業做大做強,來推動新一輪的國民經濟增長,也是不可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