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
本刊記者 孫芙蓉 趙雪芳
記者:非常感謝李行長接受《中國金融》雜志的采訪。作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您最關注的問題有哪些?
李禮輝: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對我來說是一份責任,是一份信任。我主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金融業的發展環境。作為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我很關注金融業的經營環境,這對金融業的發展非常重要。我國1995年頒布了《商業銀行法》,2003年底修訂了一次,《商業銀行法》對于保證中國銀行業的健康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也要看到,2004年我國啟動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以來,金融市場發展非常快,我覺得有必要對《商業銀行法》做一些修訂,以適應目前銀行業的發展現狀,為銀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法制環境。
《商業銀行法》的修改可以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建議進一步放寬,比如電子銀行、代客理財、企業債券承銷和投資等。第二,適度放寬對銀行跨業經營的限制。客戶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不僅有商業銀行業務的需求,也會有投資銀行業務、證券業務、保險業務的需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提高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服務的水平和能力,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講,應當允許商業銀行在一定范圍內做綜合經營的業務,為客戶提供一體化一站式的服務。但是,綜合經營本身要注意風險管控,建立“防火墻”制度避免風險傳遞,還要防止監管套利等問題。第三,監管方面。這幾年我們已經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和制度,但主要是在法規層面,比如銀行的治理機制、內部控制制度等。有必要將其納入《商業銀行法》。另外,有些具體的監管規定隨著現在環境的改變也應做一些修訂。
二是中國金融機構需要培育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中國銀行是國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銀行。在全球經營的過程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一家銀行僅僅在國內市場具有核心競爭力是不夠的,需要培育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三是銀行業包括整個金融業的風險管理。目前,全球的經濟發展面臨很多新的挑戰和問題,如歐洲債務危機等,這些問題還沒有全部解決。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會面臨更多風險。
記者:近些年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經濟正在加速轉型,在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過程中,請您勾畫一下中國銀行戰略轉型的路線圖。
李禮輝:實際上,中國銀行自啟動股份制改革以來,一直在改革、轉型。中國銀行是一家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以前是傳統的國家銀行經營模式。這種模式不能適應商業銀行發展的要求,這幾年我們不斷在改革。銀行的機制改革、轉型發展、管理提升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不斷地改進和提高。
2012年以來,中國銀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把今年以及今后這一段時間中國銀行的轉型路線確定為八個字:轉型跨越、變革圖強。結合中國銀行的實際,我們會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推進:
第一,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內生動力機制。我們希望建立一個更加有效率的內生動力機制,包括考核辦法、激勵機制等,提高各個業務單元,包括分行、海外機構和附屬機構的發展動力、活力和自我約束能力。
第二,加快業務轉型。一是客戶結構的調整。在公司客戶方面,中國銀行目前的信貸資源配置還是以大型客戶為主,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大、中、小、微更加均衡的客戶結構。經過研究,我們確定了大型企業金融、中型企業金融、小型企業金融和微型企業金融四種經營模式。我們希望通過這四種經營模式更好地推進各項業務的發展。特別是加快中型企業金融、小型企業金融和微型企業金融業務發展,提高這類企業貸款在所有貸款里的比重。而且,這樣做也是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銀行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因為隨著市場化的推進,大型企業的議價能力不斷提高,同時,金融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大型企業具備直接融資的能力,可以發企業債券、做短期融資以及超短期融資、發中期票據、IPO等,它們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在減少。商業銀行如果不適應這種變化,就會很被動。所以對大型企業,我們希望為它們提供綜合性多元化配套金融服務,逐步減少大型企業信貸資源配置的總量和比重。把這塊資源騰出來,多往中、小、微型企業方面配置。中、小、微型企業風險比較高,但只要我們風險管理的能力達到了,依然可以提高我們的收益水平,同時也能夠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個人客戶方面,我們希望為中高端的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服務,同時也能夠保證對普通客戶的服務品質。比如,對一般客戶,我們可以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渠道為他們提供標準化的銀行服務,做到方便、快捷;而對中高端個人客戶,根據他們在理財、金融資產管理以及出國金融等方面的需求,我們將提供更多個性化的高附加值的服務。
二是業務結構的調整。過去商業銀行以信貸業務為主,業務結構也體現在銀行收入結構上。目前中國的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還是占較高的比重,非利息收入、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還是比較低。大部分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在25%以下,有的只有20%左右;中國銀行是最高的,也只占30%左右,低于國際一流銀行平均水平。總體上,我們在信貸業務方面投入的資源比較多,對其他業務的投入不夠。我們正在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在收入結構方面從以利息收入為主轉向利息收入和中間業務收入并重。
第三,突出優勢。對于一家商業銀行來講,必須突出自己的優勢。一家銀行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做得最好,但是必須在一些關鍵領域具備優勢,這樣才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根據中國銀行的傳統業務特點,我們希望進一步強化中國銀行的國際化優勢,另一方面是綜合經營優勢。中國銀行除了商業銀行業務以外,還經營投資銀行、保險、基金、飛機租賃等業務。這幾年中國銀行在這幾個方面做得都很好。比如投資銀行業務,中國銀行集團所屬的中銀國際是中國商業銀行里投資銀行做得最好的一家。總部設在新加坡的中銀航空租賃公司是中國銀行全資附屬公司,中銀集團并購這家公司的時候它在全球排名第11位,現在排名第5位,是全球最好的飛機租賃公司之一。中銀基金目前在銀行系基金里業務總量已排名第二。這些多元化業務平臺也是中國銀行的優勢。
記者:中國銀行是國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銀行,今后還會在哪些方面加快國際化發展?
李禮輝:國際化是中國銀行最重要的競爭優勢,我們希望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這一優勢。在中國銀行的總資產中,海外資產所占比重為23%左右,而在營業收入等指標上,海外占比也在20%以上,這些在國內銀行業里都是最高的。
目前,國家正在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實際上是兩個大趨勢:一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的程度會更深,中國企業、居民更多地“走出去”;二是人民幣跨境業務會有更大發展。中國整體綜合實力的提升對銀行國際化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分析了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國家在對外開放方面的戰略措施,也考慮了中國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提出在未來五年,中國銀行要把海外業務所占比重提高到30%左右。國內經濟發展速度快,金融業成長的速度也快。海外業務要提高比重,是個很艱巨的任務。但是對商業銀行來講,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跨國銀行,在國際上有競爭力,必須提高國際化水平,必須提高海外市場的業務、資產配置和收入占比。這是中國銀行的目標。
具體來說,一方面,我們會擴大在全球的布局。截至2012年末,中行海外機構已達613家,覆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以及36個國家,并通過中國業務柜臺,在阿曼、加納、秘魯、芬蘭、土耳其、烏干達等國家提供金融服務,與179個國家和地區近1500家外國銀行建立了代理合作關系。未來三到五年,至少還要在20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設立經營性分支機構,其他一些地方將設立代表處或工作組,加上中國銀行的業務柜臺,我們可以在全球80個以上國家和地區開展金融業務。
另一方面,就是銀行要有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服務能力、全球管理能力和全球支持能力。所以,我們致力于建設中國銀行的全球金融服務能力,特別是全球公司客戶服務能力,建設全球管理能力特別是全球風險管理能力,建設全球支持能力,我們的運營中后臺支持包括信息科技系統也必須是全球化的。
在國際化的主要業務方面,中國銀行有兩個重點:一是為“走出去”的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為全球跨國公司提供優質的服務;二是大力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
記者:剛才您談到銀行國際化要具備更好的管理能力,那么中國金融業“走出去”還應當注意什么問題?
李禮輝: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值得很好地總結研究。我認為有三個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戰略性。任何一家銀行、任何一家金融機構要“走出去”,一定要把自己的戰略想清楚。國際化對你的銀行來說有哪些戰略意義,如何進行戰略布局,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二是講效益。在符合自身戰略意圖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必須注重經營效益。效益目標不一定是短期的,一兩年投入不一定就有產出,但是中長期必須達到效益目標。三是要有足夠的能力。要有管理能力,要有人才,如果派出去的人對當地環境不熟悉,不了解法律法規,海外經營管理做不到位,那是無法辦好銀行的。
記者:請您談談人民幣跨境業務給中國銀行帶來了哪些機遇?中國銀行以及中銀香港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做了哪些積極嘗試?
李禮輝:人民幣跨境業務是個大趨勢。中國與全球各地的經貿往來量越來越大。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和進口國之一,也已成為全球主要對外投資國之一。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跨境業務的發展應該有很好的前景。
任何一個貨幣能跨境使用,首先,它必須是一種穩定可靠值得信賴的貨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近十年的經濟增速都在9%以上。未來五到十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仍然可以保持較快的增長。這就為人民幣跨境使用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當然,人民幣要變成國際貨幣需要滿足一個條件,那就是它必須可自由兌換。今后幾年要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所以,人民幣國際化的這個條件也在逐步具備和完善。
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開展人民幣跨境業務對商業銀行是有要求的。一是要求銀行有客戶基礎,包括企業、個人和銀行同業往來的客戶基礎。二是要求銀行有足夠強的清算結算能力。三是要求銀行具備很強的技術網絡支持,在創新產品和服務方面具備優勢。相對于外國銀行來說,中國銀行具備明顯的比較優勢,比如更加了解中國市場,擁有更多的中國客戶。至于清算結算能力,中國銀行的國際結算量2012年超過了2.78萬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4.66%。中國銀行在紐約美元清算市場交易量排名第11位,在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中國銀行都是當地人民幣的清算行,受到業界廣泛認同。
以臺灣為例,2012年兩岸貿易總額為1689.6億美元,臺灣貿易順差954億美元。這么大的貿易額,如果其中有一半采用人民幣進行清算和結算,將會給兩岸銀行業帶來可觀的業務量。中國銀行臺北分行的定位是為臺商提供服務,包括大陸臺商,也包括到東南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發展的臺商。2012年12月11日,中國銀行臺北分行獲準擔任臺灣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今年2月6日中國銀行對臺灣地區跨境人民幣業務全面啟動,截至3月5日共28天時間辦理人民幣清算業務共計4500多筆,每天300筆業務,總金額超過102億元人民幣。
記者:2011年開始,中國銀行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入選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的金融機構,這給中國銀行帶來了哪些挑戰與機遇?
李禮輝: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是2011年G20戛納峰會上提出的,每年評估一次。2011年全球有29家銀行入選,2012年有28家,中國銀行都在其中。2011年中國銀行排名第28位,2012年上升到第22位。
入選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有幾個維度的標準,包括銀行規模,與其他銀行的關聯度,以及在某類業務或市場中的可替代性。重要標準是銀行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關系到全球金融系統的穩定,因此需要具備額外的抵御損失的能力。比如,這些系統性重要銀行在滿足最高的附加資本要求之后,還必須額外滿足1%的附加資本要求,這就使一家系統性重要銀行可能面臨最高3.5%的附加資本。在這方面中國銀行都已經具備。
對中國銀行來講,入選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機遇與挑戰并存。它帶來的機遇表現在:一是可以提升市場形象,降低融資成本,提高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中國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的準入上,如開設分支機構就會更容易。二是可以促使中國銀行提高國際化、多元化的經營水平。成為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規模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比如美國紐約梅隆銀行,資產規模不是最大,但是它的托管等業務在全球市場有重大影響力,因而也入選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三是可以促進中國銀行海外人民幣業務的發展。2012年,中國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再創新高,達到2.49萬億元人民幣,國際結算業務量達2.78萬億美元,繼續保持全球同業領先地位。
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在風險管控上存在“大而不能倒”的問題,一旦出現風險,國家、社會以及股東都要承擔巨大的成本。而我們對中國銀行的要求是做到“好而不會倒”。
記者:作為百年中國銀行,形成了怎樣的風險管理文化?
李禮輝:中行經營的原則是依法合規,做到風險和收益匹配。第一,中行選擇適中型的風險偏好,不過于保守也不過于激進,做到理性、穩健和審慎。第二,在風險管理方面要做到系統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第三,在管理上要做到一體化、精細化和專業化。“一體化”是指多元化經營的背景下,風險管理要做到集中統一管理和并表管理;“精細化”是指對業務經營各環節的精確控制;專業化是指不同業務的管理達到行業先進水準,業務板塊之間要有防火墻,有隔離制度。第四,在風險管理方面,還要做到“可了解、可控制、可承受”。“可了解”是指要了解經營管理中的風險點;“可控制”是指要有能力、有手段、有制度、有流程去控制風險;“可承受”是指商業銀行要有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中國銀行信貸風險成本一直保持在0.5%以下,近三年在0.3%左右。截至2012年6月末中國銀行總資產超過12萬億元,一個百分點的風險成本對利潤的影響都是巨大的。■